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校园霸凌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和预防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10 13:55:52

  皑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未成年人校园霸凌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和家庭的难题。特别是校园霸凌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带来深重的心理和生理创伤,也影响到校园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校园霸凌的原因有哪些?解决校园霸凌问题该如何破局?校园霸凌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深入探究校园霸凌犯罪心理的形成和预防机制,对于减少校园霸凌这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霸凌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一)校园霸凌典型成因

校园霸凌的成因复杂,具体到不同案件,产生原因也不同。较为典型原因有以下四种。

一是情绪性的霸凌。霸凌者因为生气、和别人产生矛盾,情绪驱使他去欺负别人。二是态度上的霸凌。有句俗话叫“软柿子好捏”,霸凌者主要针对一些相对弱势的孩子进行霸凌,以歧视、看不起或者把这些同学边缘化作为特征。三是由各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引发的霸凌。比如一个孩子缺钱,他向别的同学要钱,受到拒绝后,他可能会使用暴力。四是小群体对某一个或一些人的霸凌。这种霸凌方式有明显的未成年人特点。在一个小群体中,有的孩子会做出从众行为,可能他本来并没有欺负别人的恶意,但是小群体当中的“领导者”或其他人提出霸凌要求,为了能够得到这个小群体的认同和接受,这个孩子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做。在近年的案例中,这种小群体形式对个别学生进行霸凌的现象较为常见。

(二)寻求自我意识和“成人感”

青少年校园霸凌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寻求自我意识和“成人感”。青少年寻求“成人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通常伴随着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变化。特别是心理方面,青少年开始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他们努力摆脱“孩子”的身份,追求与成年人平等的地位,可能表现为尝试做一些小孩不敢做、大人才敢做的事情,“欺负人”就是其中之一。

(三)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被霸凌者

霸凌者一般不会同比较强大的或本身就有一个小群体的同学作对,而是会经常欺负缺少社会支持的孩子,比如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在学校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性格特点明显具有弱势特征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负。这些孩子平时不太跟其他同学交往,木讷寡言、独来独往、内向压抑。从社会支持系统的角度来说,这些孩子遭到霸凌后,可能连“撑腰”的家长都没有,好欺负,低成本,这是许多实施校园霸凌的学生常有的想法。

弱势群体校园霸凌犯罪动机分析

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一名初一学生被杀害。三名涉案犯罪嫌疑人和被害者都是未成年留守儿童。这一案件引起对校园霸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引发人们对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犯罪的思考。留守儿童既可能成为被害者,也可能成为施暴者,霸凌者其本身弱势的社会角色和强势的暴力使用者之间的转换,是较为复杂的心理演化过程。

(一)失范状态下的冲突

留守儿童属于弱势群体。当个体处于弱势境遇时,社会地位的变化使他们在政治地位、基本权利、生活质量、竞争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引发各种不平衡心态,并在道德观、行为模式、利益目标等方面与社会主流文化产生冲突,进而导致各种越轨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根据失范理论,缺乏合适的社会规范调整的状态下,用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满足需要的结果,往往是弱势者发生越轨行为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道德冲突中,就弱势群体而言,其产生与缺乏归属感有关。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难以形成稳定的家庭归属感。少数留守儿童会被一些非正常群体吸纳,在这类群体中,他们找到了和自己有共同目标或价值观念的人群,在行为上心甘情愿受群体内的“规范”制约。虽然情感找到了归宿,但在行为模式上,却很可能和社会要求相背离。一些留守儿童自发组织成小群体,通过霸凌其他人体现自身价值,也属于归属感异化的一种。

(二)犯罪手法的学习和蔓延

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由于目的的趋同性,使其手法相对一致。相同的犯罪手法常常能够通过小群体内的相互学习与模仿得到蔓延。留守儿童霸凌与被霸凌并非个例,在同辈人之中,也更容易存在模仿行为。

(三)犯罪习惯的建立与巩固

弱势群体中的犯罪者,在由普通人发展为经常性犯罪人的过程中,许多外在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一是挫折,二是利益,三是从众。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陪伴、生活环境较差、难以感受自身存在价值,可能会有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如零花钱等),可能会使用暴力向同学讨要;为了更快融入小群体,可能会做出一些容易被小群体认可的从众行为,比如通过欺负其他同学来彰显自身价值,获得小群体认同。

(四)罪责感弱化

不平等和社会歧视,是部分弱势群体罪责感弱化的外部原因。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蔑视和否定,是该现象产生的内部条件。与其他群体的情感对立,社会排斥导致的否定情绪等,都容易使弱势者将利用非法手段获取利益视为一种自我救济的合理方式,或作为社会对他们应有的补偿。而当某种犯罪行为在弱势群体中蔓延时,也会加速罪责感的弱化。留守儿童是容易被社会忽视的群体之一,通常生活在较为偏远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长期留守生活使他们缺乏温暖、关爱和支持的环境,很多权益难以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被排挤、被边缘化的心理,从而导致霸凌乃至犯罪行为的发生。

