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14 09:21:24
桑 迪 唐铭泽 王天琦
孤独感是个体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 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大学生离开家乡,进入全新的环境,容易产生孤独感,严重者可能会产生更多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研究表明,如果个体长期或持续处于孤独感较高的状态,可能会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体免疫力,降低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正常生活。孤独感还会增加个体与他人的人际距离,同时,与他人的人际疏离又会反过来强化个体的孤独感,长此以往,强烈的孤独感势必会使得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功能减弱。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有人格因素、认知因素等,外部因素有社会支持、家庭环境及教养、生活事件等。有国外学者将孤独感产生的原因按其重要性依次归为:早期与父母依恋方式、人格因素、个体消极的认知和应对、社交技巧的缺乏、社会性忽略。
领悟社会支持是在研究社会支持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支持的期望和评价,以及对于个体可能受到的社会支持的信念。有学者认为对于领悟社会支持,其概念的重心是个体对于社会支持的自我感知和理解。已有研究表明,个体领悟社会支持的水平会影响自我效能感。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胜任什么或有多确信自己可以执行某项行动所具有的信念。有外国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由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具体自我效能感组成的层级结构。一般自我效能感处于最顶层,指个体为了成功地处理来自不同环境的挑战或应对新事物所具有的一种总体信念。具体自我效能感出于底层,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从事与特定行为领域相关的特定活动的一种具体信念。鉴于许多研究者认为两种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式有所不同,本研究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指标。
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两个因素存在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为高自我效能感个体往往在心理健康积极因素(生活满意度、自尊和积极情感)上表现出较高水平,而在消极因素(孤独感、抑郁、焦虑)上表现较低水平。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以往研究中有一些欠缺之处:一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缺少。对于孤独感、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研究颇多,但大多是针对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独居老人、服刑人员等。二是自我效能感对孤独感的研究颇少。目前国内外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对学习的作用上,对于心理健康,如孤独感、焦虑等的研究较少。
综上,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的研究来探讨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的关系,并试图探究其中是否存在中介变量。
调查方法
(一)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选取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学生施测。共发放问卷221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为96.38%。其中男生79名(占37.09%),女生134名(占62.91%);本科一年级学生31名(占14.55%),本科二年级学生69名(占32.39%),本科三年级学生101名(占47.42%)、本科四年级学生15名(占7.04%)。理工类专业74名(占37.74%),文科类专业139名(占65.26%)。
(二)研究工具
1.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该量表共12个项目,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3个维度。量表采用7点计分,从“1=极不同意”到“7=极同意”,各维度上的总得分越高代表该维度领悟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2.自我效能感量表
该量表是包含10个项目的单维度量表,采用4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4=完全符合”,总分解释可分为三个维度:11—20为低自我效能感水平,21—30为较高自我效能感水平,31—40为高自我效能感水平,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
3.孤独量表
本量表共20道题目,4点计分,从“1=从不”到“4=一直”,其中有9道题为反向计分,最后相加后总分为44分以上表示高度孤独状态,28分以下表示不孤独,28—33较不孤独,33—39分之间则表示中间水平,39—44分表示较孤独,44分以上为高孤独。
(三)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4.0和AMOS24.0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本研究考察的部分大学生中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及其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无显著差异,这与既往研究理工类专业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大二孤独感水平最高,大四孤独感水平最低,理工类专业学生孤独感水平较低的结论有所不同。其原因可能在于:样本取样较少且选取人员来源比较密集,同质性可能较高,存在潜在的结果偏差。
研究结果发现性别在领悟社会支持中的其他支持中差异显著,女生领悟其他支持的水平高于男生。这一发现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女性有更高的社会支持体验。该差异的原因有两种解释,一种基于生物学、行为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为代表的观点认为,遗传基因等先天的生物学差异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原因,另一种观点基于社会认知和社会角色理论强调后天社会化过程对差异的影响。基于后天社会化过程的解释,东西方文化均认为女性更具同情心和人际敏感性,更希望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也更容易感知到关爱;男生则需要坚强独立,更有竞争力和担当。因此,面临压力事件时,家庭成员、朋友及其他可给予其支持的人员会与女性进行更多的沟通帮助,对女性的支持方式也较多元,而对于男性则少有帮助与沟通,更多采取直接的物质奖励和直接干预等方式。
男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显示出不同性别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看法,虽然男性和女性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并无差异,但对于自己能力的估计仍可能与社会刻板印象相关,即文化认为男性应当坚强、承担,男性比女性有一定的“优势”及“特权”,从而对个体产生了一种社会给予的社会期望。这种社会刻板印象,影响不同性别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相关分析发现,领悟社会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均呈负相关。回归分析得出,领悟社会支持中的朋友支持与其他支持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个体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愈高,孤独感愈低。在本研究中领悟社会支持有3个潜变量,分别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其他支持,但其中仅有朋友支持与其他支持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家庭支持对孤独感的预测无统计学意义。对此的解释可能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关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在给孩子设立限制、目标的同时又不失父母应有的温情,这样会激励孩子的自我成长,进而可使其可与家长处于一种和谐的相处模式;而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则会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一种不健康的相处方式,使学生不愿同父母沟通来获取家庭支持,从而导致家庭支持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而言,已有研究证明好朋友的朋友支持能够缓解社会心理失调。国外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即使是处于问题的萌芽阶段以及他们想要获得成人支持时,他们也还是主要利用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来处理一些问题,因此大学生可以从良好的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中获得归属感和情感支持来缓解自身孤独感。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用分析,本研究发现在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三者的关系中,自我效能感是领悟社会支持作用于孤独感的中介变量,即领悟社会支持还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而影响孤独感,这一研究结论与以往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研究结果相符。此外,本研究还验证了自我效能感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个体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越会倾向于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也相信在需要的时候亲人和朋友等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会不断增强掌控周围环境的信心,进而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保护自己免受孤独等不良情绪的困扰。
结论及展望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研究结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显著相关;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中的潜变量朋友支持与其他支持可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自我效能感可直接负向预测孤独感;领悟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
针对目前大学生孤独感较高的情况,可以从两方面给予帮助以解决现实问题。一方面,增强对其的社会支持程度,通过切实改善其所处的社会网络,给予充分有效的社会支持,保证有良好的外部社会支持,从而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领悟水平来降低孤独感;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心理辅导、改变其固有认知等方式,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进而使其孤独感下降。
(作者分别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讲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
责任编辑:狐若辰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4.06(总第2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