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郑小娟:质朴厚重 刚健婀娜

2025-01-23 16:23:42

“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中国绘画艺术创作与发展规律,也是中国画的鉴赏评价基本标准,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绘画的独特“传统”内涵。所谓传统,就是具有后人传承价值的先人创造。在古代社会,“传统”视界是清晰而明确的。直到20世纪,由于西方文化艺术的传入,丰富了近现代中国的“传统”视界,使“传统”的内涵比过去有所拓展,其中之一就是远古、中古的无名匠人和民间艺人的创作也被纳入到“传统”的范畴。特别是新中国之后,这些无名匠人和民间艺人因为接近“人民”的政治内涵,他们的艺术创作被迅速抬高,遂成为新中国画家们必须要继承的优良传统。深入考察、学习、临摹这些古代的人民艺术和民间艺术,成为新中国画家的任务。

无论是反映生活,还是继承传统,其中最重要的中介就是画家对“生活”“传统”的体验、理解和选择。所有优秀的画家,都不仅仅是跟随时代艺术潮流,而是在跟随的过程中保持自己个性化的选择,选择是画家天性的自然偏好与流露。郑小娟曾下放洞庭湖(1957年)、大苗山(1969年),因此对湖湘和苗家情有独钟。她坚持以忠诚的态度来表达对当地人民,尤其是对母亲们的热爱之情。

因为缺乏明清文人艺术的历史积淀,新中国的湖南画家,更倾向于学习、继承民间艺术。既包括湖南本土的民间艺术,也包括永乐宫、敦煌等全国著名的宗教壁画。1980年湖南省美协组织第一批画家赴敦煌考察,郑小娟和她的丈夫姜坤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下临摹了一批敦煌壁画,继而又深入新疆伊犁草原写生。正是这样的时代潮流使郑小娟打开了视野,激发出由衷的创作热情。郑小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画家,大学期间受过专业的西方写实绘画训练,尤其是受苏联时代的素描教学和绘画创作理念的影响,所以,从上世纪60-70年代一开始她走的就是现实主义生活气息的创作道路。

 

《赶歌图》173x82cm 绢本设色 1981年 《芦苇地里》150x100cm 纸本设色 1995年

上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挖掘震惊中国和世界,其中帛画《引魂升天图》的完好保存更使美术界欢欣鼓舞。加上前出土的楚墓帛画,极大地增强了湖南美术界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湖南渐渐形成了工笔画创作群体。1986年郑小娟和丈夫姜坤应省博物馆之约为长沙马王堆陈列室创作120平方米的磨漆壁画《人神世界》时,她认真地学习和研究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和磨漆画。正是在这个时期,郑小娟的艺术创作也从水墨写意人物转向工笔人物。并不只是绘画语言的转向,还包括艺术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的转向。

从过去带有明显政治主题的艺术理念向有明显女性自觉题材主题的转向;从过去明显的西画写实风格向自觉明显的民间审美趣味转向。正是这种全方位的艺术变化,使郑小娟很快形成了明确的艺术个性并得到肯定,其标志性作品就是1982年创作的《山雀》。伴随着数十种国内外报刊杂志的刊登,《山雀》就像前些年的《父亲》(作者罗中立)是反思年代的象征符号,《山雀》则是思想解放年代的象征符号。

虽然出版事务繁忙,但郑小娟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创作,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是郑小娟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赶歌图》(1981年)、《新妆》(1984年)、《红辣椒》(1984年)、《土地》(1986年)、《高高的石头墙》(1987年)、《草地上的舞蹈》(1987年)、《拦路歌》(1988年)、《红果·白马》(1992年)、《苗岭风》(1992年)、《祥云》(1993年)、《月下盘歌》(1998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草地上的舞蹈》140x104cm 纸本设色 1987年 《拦路歌》110x95cm 纸本设色 1988年

作品产生巨大社会反响,鲜明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趣味,创造性的视觉形式,使郑小娟成为湖南工笔画群体的代表人物,也在全国工笔画界显露出独有的个性,她的绘画形式语言来自于对楚汉绘画和敦煌壁画的感悟,对古代和现代民间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工笔画在唐宋达到顶峰,也形成了宫廷院体的正宗传统,这特别体现在工笔画的线条勾勒和墨色渲染技法语言中。与其他湖南工笔画不同,郑小娟的工笔画偏离了典雅的院体工笔画趣味,倾向质朴的民间绘画。她作画用的不是宣纸和绢,而是帘纹清晰、饱和度强而又浸润的高丽纸;她的线条也不是标准的工笔线描,而是带有装饰味和节奏感的意笔的偶然性和变化;墨色渲染也不止是一般的三矾九染的透明罩染,而是利用高丽纸浸润的特点,于基本色未干之时层层加染,色调冷暖映衬,更显画面滋润厚重。这三个方面形成了郑小娟工笔画独特的视觉形成。特别是借鉴壁画的厚重效果渲染人物的肤色,使她笔下人物与其他工笔人物迥然不同。

近现代中国人物画主流都是在吸收西方写实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郑小娟早期人物造型也是这种流行的水墨写实风格。但从八十年代开始,她就自觉地将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与西画写实造型特征相互融合,形成了她独具特色的造型特征。这种造型使人物形象更朴实厚重,带有某种泥土的芬芳和意味。

写实造型和生活气息是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美术潮流。湖南工笔画在全国美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是将工笔画创作也纳入了时代的潮流。与众多的湖南工笔画家不同,郑小娟不仅在人物造型上融合了西方写实和民间美术,而且在人物动态的塑造和画面的视觉效果上也追求生活气息和民间艺术形式上的相互融合。

 

《晒辣椒》129x129cm 纸本设色 2005年 《日月朝暮 风云雨露》100x97cm 2012年

虽然描绘的是少数民族妇女,画中的情景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观察,但她并不是简单地表达栩栩如生的现实场景,而是通过人物特有的造型、动态和构图,营造出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这种独特的形式韵味,既与湖湘文化的浪漫情调有关,更与画家的女性身份相连。

郑小娟80-90年代的作品图像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时代造就了艺术家,但每一个艺术家的体会、思想深度和个性不同,审美趣味不同。郑小娟的画不是单一的生活气息,尤其是代表作有一种苍茫厚重之美,单纯、朴素而又大气。步入老年后,郑小娟的创作大部分是以简约的形式表达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如:《月亮·女人》、《日月朝暮》、《天地人和》等。总的说来,郑小娟探索的是另外一种工笔画的形式语言,作为一种个案启发后人探索和创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郑小娟的工笔画不仅具有时代的、个人的特征,同时对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有着一定的意义。

(文/李蒲星)

艺术家简历:

郑小娟,生于1940年,湖南省长沙市人。196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8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4至1990年任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省出版局编审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女画家协会顾问、湖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