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来源:民生周刊2025-05-19 19:33:23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定位食品安全,把食品安全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部署,以巨大的理论与实践勇气作出了系统化的制度安排,卓有成效地推进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治理,全国主要食用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上保持稳定向好的态势,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与获得感显著提升。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这一变迁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治理能力的跃升、科技支撑的强化和社会共治格局的深化。

江苏常州市某大型商超内,市场监管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食品质量快检。(王启明/人民图片)

以法治为基:构建最严密的制度体系

2013年12月28日,在庆丰包子铺排队买包子的习近平总书记询问店铺经理:“食品原料是从哪里进来的?安全有没有保障?”在了解到庆丰包子的原料从农田到餐桌都是安全有保障的情况后,习近平总书记说道:“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群众要吃得放心,这是我最关心的。”

一段简短的对话,折射出总书记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切关注。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始于法律体系的系统性重构。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法律,将“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全面制度化。

标准体系科学化:整合分散在15个部门的近5000项标准,形成覆盖全链条的1419项国家标准,建立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如乳制品行业构建起全球最严标准体系,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技术指标达50余项,远超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要求。

责任体系清晰化:确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责任,明确企业主体责任、政府属地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成立,终结“九龙治水”局面,实现“一支队伍管市场”。

惩处机制刚性化:引入“处罚到人”制度,对违法企业负责人实施行业禁入;建立“首负责任制”,消费者可向任一环节经营者索赔;罚款额度提升至30倍,2023年某奶粉虚假宣传案开出2.3亿元罚单,形成强力震慑。

这种制度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既借鉴了欧盟“从农场到餐桌”全程管控理念,又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政同责”机制。数据显示,食品抽检合格率从2013年的86.8%提升至2024年的98.4%,制度优势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以技术为翼:打造智慧化监管体系

这些年来,到地方考察调研期间,群众吃得好不好,食品安全抓得怎么样,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切的事。

在北京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向市政管委负责人追问:“地沟油哪儿去了?”“没有去搞麻辣烫吧?”

在贵州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进入停车服务区的小超市,仔细查看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标注的具体位置。

在内蒙古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家乳制品企业叮嘱,“食品企业要生产出高质量的放心食品,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

面对14亿多人口的超大市场规模和3000多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传统监管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创造性构建起“三位一体”技术监管体系。

风险监测网络:建立覆盖99%县区的四级监测网络,年检测样本超600万份。如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毒蘑菇中毒高发区域,针对性宣传使相关死亡率下降76个百分点。

全程追溯系统:生猪养殖电子耳标、蔬菜承诺达标合格证、冷链食品追溯码等技术创新,实现“一物一码”溯源。2024年某进口冻肉新冠阳性事件中,2小时内即锁定全部流向。

数字监管平台:全国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接入超2000万市场主体数据,AI算法实现“双随机”抽查精准率提升40个百分点。网络餐饮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300万家商户后厨实况可在线查看。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新修订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引入数字标签和致敏原警示系统。以某品牌坚果为例,其通过二维码展示58项质量数据,老年人可通过语音播报获取信息,这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进入“透明化3.0时代”。

北京市丰台区一家大型超市内,顾客在查看食品配料表。(图/于海军)

以民生为本:破解热点难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必须以极端负责的态度,采取过硬措施,举全系统之力,坚决守稳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食品安全治理始终与民生痛点同频共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我国打出了一套治理“组合拳”。

校园食品安全攻坚:实施校长负责制、家长监督委员会、食材集中采购“三保险”。2024年专项检查显示,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微生物超标率下降至0.12%。

特殊食品严管:对婴幼儿配方奶粉实行月月抽检,注册制实施后企业数量从108家精简至72家,但研发投入增长300%。保健食品标注“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警示语,虚假宣传投诉量下降65%。

新兴业态规范:出台《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300万外卖骑手接受食安培训。对直播带货实施“穿透式监管”,2024年某主播因销售篡改保质期食品被永久禁业。

这些举措的深层逻辑,在于把握了食品安全治理的“时度效”:在校园食品中体现“预防为主”,在特殊食品中彰显“风险管理”,在新兴业态中突出“包容审慎”,是中国食品安全治理辩证施策的生动体现。

以共治为要:凝聚多元主体合力

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才能保证民众吃得放心、安心。

对于食品安全监管,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四个最严”阐明态度: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落实“四个最严”,确保食品安全,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我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四维共治”格局。

企业自律:HACCP体系认证(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企业达12万家,一些龙头企业建立“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云网”。

行业协同:如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推行“品质奶行动”,如餐饮协会制定《反食品浪费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填补监管空白。

公众参与:连续举办14届食品安全宣传周,组建230万人的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你点我检”活动年受理群众送检超50万批次。

国际协作:牵头制定国际食品法典15项,与54国建立进出口食品安全协作机制。如2024年成功推动普洱茶国际标准立项,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这种共治体系的生命力,在2025年跨境电商新规中得到充分展现,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平台企业共建“负面清单”,消费者可一键查询进口食品溯源信息,真正实现“全球监管、全民监督”。

明确方向:迈向更高水平安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为与时俱进加强食品安全治理指明了方向。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作为食品安全领域重要的改革文件,《意见》针对当前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中存在的衔接不畅等问题,提出了8项具体监管举措,覆盖食用农产品、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贮存、运输、寄递和配送、网络食品销售新业态、餐饮服务以及进口食品等多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了食品安全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监管,织密织牢了食品安全责任网。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有序推进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不过,也应清醒看到,农兽药残留、食品掺假、营养失衡等问题仍然存在,预制菜标准缺失、代糖争议等新课题亟待破解。

新时代食品安全治理需要实现“三个转向”。

从安全底线向健康高线拓展:落实《国民营养计划》,推动“减盐、减油、减糖”行动,将慢性病防控纳入食安范畴。

从传统监管向数字治理升级:构建食品安全“数字孪生”系统,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全链存证,开发AI风险预警模型。

从国内治理向全球共治延伸:积极参与WHO食品安全战略规划,在RCEP框架下建立区域性标准互认机制。

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当中国婴幼儿奶粉标准成为东盟国家的采购基准,当云南咖啡豆因溯源体系完善溢价出口欧盟,当社区食堂的每道菜品都可追溯至田间地头……这些成就昭示着食品安全治理不仅是技术体系的革新,更是制度优势的彰显;不仅是监管能力的提升,更是执政为民初心的坚守。

全社会携手并肩,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食品安全基石。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0期、5月1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