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以花丝为线 筑就传统工艺的当代叙事

——对话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会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师李桑

来源:民生网2025-04-08 17:18:33

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首饰工作室里,李桑手持一根细如发丝的银丝,正专注地掐填着新的作品,她的手轻盈而坚定。阳光透过工作室的玻璃窗洒在银丝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仿佛她笔下的水墨丹青在金属材质上重生。这位从中国美术学院走出的艺术家,历经平面设计、游学深造、跨界转型,最终在金属与丝线的交织中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种表达,将东方美学的线条韵律与生命哲思熔铸成一件件可佩戴的雕塑。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师李桑

2023年11月,“年鉴”上海美术学院首饰金工工作室20周年庆师生作品展举办,李桑的作品《出埃及》肩饰引起关注。她的灵感源于《圣经》中的相关章节,其作品以密填花丝工艺勾勒出扭曲的几何形态,暗喻《圣经》中以色列人穿越红海的史诗场景,以艺术的形式诠释这一经典故事背后复杂的情感与精神内涵。

这种将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语言结合的创作方式,正是李桑十余年来深耕的方向——以设计为笔,以花丝为墨,让有着千年历史的花丝镶嵌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跨界与觉醒:从平面设计到花丝工艺的蜕变

李桑的艺术启蒙始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她的艺术之路始于一次“妥协”。在家人的建议下,她放弃国画,选择了视觉传达设计(现平面设计)专业,却在留学期间重新锚定人生方向。

这段看似偏离初心的求学经历,却意外为她的艺术创作埋下伏笔:“平面设计教会我如何在二维空间中构建视觉语言,这对后来我在首饰设计中处理线条与结构帮助很大。”

2001年,李桑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回到了老家浙江,从事与视觉传达相关的工作。然而,她逐渐发现,这并不是她真正热爱的事业,她的内心始终无法割舍对艺术创作的渴望,在迷茫与挣扎中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

转折发生在美国游学期间。身处异国的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对手工与造型艺术的偏爱远胜于平面设计。“首饰可以是戴在身上的微型雕塑,它承载着情感与故事。”李桑回忆道,在美国的研习改变了她对传统首饰、玻璃陶瓷等手工艺的认知。

然而,命运并未让她立即投身于此——父亲病重让她中断求学回国陪伴,直至一年后父亲离世,她对生命与选择有了更深的思考:“人生短暂,必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郭新。这位导师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来考我的研究生吧。艺术首饰既有工艺的温度,又能承载思想。”

“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人生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2007年,已毕业六年的李桑毅然决定辞职考研,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与创作。

2009年,李桑创作了《雪》系列作品。她用银的硬度和柔韧性,模拟国画线条的流畅,将雪后藤蔓的线性美凝于作品中。该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她成为全国仅有的四位入围的首饰设计师之一。

这段跨界经历,宛如一场意义深远的艺术蜕变之旅,不仅改写了她的职业发展轨迹,更让她深刻体会到:“艺术的疆域广阔无边,并不存在人为界定的壁垒,关键在于找到与自己灵魂共振的媒介。”

李桑在创作

守护断代工艺:让花丝镶嵌“活”在当代

2011年,李桑与花丝镶嵌工艺的邂逅,成为其艺术生涯的又一里程碑。这一源自中国宫廷的古老技艺,曾以金银细丝构筑出精美繁复的纹样和造型,却在现代设计浪潮的冲击下,濒临失传。

李桑感慨道:“那时,全国专注钻研花丝工艺的人屈指可数,传承之路风雨飘摇。”她敏锐地察觉到,问题不仅仅在于技艺的失传,更在于设计理念的断层。传统花丝工艺大多应用于仿古器物,与现代审美严重脱节,难以在当代社会中焕发生机。​

从适合当代人审美的角度出发,李桑运用传统元素开发了她的第一套花丝商业首饰——《心丝》系列,自2011年8月诞生延续了三年,在过程中不断尝试如何将传统花丝元素与设计语言相契合,从平面再到立体,不断拓宽边界。面世后,受到很多好评,并作为设计案例被用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服装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中。

2012年11月,作为核心成员,李桑全身心投入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贵金属特种传统工艺——花丝的现代拓展”。通过深入探索其在当代首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路径,试图为古老的花丝工艺找到一条通往现代的光明之路。

