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4-21 15:09:38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农村学校规模小、分布分散,学生人数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凸显,乡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
如何促进乡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4月19日—20日,在贵州省正安县举办的主题为“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的未来乡村教育交流季上提供了一些关键视角。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贵州省正安县尹珍教育基金、上海田字格公益和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承办。来自国内的知名教育家、经济学家、公益人士及一线教育实践者,深入探讨乡村教育的困境,分享突破路径与有效解决方案,共同在AI浪潮及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形势下,为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探索新出路。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原参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在致辞中表示,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最后的根,一旦割断乡村孩子的根,就难以复苏,一旦乡村失去了教育,其振兴之路将愈加艰难。只要改变思维,重新布局,乡村教育大有可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在演讲中提到,自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城镇化的进行,农村进城务工人口大量增长,很多人把自己的子女带到务工地就读,客观上减少了农村学校的生源。
同时,“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大量减少,农村学校在萎缩的同时,进一步远离了原有的村落。学校教育与真实的、集体的农村生活被割断。
“通过学校教育逃离农村,成为普通农村家庭、个体的主要追求。”郑新蓉称,农村学校日益脱离农村实际生活,公共教育在空间、情感、目标上都形似乡村的过客,而非乡村的主人。
乡村教育的目标就是“走出大山”吗?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认为,乡村教育必须走向“为生活而教”。他非常赞同贵州省正安县田字格小学所提的 “走出大山能生存,留在大山能生活,面向未来能生长”这一理念。
杨东平认为,乡村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多元的,不仅要帮助有能力的学生走出大山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也要关注留在乡村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在大山里过上好的生活。同时,教育还应该面向未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这种教育目标超越了单一的升学导向,更加全面和符合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既考虑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也兼顾了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称,乡村作为一个封闭且深受儿童喜爱的小规模社会,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文化。然而,随着父母离乡,乡村教育面临根本性挑战。城市教育优势在于知识能力、实验工具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导致基础教育成人化、生命机械化,缺乏温度和情感。乡村教育的出路在于中国迈向新文明时代所需的教育模式大转型,发挥乡村在做人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关成华指出,可持续发展及其教育在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近几十年影响深远。对中国而言,可持续教育是兼具时代性、紧迫性和战略性的重大议题。尽管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提升全民可持续意识与能力,深入推进相关教育。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乡村教育的价值,国家也开始调整教育规划。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和工作机制。
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在积极行动,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同时,已经有一批满怀激情与梦想的教育人和教育公益组织逆向而行,从城市走向乡村,探索乡村教育新的可能和未来。
在为期两天的乡村教育交流活动上,不仅有主题演讲、圆桌讨论、乡村教育夜话等环节,500多名与会者还分别前往了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燕子坝小学、石井小学进行探访,参加“吾乡吾土”工作坊,深入了解乡土课程实践。
(记者 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