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14 09:22:40
潘 萌 王红艳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二小”)始建于1937年,是兴庆区办学规模最大的集团学校,下辖6个校区。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铸魂育人的新路径,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展现引领有方、组织有力、保障有效的基础教育发展新样态,先后获得“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全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典型案例”“全国双有先进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成为远近闻名的基础教育名校。2023至2024学年,实验二小学生合计1.3万余名,其中民族学生占比约为25%;共有教师530人,其中中共党员181名。
以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为契机,推动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举措,是保证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党的教育方针在中小学得到贯彻落实的必然要求。早在2019年下半年,实验二小就成为银川市兴庆区探索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首批首个试点。学校充分利用“首试”契机,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上级有关要求,制定《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方位推动党建工作革新优化,展现新时代基础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新作为。
提高党建工作站位。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既是对传统校长负责制的反思与超越,也是对党建引领教育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与运用。试点探索中发现,实验二小在传统校长负责制下,党建工作局限于党务工作,仅关注党员的发展与管理,与学校其他各项工作基本脱节,“重业务,轻党建”倾向明显;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的是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履行的是“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等领导职责,强调的是改变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各行其是的局面,最大限度实现二者深度融合,将党建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厘清书记校长职责。依据相关文件,学校党组织的职责是“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学校党组织书记应全面主持相关工作,负责学校党组织重要活动,督促检查学校党组织决议贯彻落实,督促学校党组织班子成员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履行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职责,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实验二小既主张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强调学校党组织支持和保障校长行使职权,关注办学治校过程中书记与校长的分工合作、决策与执行的有机统一等现实问题,符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的精神要求。
优化组织架构设置。打破原有格局,成立学校党委。校党委委员增至7人,设集团党委书记1人,副书记1人,专职副书记1人,另设4名委员。学校党委下设6个校区党支部,即观湖校区、海宝校区、北塔校区、三十小校区、臻园校区、前程校区党支部。学生数量超过2000人的观湖校区、北塔校区设专职书记,其他3个校区实行党支部书记和执行校长“一肩挑”的制度。各支部根据党员人数设3至5名支部委员,推行党组织班子与行政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教务主任、德育(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大队辅导员、工会主席等担任党支部委员。各校区党小组(功能党小组)建在学科组上。
推动制度机制变革。出台《兴庆区实验二小党组织议事规则(试行)》,明确党组织会议内容涉及党建工作、办学方向、改革发展和教职工切实利益、学校“三重一大”事项等,会议由书记或委托副书记召集并主持,学校党组织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决策内容、参与范围、主要程序等。规定校长办公会议是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的议事决策机构,由校长或委托副校长召集并主持。此外,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书记校长经常性沟通制度、校长经常性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和接受党组织监督制度。
以办学治校大事为中心寻找交汇点,构建党务业务融合新样态
将“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落到实处,须实现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促使实验二小完善教育理念,增强自觉对标上级决策部署的意识。新成立的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好的教育不仅要尊重与符合学生个性,还要匹配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还要将学生培养成能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国家发展使命的人。新的办学治校理念,为学校统筹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拓宽了路径,逐步形成了以“大事的交汇点”为“融合之突破口”的工作模式。
以师德师风建设为融合点。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都是第一责任人。实验二小围绕“教师形象、相互沟通、班级管理、教学常规”四大板块,制定师德师风建设方案,明确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凡涉及教师职称评聘、课题申报、评奖评优等问题必须征求所在党支部意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以“思政一体化课程”为融合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之一。义务教育阶段开好国家思想教育课程《道德与法治》,始终是学校的重要工作议程。实验二小以此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采用“团队集体备课、教师分工操作、双师双线运行(双师即主教和助教,双线即线上线下)”模式,确保“思政小课堂”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推动思政课程情境化、生活化,将“思政小课堂”与学校党建工作、少先队工作、班级文化课程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家校联动工作等对接起来,创设“思政大课堂”,进一步拓展教学范围,深化教学效果。
