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5-06 15:51:50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贵州贵阳清镇市职教城,百花湖畔风景如画,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校园内生机盎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从区域性职业院校到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典范,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深深扎根贵州大地,以“忠诚工匠”为育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发展动力,在服务区域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之路。
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现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考察,勉励同学们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境界,学到真本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近10年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技能大赛、科学研究、学生就业、产教融合等领域持续发力,确立了“深耕装备制造、培育忠诚工匠”的办学定位,全力培育和建设“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能装备”三大专业群,收获了累累硕果。
“这10年,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中专校升格为高职校,2021年更是跻身贵州省‘双高校’建设单位,真正迈入了贵州职业教育第一方阵。”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熊星说。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大思政课堂上,大国工匠现场授课。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月17日—19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在湖南长沙举行,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黄俊风同学在职教组成长赛道比赛中荣获金奖。这是该校连续两届在这一赛项中蝉联金奖。去年,黄俊风所在的三人团队斩获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金奖。
在汽车工程系实训基地,整洁明亮的车间里,10多辆新能源汽车整齐排列,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专注地操作智能化设备,模拟总装工艺流程。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我们与比亚迪共建比亚迪应用技术(产业)学院,与吉利汽车共建吉利汽车产业学院,还与宁德时代和奇瑞开展校企合作。”汽车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杨正荣向《民生周刊》记者介绍,“汽车智能制造实训车间按照真实场景1∶1还原打造,学生连续3年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仅在吉利汽车基地就业的毕业生就达1700多人。”
去年,由杨正荣主编的《汽车装配与调试技术》教材出版,入选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教材,《汽车装配与调试》还获评省级精品在线课程,目前全国有150多家高职院校采用。
2020级新能源汽车技术4班学生郑洋,毕业后进入贵州航空工业技师学院,成为一名汽修专业老师。2023年,他获得贵州省汽车技术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
信息安全专业大三学生杨向东,去年10月与3位伙伴参加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凭借基于区块链的危化品运输监管系统项目荣获金奖。
“简单来说,在运输环节,公安机关、运输公司、交管部门等可通过系统实时查看数据,实现对运输全流程的精准掌控。目前已有企业联系学校寻求合作。”杨向东说。今年9月,他将进入另一所高校攻读本科。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目前是省级‘双高’专业群,主要服务于贵州的航空航天及上下游企业。”机械工程系主任陈寿霞说,在学校构建的“1+3+N”产教融合模式背景下,学校与贵州黎阳航空、贵州航天电器深度合作,目前与航天电器合作培养现场工程师,今年已经是第二年。
学院与吉利汽车、贵州大学共同发起成立全国汽车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紧密对接汽车零部件制造、整车装配调试、电池生产等岗位需求,近两年为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弗迪电池、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输送了数千名技能人才。同时,学院与黎阳航空、航天电器、航天林泉等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开设“订单班”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等方式,实现了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推动师资科研协同发展
“当时作为实训教师,能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内心无比激动。”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考察的情景,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程沛秀记忆犹新。几年间,程沛秀从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对象”,从讲师晋升为教授,还考取了高级技师证书。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同频共振,育人的根本在于德技并修。”程沛秀说,“学校拥有国家级数控实训室,在教学中积极引入实际项目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考察时,李明扬是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当时正在数控车间集训,备战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16年7月毕业后李明扬留校任教,如今已成为数控专业实训指导教师。
从大专学历、无教师资格证、中级工技能水平,到取得本科学历、助理实验师职称和高级技师技能证,李明扬实现了自身的蜕变。“我向总书记汇报了备赛情况。当年我在比赛中获得数控铣削加工项目一等奖。”