她与同事协力完成的“濒危传统工艺的现代教学改革探索——‘点翠与珐琅’实践”科研项目(2017年),将花丝与珐琅、点翠等技艺纳入课程体系,首创“非遗工艺+模块化课程”模式。

“花丝的线条韵律与国画的笔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桑认为,传统工艺的复兴需要“破”与“立”的有机结合。她的作品《观・溯》在创作过程中尝试将花丝与浇铸、镶嵌等工艺相结合,试图保留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或难以发现的生命体,记录微小生命的存在以及平凡中的闪光点,营造出“似是而非”的视觉镜像,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身边那些被遗忘的美好。

十余年来,李桑以教学与创作双线并行的方式,全力推动花丝工艺的传承。不断打磨自己的课程,力图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浓缩的练习让学生了解花丝工艺的流程,理解花样丝、纹样和花丝首饰的立体成型,从当代审美的角度引领同学们进行花丝首饰设计的初探,努力帮助学生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传统工艺,转变同学们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看法。

令她倍感欣慰的是,如今在社交媒体上,花丝教学视频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年我就像一名拓荒者,而现在看到年轻一代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我觉得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

过去十年,李桑通过参展、出版、学术研究等方式,持续推动花丝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她的作品多次亮相国际展览,如波兰莱格尼察首饰艺术节、杭州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等,将国画的意境与花丝的精致熔于一炉,让濒临失传的工艺焕发新生,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的现代魅力。

创作理念: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找平衡点

李桑的作品始终围绕“线条”展开,构建起一个独特而深邃的艺术世界。她聚焦于生命体的轨迹、发展进程以及潜藏其中的动因,在创作里精心雕琢韵律与结构,巧妙地传达出深远的意境。借助各类相关工艺,塑造一种唯美、抽象、无序且似是而非的视觉语言,让观者沉浸其中。

早期,国画艺术的深厚底蕴如同一股清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李桑。国画独特的审美视角与表现方式,深深烙印在她的艺术认知中,使她对线条产生了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无论是有形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还是无形的线条蕴含在画面的气韵之中,李桑都将它们视为记录个人思考、表达对世间现象态度以及抒发对绘画热爱的绝佳工具。

基于此,李桑尝试以银为媒介重构水墨意象的流动韵律。在《雪》系列作品中,凝固的藤蔓意象突破传统首饰设计的具象桎梏,既将东方美学含蓄温婉的韵致完美延续,又借助金属银本身刚柔并济的特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国画线条的飘逸灵动之美。

在创作过程中,她通过浇铸工艺赋予银料藤蔓的视觉肌理,将自然植物在空间延展的线性轨迹与时光流转中生长停滞的瞬间凝固。这种金属雕塑语言不仅捕捉了雪后场景的静谧美感,更像是一个时光宝盒,封存了记忆中雪后空气里飘散的细腻空灵之息。这是被冻结的诗意,是金属与自然跨越时空对话的永恒注脚。

2022年,李桑创作出《江南相思引》项链。“往日江南美好时,尽情揽于心中。近年春光依旧,自在却无,不禁起了思恋之情。”这款花丝项链,绵延缠绕以纪念曾经的美好,记录眼前的跌宕起伏。

“花丝工艺的魅力在于它的精密与脆弱。”李桑解释道,“每一根银丝都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这一过程本身就像生命的隐喻——充满偶然与必然。”就像她的作品《相遇》极力突破传统花丝在纹样上的对称性和描绘的具象性,通过富于律动感的整体造型来体现当代性。表面看来是在追求线条有形、无形的变化,实则通过构建唯美、抽象、无序、似与不似的视觉语言来突破“形”的束缚。展现相遇的多重寓意:相遇是缘分、是分离、是擦肩而过,一种美好或释怀。

在当代艺术的多元语境下,李桑始终坚守自我,拒绝被简单标签化。她认为:“当代首饰不应被某种风格所禁锢,而应更多地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2020年创作的《信・望・爱》系列便是有力的证明,作品中交织缠绕的银丝,宛如黑暗中的希望之光,传递着困境中的希望与信心,充分彰显了她对人文关怀的执着追求。