以阶段性中心任务为融合点。实验二小围绕“双减”、综合治理等阶段性中心工作,寻找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交集,形成党组织把方向、业务部门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以落实“双减”工作为例,学校党委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并对教职员工进行宣讲,引导他们深入领会“国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认真思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出台原因以及工作目标;进而,学校党委遵照“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则,带领相关部门制定了可操作度高的制度规范,用于指导业务层面开展具体工作,提高政策落地的及时性有效性。
以“让红色基因成为生命底色”为进路,开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新局面
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是抓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关键举措。“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能够有效增进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实验二小全面落实“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共青团牵头、团教协作、社会协同”的育人方针,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传承主阵地,构建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有益探索。
构建党团队相呼应的校园红色文化主阵地。校园活动阵地是学生形成集体文化记忆的关键场所。创设红色文化符号系统与集体仪式,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红色文化的深刻印象,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飞跃,在这两个维度共同形成政治认同。实验二小将校园红色文化阵地建设作为一体化推进党团队建设的有力抓手,创设“党员政治生活馆”(以下简称“生活馆”)。生活馆由观湖北校区教学楼大厅改造而成,包括“一路、两厅、三室”三个部分。“一路”即“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道路”。生活馆内将党旗、党徽镶嵌在大厅顶部,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以主题画面、关键词提炼的方式呈现在师生的活动空间,让广大师生通过无数次浏览,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两厅”是以宣教“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主题的明志厅,以及以深化“学党史、悟思想”为主题的正心厅。“三室”包括团支部活动室、少先队队室和党建活动室。这样的规划设计,为党团队在情感上实现共情共生和行动上的同步同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思想资源。
在红色文化传承中引入趣味性体验式教学方法。趣味游戏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将趣味游戏理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参与度,有助于营造互动性更强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实验二小设计“校园红色文化圈打卡行动计划”,将民族精神用一个个典型故事演绎,再用学生喜欢的生活化、时代化方式讲述和传承。例如,通过组织团队拓展游戏,讲述传承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中争取民族独立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艺术实践、手工制作体验活动,讲述传承改革开放精神、工匠精神等体现民族创造力的精神。所有体验活动都用互联网游戏的思维方式来组织,强调打卡参与、积分激励以及最终积累。红色文化在趣味游戏体验中“润物无声”,创新性地转化为师生的精神内核,逐渐形成一种行动自觉。
以党组织为纽带链接各类资源,结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成果
实验二小是兴庆区首家正式挂牌的开放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136+N”工作机制,运行“家校社”联动模式,开发配套的课程体系,积极凝聚工作合力,逐步形成校内各民族“住在一起、学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的格局,引导各族师生、家长、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构建“136+N”工作机制。根据兴庆区委相关工作安排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面向少先队员、教师、社区三个群体,实施社区友好、文化友好、课程友好、环境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的“六大友好”行动,通过“学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在“N”个部门共同努力下,将民族团结进步有效融入少先队工作及学校其他各项工作中。当前的部门组成及其分工合作情况是:区委统筹,区委统战部主导,教育局、团区委主抓,街道办事处协调,学校、社区、辖区单位协同。
开发“六大友好”课程群。实验二小开发“六大友好”课程群以支持“六大友好”行动。首期“六大友好”课程群包括红色基因课程群、社区小主人课程群、创客工坊课程群、在地风物社区多元资源课程群、民间艺术课程群、生活实践课程群。其中,红色基因课程群侧重在队课中融入“红色故事会”,请“老革命”和“石榴籽”小记者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帮助各族少年儿童深刻体悟“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在地风物课程群则强调以万物为教材、以世界为课堂、以重大纪念日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将中华民族的“美美与共”展示给各族师生,展现中华民族形象、阐释中华文化符号,让“爱我中华”的种子在各族师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实验二小与各部门及社会力量的通力合作下,少年儿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不断拓展,教育路径不断丰富。目前,兴庆区已成功打造检察院法治教育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消防救援站等4个校外培训活动基地。学校除了与图书馆、文化馆常态化开展儿童阅读服务外,还开展以传统文化、民族团结等为主题的家庭亲子活动,在拉近亲子关系的同时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此外,学校与所在社区的校外少工委联合,结合“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依托校少先队大队部组建“儿童议事中心”,引导各族少年儿童为改进学校和社区的规划、治理和建设建言献策,让少年儿童在议事中增强主人翁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验二小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逐步构建起职责明确、协调顺畅、运转高效、作用到位的校内外运行体系,切实把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付出扎实努力。该校的实践探索,反映了新时代民族地区党建赋能铸魂育人工作的新样态和新成果,为推动学校高水平治理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分别为中央团校教师、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柳青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4.06(总第2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