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5-06 15:55:35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职业教育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和震。
民生周刊: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总体取得了哪些成就?
和震: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柱,高技能人才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提升,为我国培养了数千万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强盛、民生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发挥着服务经济发展和支持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目标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供给。
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形成了体现国际趋势、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制度体系和发展模式,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劲职教力量,为世界贡献出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模式。
参赛选手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中进行实践操作比拼。(徐培钦/人民图片)
民生周刊:在你看来,我国职业教育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和震: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进一步深化改革,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现代产业为目标。产业是职业教育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连接桥梁,职业教育要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深化产教融合的机制与实现形式,采用政行企校社多主体合作共赢,产学研用创多功能协同创新,教随产出、以产定教、以产促教等形式,完善职业教育与产业链接,做好职业教育与重大产业战略匹配工作,努力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同时,职业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实践能力为特色。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面向职业一线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环节。面向职业一线的实践能力核心是职业行动能力,主要表现为完成职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职业教育要通过任务式课程、行动化教学、工作情境与产教融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民生周刊: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应怎样进一步优化?
和震: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具有独特教育类型特征。工程教育、应用型教育与职业教育等都培养职业能力,但是只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行动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在办学方面,实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上,是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的能力本位课程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教学方面,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是“双师型”教师;学生评价方面要求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依据。
职业教育具有公益属性。除了非公共性的职业教育种类,职业教育符合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国家财力和政府的选择,在许多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属于12年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建立起“以免学费为主,国家助学金、校内奖学金为辅”的国家助学政策体系。但要注意的是,强化职业教育公益属性的同时,需要面向市场办学。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升学为主的局面,其生存发展需要关注和支持。除了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之外,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能让一些不擅长文化知识学习的孩子掌握一技之长,进而就业。而且,中职时期是技术技能形成的黄金时期,许多行业的职业认同和技能积累需要从中职开始。
此外,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不宜过多集中在大城市,如果远离社区和乡镇人群的需求,不利于实现其社会民生功能。
总之,我们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现代产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3月28日,2025年青海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参赛选手在进行母婴照顾技术操作比赛。(张忠苹/人民图片)
民生周刊:本科职业教育近年加速推进,未来怎样平衡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
和震:本科职业教育必须办好,但规模不能扩张太快,数量不能太多。职业本科教育院校要承担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而不是成为应用型高校,不能去比论文数量、课题、研究生学位点等。
职教本科去做应用型和研究型高校的事情,是类型漂移、学术漂移。职业教育是从行业企业一线工作出发,通过职业分析构建任务式课程、项目式课程,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获得技术应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行为规范等职业能力,紧扣从通用技术、规范技术、成熟技术到技术复合、技术精深的实践主线,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教育应该分类发展,这对于满足经济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和促进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价值。不将职业型高校或技能型高校视为应用型高校的分支,不将职业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混为一谈,这一点对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大学分类发展至关重要。
科学创新技术,技术引领技能,技能实现技术,技能是技术的具身化。学术型人才的使命是创造新知识,工程型人才是利用新知识做出从未出现过的新物品、新设计、新方案,应用型人才是将上述新物品、新设计、新方案转化为现实中的优化的、可以产业化的物品,而技能型人才是接续把这个优化的物品经过产业化生产出一批走向市场的产品。这就是人才链、创新链,也是产业链。统筹教育、培训和就业,有利于打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堵点与断点,有利于释放巨大的人才红利。
民生周刊: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产生很大影响,职业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关键是什么?
和震:职业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关键点是找到数智化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增加技能宽度、技能密度。生成式AI技术替代的是认知,行动会转移但不会被完全替代。职业教育的知识教学和理论教学应该大幅度改革。未来更需要的是更有适应性、更有宽度或深度的职业能力,能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9期、4月2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职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