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产经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产经

打造全国水网建设标杆助力“伏波三江美玉林”愿景加速落地

广西玉林龙云灌区工程建设纪实

来源:中国企业报2025-05-20 17:53:01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坐落着一个人口大市、经济强市——玉林。作为广西人口第二大城市、经济体量第四大市,玉林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然而,伴随着城乡生活水平提升、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及生态建设需求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玉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水利事业关乎国计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为解决玉林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缓解“城市之渴”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玉林市于2024年7月成功入选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近年来。玉林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发展理念,以龙云灌区工程为关键抓手,全面推进水网规划建设。按照“外引内扩、南北通连、多源互济、水美玉林”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集防洪排涝、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保护治理于一体的智慧水网体系,逐步构建起“伏波三江美玉林”的水网新格局。

在推进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过程中,玉林市坚持先行先试、敢想敢干,以解放思想、创新求变的精神,成功探索出一条缺水城市治水用水的创新之路,为国家市级水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广西玉林样本,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水网建设贡献了宝贵的示范经验。

科学规划:筑牢水网骨架

玉林市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河流径流量年际、年内变化大,且无大江大河过境,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存在明显的空间错配。根据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玉林市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114.20 亿 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 1968m3,这一数值仅相当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均水平的 50%,属于中度缺水地区;而玉林市城区的水资源形势更为严峻,人均水资源量仅低至409m3,不足全区平均值的 15%,已接近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线。

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龙云灌区工程应运而生,成为玉林市破解水资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该工程自2015年启动谋划以来,其重要性不断得到国家层面的确认:2020年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计划(2020—2022年);2021年先后被纳入中央加大建设项目用地保障力度国家重大项目清单、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推进项目;2022年更被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为当年重点推进开工建设的六大灌区之一,其战略地位与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龙云灌区工程位于玉林市北流河流域与南流江流域之间,横跨玉州区、北流市、福绵区和陆川县4个县(市、区)的28个乡镇(街道)。该工程总投资约45.28亿元,由水源工程、连通工程和输水工程三大部分组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蟠龙(中型)水库、中甘岭(小型)水库、云良(中型)水库及龙云引水渠,新建(改建)输水管道、渠道及附属建筑物等。

工程创新性地采用隧洞和引水管道将三座水库串联,实现北流河与南流江“两江连通”,并通过整合周边13个现有灌区,最终形成大型龙云灌区,构建了 “两江多库” 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创新机制:攻坚“一号工程”

2021年12月,龙云灌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玉林市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项目,该工程被玉林市委、市政府列为重点推进的“一号工程”。根据规划,项目将于2025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26年实现全面竣工。

玉林市委书记王琛多次深入龙云灌区工程建设一线开展专题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伏波三江美玉林’水网建设,打造优质工程、绿色工程、廉洁工程,全力以赴争创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从根本上破解长期制约玉林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重塑玉林市域面貌,造福玉林老百姓。”

为确保玉林水网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玉林市创新建立一系列管理机制,多措并举破解项目建设难题:

一是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玉林水网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构建强力的组织领导架构,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工程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凝聚工作合力。通过每周例会、每月工作汇报会、每季度现场协调会等机制,组建市县两级工作对接小组,促进各县(市、区)、各部门间高效沟通、协调配合,形成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推进工程建设的良好局面,有效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三是紧抓金融机遇,破解资金难题。创新思路举措,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水利建设新政策,成功争取到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性资金 15 亿元,有力缓解了项目资金压力,确保工程建设得以顺利启动并加速推进。

四是紧抓政策窗口期,加快用地、用林审批。2022 年龙云灌区工程成功列入中央重大项目清单后,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迅速行动,扎实推进用林、用地关键环节工作,仅用 7 个月完成用林指标审批,3 个多月取得国家建设用地批复,为工程全线开工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加强联动配合,推进征地拆迁。各县(市、区)与市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深入农户及现场,做实做细群众思想工作,妥善处理征地拆迁中的利益诉求,赢得群众对工程建设的支持,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在龙云灌区工程的实际建设过程中,玉林市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组织各参建单位在工地成立临时党组织,通过“联学、联建”活动推动党建工作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工程建设始终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优化施工工艺,采用低污染、低排放、低碳的新型技术与设备,从源头控制环境影响,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为确保工程高质量推进,项目自开工以来已制定实施140余项管理制度和方案,全面覆盖质量、资金、进度、安全、信息、廉洁等关键环节,为项目法人和参建单位提供了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依据。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工程建设水平,为项目高标准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3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2023年度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玉林召开,龙云灌区工程作为全区唯一的现场观摩点,其建设成效和管理经验得到了与会各方的高度认可。

产网融合:激活“水网+”综合效益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先行城市,玉林市正全力打造现代水网体系,积极推进“水网+”产业协同融合发展。通过推动水网与农业、文化、旅游、康养、航运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玉林市将有效赋能农业现代化、工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城市发展的水资源瓶颈问题。这一战略举措将实现水网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安全效益的有机统一,对玉林市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对接平陆运河经济带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水网+产业振兴”协同发展方面,龙云灌区等重点工程的建设成效显著。该工程建成后,预计为灌区年均提升水资源利用量3.6亿立方米,将实现五大综合效益,推动形成“水网+产业振兴”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是为农业灌溉提供水源,改善、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1.4万亩,带动年均增产粮食3万吨以上,受益人口234万人,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二是为南流江提供重要补给,改善南流江水生态环境,释放南流江水环境容量,支撑沿江各工业园区拓展升级,保障玉林片区各重点工业园区的工业用水需求;三是为玉林市培育形式多样的水上运动、水上消费等融合新业态,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文旅康养等产业,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四是改善南流江、北流河、九洲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有利于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实施生态流量保障,加强河流岸线空间保护与修复,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打造宜居水环境,建设水美乡村;五是引入人工智能,构建数字孪生水利体系,以龙云灌区工程为代表开展先行先试,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等领域的应用,建设智慧水网。

玉林市龙云灌区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说,截至2025年5月12日,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良好,累计到位资金达37.2亿元;工程投资完成进度理想,累计完成投资33.89亿元,占项目初设批复概算45.28亿元的74.85%;资金支付及时到位,累计完成支付28.74亿元。

在工程实体建设方面,蟠龙水闸已封顶并满足过流要求,云良水库、中甘岭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作为水利部试点项目的龙云灌区数字孪生工程已基本建成,具备智能感知、灌区“四御”、资料数字化、监测信息化、闸泵阀自动化、分析诊断智能化等功能的平台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目前,项目V标信息管理中心一期、二期建设已进入验收阶段。

玉林市龙云灌区工程作为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的杰出样本,在应对水资源短缺挑战、推进现代化水网建设进程中,凭借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交出一份优异答卷。它不仅有效缓解了玉林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为农业稳产、产业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用水保障,更以党建引领、绿色建设、制度创新、科技赋能等亮点举措,为全国水网先导区建设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展望未来,随着玉林水网先导区标志性工程全面落地,“伏波三江美玉林”的愿景将成为新时代治水兴城的生动典范。

(白天龙 刘正强 白勇生)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