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的内涵要旨、践行要求与教学改革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14 14:31:44

  毅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这一重要论断与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一脉相承,彰显了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素质的高度重视。在这六方面素质中,“政治要强”居于首要位置。这既是对思政课本质政治属性的强调,也为广大思政课教师点亮了技能树培养的正确方向。围绕政治要强这一要求,本文从如何理解政治要强的内涵要旨、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践行政治要强的具体要求、如何将政治要强的要求转化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动力等方面进行论述。

如何理解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的内涵要旨

首先,政治要强,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政治理想信念,站稳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由筚路蓝缕的探索从胜利走向胜利,其重要经验之一就在于党始终坚持党员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肩负理想信念火炬传承不息的播种责任,首先需要确保自己始终做有信仰的人,明确自身职业政治属性的人,能够经受住考验的人。以此为前提,才能实现学马与信马、知真马与言真马的统一,才能做到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论与现实挑战时咬定青山不放松,从信仰中激发出敢战的勇气与善战的力量。

其次,政治要强,需要思政课教师始终保持政治定力与政治担当,善于从政治的高度看待问题、解释与解决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处在百年变局中的中国,面临着多种风险挑战,全党上下都需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思政课教师须始终保持对党的无限政治忠诚。这种忠诚,既体现在敢于、善于在科研工作、育人工作中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解答青年学生的种种困惑;也反映于通过自身知行合一的示范,言自身所信之理,行自身所传之道。引导青年学生们在掌握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方法的同时,更明白如何在党的领导与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引下,成为“知及之,仁能守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再次,政治要强,必须体现在思政课教师具备将正确政治立场、科学政治观点转化为有效整合力与凝聚力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政治强,就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地做好传声筒、复读机的低级层次上,而要扮演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传承者、续写者、传播者的角色。为此,应清醒地承认,思政课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独立、孤芳自赏、自给自足的课程体系,不应也不能使政治要强与学术要强分裂和对立起来,不能使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与面对生动的社会现实成为平行关系。否则,思政课教师就无法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就必然会在“讲政治”的形式表象中走向“不讲政治”的实质反面。

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践行政治要强的要求

思政课的本质,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达到铸魂育人的政治目标。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等相统一的基础上。作为需要产出教学成果的思政课教师,应立足于贯通思政课教学中的“术”“学”“道”,以学理为支撑,把政治性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其具体实践要求主要包括:

主动贯通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内在关联,从学术土壤中发掘讲政治的资源。思政课的政治性首先体现在讲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正是在与其他理论的对话与交锋中展现其真理力量的。因此,思政课给讲政治做加法,绝不是建立在给学术做减法的前提下。思政课教师不能想当然地把学术味浓看成阻碍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因素。相反,应该充分认识到,作为思政课教学对象的Z世代青年,具备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其获取信息与理解学术的意识与能力都是非常突出的。因此,经得起他们追问各种为什么的思政课,自然不能对不同学科、不同理论、不同知识体系一无所知,而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应意识到,思政课教师还肩负着丰富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这一使命又与思政课教师作为中国学人,理应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本土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高度重合。履行好这双重使命,必能不断推动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支持高水平思政课教学,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学中也必能为高水平科研提供思想的火花。

从多学科融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开阔视野中获得讲好政治的启发。单一的视角、片段的时空截面,既无法全面地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历史、理论、制度和现实逻辑相统一成果的特性,也不可能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与认同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与前景趋势。因此,政治强的思政课教师应该跳出自说自话的话语窠臼,能够从各个学科中获得启示,善于化用各种理论、各种方法为论证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服务。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贯通历史与比较的纵横两线。所谓贯通历史的纵线,一方面是要把“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历史遗产用对、用足,另一方面也是要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汲取,铭记来时路,明确未来的正确改革发展方向。所谓贯通比较的横线,则是要结合对当下时代背景,以及Z世代青年已经开始习惯平视世界的心态的准确把握,从今昔比较、中外比较中论证中国之制必然带来中国之治的比较优势。简言之,思政课的实体容量有限,但可拓展的理论空间却是无限的。在大思政课教学中落实政治要强的要求,就需要开拓眼界,从广阔的学术空间、社会空间中引来源头活水。

坚持把讲政治与正视现实、直面挑战统一起来,把立足中国发现真问题、解决大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传导给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百年变局的时代,是不同政治理念、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政治发展道路乃至不同政治文明间激烈博弈的时代。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已然迈进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双重无人区。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前进道路上必然充满各种内外挑战。正确地理解与落实政治要强的要求,绝不等于对困难和矛盾避而不谈,更不能以论证和谐代替创造和谐、甚至以粉饰太平的方式去消极地“讲政治”。相反,思政课讲政治的要旨,恰恰在于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思政课教师政治强的体现,恰在于以充分信任广大青年学生为前提,能够把困难与挑战的因果逻辑与解题逻辑讲清、讲实,并展现出直面问题、不惧困难的共产党人精神,引导青年全面、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帮助他们在步入社会前打好思想预防针,提升攻坚克难的觉悟,明确中国的改革发展事业“为谁而改”“为何而改”“如何改优”的立场与方向,兼具自主解题的自信与正确解题的能力。

