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5-06 15:48:06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4月的燕赵大地,杨柳吐绿,鲜花盛开。在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室里,2023级汽车工程系学生李子钦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招聘会做准备。
招聘会由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举办。李子钦的意向岗位是智能诊断工程师。在个人成长和薪资待遇的选择题面前,他说自己更看重个人成长,因为这决定了职业生涯能走多远。
“2023年报考时,正是新能源技术爆发期,想着选择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将来一定好就业。”李子钦说,经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学院与大众、吉利等车企都有深度合作,这更坚定了他选择高职院校的信心。
近3年来,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和京津冀水陆空交通领域行业企业的深厚合作基础,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情况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96%以上),202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7.58%。
作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通过“四个一发力、五强化落地”的就业育人工作体系,助推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毕业生能就业、早就业、就好业。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立华(中)带队参观用友产业园数字企业体验馆。(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从职教课堂到企业车间,让书本走进现实,培育职业精神
3月12日,河北省首家劳模匠心思政课创新工作室在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这是石家庄市总工会发挥劳模工匠典型引领作用,采用“工会+高校”模式,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创新举措。
工作室由劳模工匠、学院思政课老师、优秀学生加入,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打造更加完善、更具特色的劳模匠心思政课体系,持续推动劳模匠心思政课在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上实现整体性提升、系统性重塑。
工作室把思政课堂从校园搬到车间,从书本延伸到现实,能推动劳模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路径,培育职业精神,为培养更多新时代工匠人才贡献工会力量。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立华介绍,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立身之本,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能人才,每一位劳模工匠都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去年,石家庄市总工会精选14位劳模工匠常态化到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思政老师一起备课、一起上课,通过一个个鲜活案例,面对面帮学生明确职业规划,培育职业精神。
从被动等到企校融,破解就业结构错位问题,提高人岗适配性
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始终关注职教学生就业问题。他发现,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职业教育培养机制之间,存在一定错位。
在张运凯看来,加强职业教育与新兴产业对接、优化职业教育培养机制是当务之急,必须做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文章。
张运凯介绍,近两年,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开展探索,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太行交通产业学院、长城汽车产业学院等8个现代产业学院,深化课程体系与产业标准对接,使人才培养更加契合产业发展需求。密切供需对接,保障了学院近几年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上升。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李荣娴介绍,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交流、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社会培训等多个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打造教学关键要素,共同开展教育与评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上手快、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近3年,该校师生累计走访企业856家,与226家京津冀优质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储备用人单位2000多个,提供就业岗位两万余个,稳固强化了校园招聘市场主体。
从学校急到学生动,破解懒就业慢就业问题,提高学生个体能动性
2024年暑假期间,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返家乡“万生走千企”供需对接社会实践活动,按生源地跨年级组成140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赴河北省内70多个县域产业集群及代表企业开展招聘需求与岗位要求调研。
学生们通过实地走访代表企业、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城市规划展览馆等,了解生源地产业发展现状,深度剖析产业结构,了解企业性质、规模、生产效益、招聘计划及对毕业生的核心素养要求等,并总结调研成果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看到中国制造从‘工人拉货’到无人驾驶运输的发展史,我感触良多。”李子钦在参观了长城汽车智能化工厂后说。
学生们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到真实的企业用人需求和工作环境,促使学生尽早树立个人的职业目标。不少学生通过调研获得了企业的实习机会。此外,指导老师在调研中精准掌握企业用人情况和学生就业观念,为后续更好推动就业工作提供了帮助。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良军表示,返家乡“万生走千企”供需对接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厚植家乡情怀,同时学生也对就业环境和形势有了更确切的认知,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双向奔赴。实践活动也为学院提供了很多有效数据和信息,为学院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提供了辅助依据。
从学校“急”到学生“动”,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下足绣花功夫,破解懒就业慢就业问题,提高学生个体能动性。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在与学生交流。(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从模拟赛到现场聘,破解职业适应滞后问题,提高求职实战性
2023年,教育部举办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逐级开展全覆盖式班赛、系赛、校赛,2024年参与学生1.2万多名。
2024年10月,为激励学生积极规划职业生涯、展望未来,学院轨道交通系举办了第二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班赛环节。
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比赛,演讲准备充分,答辩表现优异,赢得了广泛好评。
通过班赛的激烈竞争,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成功进入学院复赛。复赛于去年11月展开。比赛现场,学生们以自信的姿态、清晰的演讲,阐述着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路径以及实施计划,充分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赛事中期,“简历加油站”“面试工作坊”等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夯实了学生求职实战能力。同时,对毕业生竞争较大的招聘企业以就业赛道模式进行面试选拔,以最终获得录取通知书的数量为比赛结果。
2024年,1名学生通过比赛,拿到5家企业录取通知书。这种以现实就业机会为筹码的真打实练,备受学生和用人单位认可。
李荣娴表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对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比赛不仅有效传播了职业规划的理念,还引导学生们科学定位个人发展方向。通过客观、全面分析自身兴趣、性格、特长及学习环境,学生们得以深入了解自我、认清外部环境、适应就业形势变化。
产教融合,建立全链条人才培养调控机制
近些年,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一条推动校企生同向奔赴、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四个一发力,五强化落地”。
“四个一”指坚持“一把手”主抓,凝聚全员抓就业的向心力;坚持“一盘棋”统筹,凝聚全员抓就业的胜任力;坚持“一揽子”发力,凝聚全员抓就业的保障力;坚持“一竿子”落地,凝聚全员抓就业的执行力。“五强化”为强化抓实政策落实、开源拓岗、教育指导、招聘服务、监测反馈。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交通办学特色和“发展大交通、服务京津冀”的办学理念,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努力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作出努力和贡献。
为服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和雄安新区交通强国试点智慧工作建设,学院精准对接交通新基建“建管养”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需求,构建了道桥为核心,地隧、养护、检测、造价专业支撑的专业群,每年培养道桥/养护类人才占整个京津冀地区人才的一半以上。
学院联合中铁十六局、北京养护集团等60余家企业共同成立全国公路智能建造与管养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和京津冀区域紧缺的道路养护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全国14家开设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累计为公路养护行业输送优秀毕业生2000余名。
产教融合,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是关键。张运凯调研认为,政府应承担四方面的角色,即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者、校企合作的政策设计者、区域产业人才供需的宏观规划者、产教信息平台建设的组织者。政府只有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引领,建立全链条人才培养调控机制,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下一步,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决策部署,进一步担负起做好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的使命和责任,在强国建设中充分展现职教担当。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9期、4月2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推动毕业生能就业、早就业、就好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