她的作品《路》项链,其灵感来源于“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这一理念。在生活中,我们不仅每日行走在路上,所经历的每一件事也都构成了通往未知的道路上的一个个节点。李桑希望通过这件作品传达出,我们应珍惜每一个当下,经过而不错过,眼中不应只有目标,在繁忙的生活中依然能够停下脚步欣赏风景,用心感受在路上的过程。

李桑创作的《爱的关系》胸针系列作品之一

2023年至2024年,李桑推出了《爱的关系》胸针系列作品,其灵感源自莫比乌斯环。她深入探索它的结合方式,以此来体现爱的关系中相对、相交与相融的复杂状态,其周而复始的视觉形态更是暗示着因果之间紧密的联结。这套作品采用花丝、密填的手法,将轮廓的线条也用于内填部分,试图体现人在爱的关系中作为个体所具有的强烈主观意识。

教育初心:实践、包容与“螺丝钉”哲学

从教十余载,李桑始终以“辅助者”自居,自称“我不是挥舞大旗的人,只想做一颗踏实的螺丝钉”。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珠宝与饰品设计专业方向每年仅招收25-30名学生,她认为这种“少而精”的模式更利于因材施教:“有的学生擅长工艺,有的长于文案或摄影,教育不是流水线,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赛道。”

李桑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传统工艺技法的同时,培养现代设计思维,力求打造出兼具传统功底与现代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在教学中,李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她经常发动学生参加各种首饰设计比赛和展览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她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市场需求和审美趋势的变化,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桑强调“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理念,她鼓励学生跨界尝试。曾推荐一名工艺制图出色的学生转型珠宝销售,如今已是品牌骨干。“教育的价值不是塑造‘标准答案’,而是激发可能性。”李桑笑道。

她包容“失败”。一次与淄博华光合作的陶瓷首饰项目,学生设计的样品广受好评,却因量产难度未能上市。“但学生们学会了从材质特性反推设计,这比获奖更重要。”在她看来,比赛、实习甚至“踩坑”,都是与社会对话的必修课。

学生对李桑的评价总是“温暖而坚定”。一名曾接受颅脑手术的男生,因她跟同学们说了一句“他身体不好,不能提重物”铭记在心,毕业后给她悄悄送上手作礼物。“教育首先要有爱,爱学生,爱专业。”在李桑看来“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闪光点。教育是相互成全——我从学生身上看到的亮光,常常比我给他们的更多。”

2024年12月,李桑撰写的“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委级规划教材《花丝与首饰设计》在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首次构建“历史溯源-工艺解析-设计转化-创作实践”的全链条教学框架,从全球视角梳理花丝工艺的历史脉络,填补该领域专业教材空白,构建起传统工艺现代转化的完整教学体系。

李桑创作的作品《江南相思引》项链

致未来:在“躺平”时代寻找属于自己的光

谈及当下年轻人的焦虑,李桑坦言:“尽管他们面临的挑战远比我们当年复杂,但要积极地去面对人生,成为有价值的自己”。她反对“躺平”:“躺平意味着主动放弃寻找人生价值,而价值未必与金钱挂钩——可能是工艺上的一次突破,或帮他人解围时的小确幸。”  

李桑常对学生说:“适应社会不是妥协,而是学会在灰色地带坚持微光。”她以自身经历为例:辞去稳定工作考研、在花丝无人问津时默默耕耘、面对职称评选的淡泊……“人生如花丝,总要经历千缠百绕才能成型。重要的是找到让你心甘情愿投入的那件事。”

面对行业的快速扩张,李桑保持着清醒地思考:“首饰设计需要宏观调控,避免同质化。我们培养的不是工匠,而是有思想的创作者。”她鼓励学生跨界尝试,甚至推荐他们参与围绕某酒类品牌发起的艺术设计比赛:“艺术不应局限于某个领域,而应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

对于传统工艺的未来,李桑充满乐观:“新一代设计师正用3D打印、AI技术等科技重构花丝,这是最好的时代。”但她亦提醒,创新需以尊重工艺本质为前提:“花丝的魂在于‘手工的温度’,若一味追求效率,反而会切断文化的根。”

从水墨到金属,从传统到当代,李桑用银丝编织着自己的艺术人生。她的作品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探索;她的教学既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思想的启蒙。当银丝在她手中化作永恒的艺术符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艺的精湛,更是一位艺术家对生命、文化与时代的深情回应。

(陈曦 张明泽)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