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民声面对面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声面对面

守护长江生态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创新实践——解析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的生态友好型建设范式

来源:民生网2025-05-21 17:39:22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的总投资为87.8亿元,是铜陵市建市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其跨江主桥采用主跨988米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方案,是千米级大跨度钢桁梁桥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采用,具有跨度大、荷载重、结构新的特点,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穿越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皖江沿岸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二级保护区、国家公益林等重要生态敏感区,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创新性贯彻“长江大保护”战略,探索解决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的重大课题。

该项目始终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全周期保护长江生态系统。创新水生珍稀物种保护举措,建立珍稀物种保护技术体系,项目针对长江江豚、中华鲟等珍稀物种,首创“噪声监测与淡水豚预警系统”,通过智能化监控实时识别施工水域的长江江豚活动,严格控制水下施工噪声,一旦噪声超过长江江豚耐受阈值,立即报警,并及时调整施工措施或立即暂停作业;当长江江豚进入施工水域,长江江豚声呐被动接收系统立即预警,提醒施工人员注意保护长江江豚,调整施工时序或立即暂停作业,避免对长江江豚造成伤害。同时,桥位选址避开长江江豚活跃水域,采用“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实现一跨过江,避免占用长江江豚栖息地,并减少对深水洄游珍稀物种栖息地的干扰。

在设计和施工时,采用低干扰施工工艺,主墩建设中采用围堰挡水工艺,隔离施工区域与水生环境;栈桥使用扩大基础代替传统钢桩插打,降低震动和噪声污染;钻孔设备选用非敏感频率的旋挖钻机代替冲击转机,最大限度减少对长江江豚的活动干扰。施工时段严格避开鱼类洄游期和繁殖期,实现生态敏感期“零施工”。

注重水污染防治与资源循环利用,施工废水经预处理后回收利用,跨江桥梁基础优先选择枯水期施工,降低对长江水质的影响。项目还通过科学规划用地,减少对沿岸湿地的临时占用,保护鸟类栖息环境。

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基建与经济效能的双重突破,作为全球首座双层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大桥,创造了世界级桥梁结构新高度,融合斜拉桥刚度和悬索桥柔度优势,既满足大跨度需求,又降低材料消耗和环境影响,经济性提升30%以上。双层设计分层承载公路、城际铁路和货运铁路,实现空间高效集约化。

实现智能建造并采用绿色材料,施工中应用BIM技术优化资源调配,钢桁梁大节段整体吊装减少现场焊接污染。桥面铺装采用高耐久性环保材料,延长使用寿命并降低维护成本。

项目采用世界首创的9米全自动智能液压爬模系统,通过“3D打印式”连续施工,工期缩短近半年,大幅节省人工、设备租赁等直接、间接成本。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协同,项目缩短了铜陵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预计带动区域GDP年增长超50亿元。同时,铜陵市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如长江岸线整治)等多重举措,实现铜陵市地表水考核始终位于全省前列,形成“以桥促治、以治促产”的良性循环。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运用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将大桥建设纳入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整体规划,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实现环保监管与工程进度同步;项目形成14项专利和8项工艺创新,为同类工程提供“生态敏感区桥梁建设技术标准”。在中科院水生所的大力支持下,不仅在施工期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生活习性和栖息地状况进行全面监测评估,还建立长效生态监测机制,项目建成后,运营期将开展连续两年的全面生态监测和评估,并持续进行生物多样性跟踪研究。

项目深度融入新开发银行《环境社会框架》理念,对标国际标准,制定包含165个子项的《环境与社会管理计划》,并严格实施,接受新开行审查评估。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的范式价值为生态敏感区基建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以“最小生态干预、最大功能集成”为核心,重新定义了大型基建与自然共生的可能性。这一范式不仅推动了中国桥梁技术的革新,更为全球生态敏感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板,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

(刘琍 孙雅群 郑邦友)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