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4-07 13:13:37
2025年3月19日,湘江两岸春风轻拂,晨曦映照下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分行大楼熠熠生辉。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民生网农村金融频道组织的“2025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调研行”在此开启首站的调研活动。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湖南分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分行的有关负责人进行深入座谈交流,探寻农发行湖南省分行如何以金融力量润泽三湘大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创新实践: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交流会上,农发行湖南省分行副行长汪栋就该行的工作实践与发展思考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2024年,农发行湖南省分行投放贷款975亿元,年末贷款余额达4296亿元,净增240亿元,这些数字彰显了农发行人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作为政策性银行,该行坚守“执行国家意志、服务三农需求、遵循银行规律”的工作原则,将金融资源精准投入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
截至2024年末,该行不良率仅为0.06%,优于同业平均水平。这得益于其始终将风险防控放在首位,同时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农发行湖南省分行已形成粮食银行、农地银行、水利银行、绿色银行“四大银行”品牌,在粮食安全领域,通过支持粮食收购、储备和轮换,确保全省粮食供应稳定,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图为该行支持的汝城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据汪栋介绍,历经30年发展,农发行从最初保障粮食收购资金供应,逐步拓展至农业农村全领域。当前,该行聚焦四大业务板块:一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收购与储备;二是支持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涵盖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三是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两山理论”推进生态环保项目,包括国家储备林、美丽乡村建设等。
在金融创新方面,该行积极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整合旅游、研学等多元收益,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同时,围绕四大板块推出22个大类、88小系列产品,精准对接各类融资需求,并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出网银服务及小微线上贷,提升服务效率与便利性。
展望未来,汪栋表示,农发行湖南省分行将继续以家国情怀为引领,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职能作用,为湖南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担当。
数据显示,2025年该行已累计发放贷款300亿元,较去年同期多投放100亿元,展现了政策性银行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的担当。
做好风控: 织就古村 “新生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自2023年底启动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然而,部分项目在完成建设后却面临客流量不足、运营收益不及预期等问题,给金融机构的信贷安全带来挑战。
农发行湖南省分行在支持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汪栋说:“银行经营的本质就是管理风险,我们必须建立全方位的风险防控机制。”
在贷前评估环节,该行特别注重项目的可持续运营能力评估。通过对项目区位条件、文化资源禀赋、市场潜力等因素的综合分析,采用保守测算方法预估未来收益,确保在最坏情况下项目仍具备还款能力。同时,针对传统村落项目普遍存在的抵押物不足问题,该行创新设计了多元化的风险缓释措施,比如,允许以项目建成后的经营性资产作为补充抵押物、引入实力较强的母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和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在贷后管理方面,该行建立了全流程动态监控体系,通过资金闭环管理、运营指标监测等手段,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风险。通过“项目筛选-审批-投放-监管”的全流程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前所有投放项目运营情况良好,风险整体可控。
图为刚刚修缮一新的村落
自2023年底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启动以来,该行已累计对接56个项目,其中42个项目已完成审批并投入运营,累计投放贷款金额达56亿元。这些项目覆盖了湖南省内多个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通过金融支持,不仅有效保护了传统建筑风貌和文化传承,还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未来,该行将重点支持具有特色文化资源和旅游开发潜力的村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传统村落保护需要长期投入和可持续运营模式。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应协助地方政府和企业完善项目规划,提升运营能力,确保项目长期健康发展。
创新实践: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走进郴州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修缮一新的传统村落正焕发新生。从“沉睡的老屋”到“网红打卡地”,从“空心村”到“产业村”,政策性金融的精准滴灌,让古村落不仅留住了乡愁,更激活了发展活力。该行通过创新担保模式、强化贷后管理,确保资金“贷得准、用得好,还得上”,打造了一批文旅融合示范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农发行郴州市分行负责人上官海斌向调研组详细介绍该行的创新实践。在安仁县,农发行郴州市分行支持的乡村振兴暨绿色产业发展项目令人瞩目。3.8亿元贷款不仅建设了2.9万亩高标准农田和0.6万亩绿色有机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更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帮助50名脱贫人口年均增收约10万元。
图为农发行汝城县支行负责人范楠(右一)在传统村落项目实地调研
“我们将金融支持与农业科技创新相结合,助力安仁县生平米业成长为全国‘农业企业500强’。”上官海斌表示,该行还通过投贷结合方式,在汝城县累计投放易地扶贫搬迁资金5.22亿元,建设36个安置点,让1.9万余名群众实现了安居梦。
此外,近两年,农发行郴州市分行累计投放绿色贷款100.82亿元,支持绿色项目79个。累计投放21.25亿元,支持永兴、嘉禾、临武、资兴等地一批湘江重要源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完成废弃矿山修复202座、11.03万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郴州。
未来,该行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大定位”战略部署,以“六大新行动”为抓手,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重点聚焦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等六大领域,擦亮“四大银行”品牌,为郴州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同时,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郴州自贸片区、临空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湘粤赣物流枢纽互联成网。加大对资兴柑橘、永兴冰糖橙等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助力“湘南脐橙”等品牌走向全国。
三色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调研组驱车向南100多公里,来到“半条被子”故事发源地——郴州市汝城县。在农发行汝城县支行负责人范楠的带领下,众人实地探访了农发行支持的传统村落保护项目。
图为工作人员在传统村落实地考察
青砖黛瓦间,修缮一新的古祠堂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村民刘大姐正手把手教游客体验传统扎染技艺。“以前这些老房子破破烂烂,现在不仅修好了,还成了网红打卡地,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刘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农发行汝城县支行信贷资金的精准投放。该行通过创新“古村落保护+文旅开发”模式,让传统村落重焕生机,既留住了乡愁记忆,又激活了产业活力。
范楠介绍,农发行汝城县支行通过“古韵文脉活化+红色资源利用+绿色产业开发”,不仅让6.4万平方米古建筑焕发新生,更打造了3条绿色产业链,年均吸引3万余人次红色研学。在沙洲村,农发行支持的红色旅游项目将“半条被子”故事转化为发展动能,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32家,特优水果种植780亩,年营业收入达1800万元。
湖南汝城投资发展集团融资部负责人何薇薇激动地说:“非常感谢农发行对我们的贷款支持,让我们10个古村实现华丽转身!”
近日,农发行汝城县支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投放20年期的1.89亿元贷款,助力当地5个乡镇1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开发。
该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导入”的创新模式,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和双色研学基地,成功构建“资源收储—资产整合—产业发展—强村富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目前已完成2389亩土地流转,预计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不仅让古建筑重焕生机,更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农发行汝城支行贷款余额30.27亿元,在“十四五”期间陆续支持了汝城县红色旅游建设项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汝城段)建设一期项目、“辣椒小镇”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一期)等项目。
图为农发行汝城县支行负责人范楠(左一)在特色民宿进行实地调研
在汝城县,范楠指着规划图上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深化红绿融合,通过内河清淤、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让红色更鲜亮、绿色更生动、古色更深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首站调研活动结束,回望这片被金融“活水”滋养的土地,无论是高标准农田里的盎然绿意,还是传统村落中的袅袅炊烟,都在诉说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农发行湖南省分行以政策性金融的独特优势,正描绘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壮美画卷,为三湘大地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力。
(调研组成员:陈文波 孙金丽 代碧长 谢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