“这些年学院发生了巨大变化,校区面积扩大,学生增多,系里的实验室添置了智能制造生产单元、数字孪生生产单元、五轴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看到学生们在全国和全省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作为老师倍感骄傲。”李明扬说。
2021年,贵州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毕业生胡鹏飞入职,成为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引进的第一名博士,如今担任科研处处长。
“在科教融汇方面,我们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引领,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知识链与服务链的精准对接,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胡鹏飞介绍,2024年,学校教师主持了9项省科技支撑计划,其中8项直接服务贵阳贵安企业。学院还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助力20多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资质。
“我们的科研课题源于企业生产实际,去年通过课题研究,6名教师成长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充分体现了科研对教师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胡鹏飞说。
“10年前,我们系仅有两个专业、320多名学生、11名教师。”电气工程系党总支书记、主任刘忠翔见证了该系的发展历程,“如今拥有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两个专业群,共7个专业,学生人数达3000人,教师团队扩充至77人,副教授占比39%。在设备、占地面积、实训室等方面的投入也大幅增加,去年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1个金奖、3个铜奖。”
目前,学院设有5个系部,三大专业群涵盖25个专业。在编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80.17%,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57.89%,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6.34%,办学规模从2015年的7000余人扩大到1.3万余人。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学生正在进行实训实操。
强化思政引领,培育“忠诚工匠”
“我们公司专注于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及飞机结构件精密制造,自2022年起从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招聘学生,目前有该校毕业生31人,他们表现出色,不少已晋升为现场班组长,有的入职不到半年就在公司内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贵州和鸿科技有限公司综合处人事专员胡丽对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毕业生赞不绝口。
朱文吉是2020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2023年毕业后入职和鸿科技,目前是公司生产处生产班长。他在采访中表示:“通过在学校的技能学习,毕业后我成长迅速,不仅成为班组长,还带了4个徒弟。”
冯俊杰、李小蓉、姚洪涛是2020级数控专业同班同学,毕业后进入贵阳本地同一家企业工作。毕业两年后,三人相约重返母校,看到实训车间新增的设备,他们兴奋地四处参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家乡工作挺好,待遇不错,父母也很满意,回家只需两个小时,我还买了车。”冯俊杰对老师说。
在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一个个“能工巧匠”从竞赛中脱颖而出,在社会各个岗位发光发热。
2021年毕业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吴天成,将数字技术引入农业生产,手把手地教农民使用植保无人机,助力家乡农业绿色高效发展。2022年毕业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杨海波,成为贵州航天科工集团优秀模具钳工,坚守在钳工行业一线,践行着“能让铜棒开‘花’、在头发丝上钻孔”的梦想。
来自赫章县安乐溪乡青山村的陈虎,入职贵安电梯工程有限公司后迅速成长,年纪轻轻就担任公司福泉组组长,被同事亲切地称为“老师傅”。
“学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构建大党建引领、大思政铸魂、大技能立身、大文化浸润、大科研赋能的协同育人体系,致力于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成就出彩人生的目标。”熊星表示。
她介绍,学院以连续3年着力打造“大思政课”为牵引,瞄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构建贯通衔接的育人体系,突出提质赋能的方法改革,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上下功夫,思政课由一条线变成多个面,以此推动一堂堂生动的思政小课堂的呈现,从而带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今年2月,在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主办的“思想铸魂 网育新人”大思政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报送的《善用“大思政课” 培育忠诚工匠》案例入选,成为贵州省唯一有优秀案例入选的学校,也是全国两所有优秀案例入选的职业院校之一。
“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技能,更要培育学生的精神灵魂。”熊星说,2017年学校更名后,率先提出“大思政课”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训场景和社会实践,构建起“理论+实践+艺术”的立体化育人模式。通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联合备课机制,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融入机械制造、汽车维修等课程教学。例如,在汽车检测课堂上,教师结合中国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案例,激发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校园内,总占地面积1063平方米的忠诚工匠文化研究院于去年11月落成,计划今年5月正式开馆。馆内的笑脸墙上,优秀毕业生们灿烂的笑容定格了他们奋斗的青春,见证了学院育人的辉煌成就。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9期、4月2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深耕职教沃土 培育“忠诚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