将政治要强的要求转化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动力

毋庸置疑,政治要强的基本原则具有恒定性,但落实政治要强的要求却需要始终把握好讲政治实质有效与讲政治形式创新的关系。应该看到,当前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同时存在着畏惧改革的能力不足恐慌症与过分依赖改革形式的创新依赖症。这两种病症都需要同等的重视。一方面,随着时代的改变、对象的改变、技术条件的改变,思政课教学落实政治要强的要求,不应该拒绝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承认,改革创新必须建立在对改革创新必要性、可行性、投入产出比的科学评判基础上。实践证明,如果颠倒了创新的目的与手段,那些内容上空洞无物、形式上花哨庸俗的“改革创新”,不但会严重影响到思政课突出政治的严肃性,而且很容易使受众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后迅速进入倦怠期,甚至因“内卷”压力和形式主义负担而产生对于思政课的逆反心理。掌握了这一科学改革创新的规律,我们也就明确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该改什么,应该坚持什么不改的答案,从而也能够使有效改革、有益创新服务于讲好政治的根本宗旨。

具体而言,这种有效改革的要求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始终保持思政课课程教学体系的学理性、专业性、前沿性特点,使政治性的要求得以润物无声地体现在有学术品质的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针对不同阶段教学对象的特点,坚持寓思政课政治性于学理性中的原则。在立场正确前提下说学生听得懂的话,讲学生能接受的理,分析学生感兴趣的议题。坚持将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纳入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统摄下的多学科专业解释框架中,将自身专业研究领域内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按照从事科研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力争在每一个专题、每一个具体问题的研讨中都有意识地渗透进多个一级学科的理论分析视角,以此来主动回应青年学生,特别是受到其部分专业课中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以能够与其所学西方理论对话、争鸣的思政课教学,塑造带有学术性色彩、凸显专业性特色,说理透彻严谨,具备与对同类问题的其他学科解答竞争受众与支持者的能力。

其二是要注重适应新时代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贯穿教学体系与过程的方式来凸显政治要强的要求。为此,当下的思政课课程教学就需要紧密围绕新时代的思想主线展开,全面引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系统学理阐释的内容。通过课程专题设置的调整及专题内逻辑的重构,凸显新时代元素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贯彻始终的红线地位。在注重以学理方式讲清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互洽逻辑关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达到为新时代指导思想奠定自觉认同之基、为新时代改革实践明确立足本土方向的目标。并在保持对主流媒体理论阐释与宣传内容关注的基础上,注意把握思政课教学话语与宣传话语、政治话语间的差异性,做好教学话语的重组工作,使广大青年学生对课程教学产生“听得进、吃得饱、有回味”之感。

其三是针对当代青年学生信息来源广泛、思想活跃多元、富于批判精神但也易受外部影响的特点,充分重视当代青年的代际特征,并将其视为教学中可能利用和转化的优势潜质。这方面,思政课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将同学们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引向客观理性的建设性方向,积极与其他非主流价值观争夺对于重大理论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释权和话语权,始终注意不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与原理曲解为某种教条,避免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批判性与建设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而是旨在培养学生兼具理性批判思维与积极建构能力。如此一来,就能保证思政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引导方向,既不会因为刻意回避问题甚至逆练马列而被青年学生们反感,也不会由于刻意迎合青年学生中存在的消极意识、偏颇思维而背离中国立场、人民立场、建设性立场,不自觉地充当为资本主义和西方国家小骂大帮忙的角色。

总之,思政课是一门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课程,政治要强的要求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亮眼标签。为了使思政课能够承载国之大计,引导当代青年从中倾听时代脉动与个人际遇的共鸣,我们需要始终坚持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宣传话语及生活话语间的内在关联性,通过将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融合于学理化、研究性的分享讨论中,学理阐释、有效宣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成果,启发引导学生对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深入思考,深刻把握、准确理解当前中国所处的世情、国情、党情,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自觉强化思想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同时引导学生在多元社会思潮所形成的冲击下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回答疑问、澄清困惑、化解戾气、激发动力,培养兼具理性批判精神和积极建设能力、知行合一的青年学子,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凝聚人心,积聚力量。相应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能够将政治性充分融汇于课程体系当中的思政课,必然能够成为广大青年学子心目中有说服力、有亲和力的“金课”。当他们真正理解与认同思政课的天然政治属性,也意味着自然而然地把政治要强作为衡量与评判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天然尺度,从而激励更多思政课教师下决心真正学懂、贯通、用好“六要”“八统一”的指针,恒正己而善育人,于守正中求日新,不负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

责任编辑:狐若辰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4.06(总第271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