校园霸凌犯罪行为的防范

(一)涉及校园霸凌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对校园霸凌具有震慑作用。涉及校园霸凌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多达十多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此外各省(区、市)还有一些专门的相关法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这些法律当中,对霸凌行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都有专门的定性和定量。定性就是它的性质,而定量就是该如何去处置,包括家长、学校都有哪些责任等。

(二)预防校园霸凌的责任主体

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是家长,但在学校,第一责任人应该是老师和校长;在社会,每一个成年人其实都是孩子道德、义务上的监护人。防范校园霸凌,首先要强调家长的责任,因为一个孩子会不会霸凌别人、是否容易被别人霸凌,很多时候都跟他的个性有关,而个性特点的养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10岁前。家长的主要工作,是在10岁之前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规则意识,增强自尊自信,让孩子懂得和同龄人正确相处,不去欺负别人,遇到霸凌的时候也敢于说出来,向老师告发,向父母说实话。可以说,家长这个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是最为重要的。

而对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乏家人有效陪伴的留守儿童来说,需要父母亲人在工作之余,多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和孩子的联系;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怀小组,定期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与同伴互动的机会,增进彼此友谊;政府应增加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投入,包括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等,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社会层面上,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通过公益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倡导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推动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来。

(三)旁观者的团结帮助

校园霸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旁观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因人而异。有些旁观者可能会因为害怕、不了解情况或者缺乏勇气而选择保持沉默或避免参与,而有些则可能积极参与其中,甚至成为霸凌者的帮凶。见到霸凌行为,是否要站出来制止,需要分情况对待。我的建议是,未成年人本身属于弱势群体,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不要独自盲目对抗。可建立学校内部共同反霸凌体制,当发现霸凌行为时,学生可以用写信、向老师举报等方式,既保证自身安全,又能有效帮助被霸凌者。

老师、家长应教导孩子,每个人要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即今天有同学被霸凌,如果我们不积极地团结起来去抵制和面对这种恶行的话,可能下一个被霸凌的就是自己。只有把自己也加入到这种可能的危险行列当中,孩子们才会有自觉反抗霸凌的意识。这需要学校和老师的鼓励,要让孩子们敢于向老师说实话。

孩子遭遇校园霸凌后的正确处理

(一)及时发现孩子反常现象

孩子遭遇校园霸凌后,很多家长都能发现孩子出现反常现象。一是行为上的反常。如放学回家后,孩子本来是经常跟家长在一起,或者在客厅玩耍、写作业,突然之间一回家就进了自己小屋并且关上门,拒绝沟通交流,这就属于反常。二是身体上的反常。孩子被欺负后,身体可能有伤,因此会有一些掩饰行为,如突然间开始穿长袖长裤,对自己的身体部位进行遮掩,拒绝父母查看触碰等。三是情绪上的反常,如平时是一个开朗的孩子,突然间不爱说话了,闷闷不乐,喜欢独处等。其实,家长无论多忙,都应该和孩子有较好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也可以通过视频或电话。

(二)建立有效沟通交流渠道

建议家长每天晚上在孩子临睡前能够和孩子交谈至少10分钟,让孩子讲一讲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有什么收获,多注重情感交流,而不是查问他的学习、功课。当家长愿意跟孩子做相对平等的沟通,而且孩子也愿意跟家长说实话时,那么这就是一次好的谈心。如果孩子愿意敞开心扉,当他遭遇校园霸凌后,就会跟父母倾诉。许多时候孩子被霸凌却不愿意说,一是说了以后怕家长责备;二是觉得即便说了也没有用,每天去上学还是他自己一个人;三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在逆反期,缺乏想跟家长交流沟通的意愿。因此,和孩子的谈心交流主动权主要还是掌握在家长手里。多跟孩子聊天,多去发现孩子身上的反常,家长就能知道孩子在学校的基本情况,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趁早解决。

(三)提供心理辅导及长期治疗

当孩子遭遇校园霸凌后,可能会受到身体、心理的伤害。家长、老师应及时带孩子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纾解情绪。不过,心理辅导像“急救”,而校园霸凌所留下的精神上的伤害,需要较长时间弥补。最好的心理治疗方式,对家庭而言是陪护、关爱,要建立跟孩子沟通的基本渠道,多交流,多谈心,鼓励孩子跟家长敞开心扉说实话。对学校而言是帮助孩子融入某个群体,当一个孩子被更多同学接受,还能交到朋友,和同龄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学习上的相互帮助,就能够迅速地融入到同辈人群体当中,渐渐减轻霸凌给他带来的心理伤害。对老师而言,并不是要专门给这个孩子特别的关注,而是要在暗中观察他的变化,既确保他得到必要的帮助,又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分析探讨校园霸凌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后不难发现,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影响,而这些因素也并非无法预防和改变。预防校园霸凌犯罪,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要以智慧为剑、以爱心为盾,斩断校园霸凌的恶链,让校园成为自由翱翔的乐园,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里绽放最真实灿烂的笑容。

选自《平安校园》2024.05(总第270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