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5-26 18:58:11
5月2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主办的“从自然认知到生态创变: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举行。海淀区万泉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金毅作题为《从自然认知到生态创变:生态文明育人体系的小学实践探索》的主旨报告,她从研究背景、实践探索、主要成果、应用效果等四个方面分享了万泉小学围绕环保教育展开的40年实践探索,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金毅作主旨报告
研究背景:在环境困境中捕捉教育契机
20世纪80年代初,地处城乡接合部的万泉小学,曾是一所校舍简陋、教学设备匮乏的工农子弟学校。彼时,校旁的万泉河因周边单位污水肆意排放、居民随意丢弃废弃物,变得污浊不堪、臭气熏天。面对这一严峻环境问题,万泉小学没有被动应对,而是敏锐地将其转化为珍贵的育人资源,率先喊出“爱我家园,保护环境”的教育口号,就此拉开环保教育实践的序幕。
在推进环保教育过程中,传统教育模式的五大弊端逐渐显露:理念层面,缺乏清晰的理论指引与实践框架;教学模式固守 “教师中心论”,单向知识灌输致使学生知行脱节,社会实践严重不足;课程设置碎片化,未能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进行体系化设计;评价机制深陷应试泥潭,过度关注知识考核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生活割裂,未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这些问题如同层层枷锁,严重阻碍着学生环保认知、行为和观念的培养,制约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
实践探索:从认知启蒙到生态创变
针对上述困境,万泉小学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为脉络,开启了持续且深入的探索实践,逐步构建起科学、人本的生态文明育人体系。
(一)环保认知启蒙:以行动唤醒环保意识(1984—1996)
1984 年,面对万泉河的污染困境,学校发起 “保卫万泉河” 少先队活动。学生们化身环保小卫士,深入调查污染源、清理河道垃圾,甚至鼓起勇气给市长写信,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学校还积极引入国内外优质环境教育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并开展“节约用水”“爱心筑巢”等八大主题实践活动,构建起“课堂认知—课外实践”的完整学习闭环。
在这一阶段,90 余场环保主题活动的开展,让环保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公民行动。
(二)系统认知建构:多方协同打造教育共同体(1997—2007)
为解决课程碎片化与教育协同不足问题,学校从课程、家校合作、社会联动三方面发力。课程上,打造“基础 + 拓展”课程体系,既有“万泉书院”“零币基金”等必修课,也开设“植物园种植”“环保影片”等选修课;家校合作方面,依托高校 UDS 项目,开展“新生公园见面会”“家长环保讲堂”等活动,培养 340 余名环保家长志愿者;社会联动上,联合博物馆、环保组织等建立 18 个社会实践基地,设计分级研学课程。
十年间,“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环保教育共同体逐步成型,推动环保教育迈向系统化发展新阶段。
(三)学科融合创新:生态文明课程的体系化升级(2008—2017)
为打破学科教学与环保教育“两张皮”现象,学校分阶段推进融合创新。先是梳理8门学科教材,编制《学科环保教育渗透指南》,开发 90 余课时教学案例库;接着设计环保主题学科实践与德育活动;随后,组建跨学科团队,开设“灯韵”“二十四节气”等专题课程;最后构建“认知—情感—行为”三维评价体系。
这一系列举措,让环保教育深度融入学科主阵地,相关成果荣获北京市优秀课程建设成果二等奖。
(四)生态创建实践:构建全生态育人体系(2018—至今)
2018 年起,学校在“四全共生”理念引领下,推动课程、教学、评价、校家社协同联动,打造“全域渗透、全程培育、全员参与”的生态文明育人体系。同时,成立“成长共同体”联盟,通过“示范校—协作体—辐射区”三级机制,带动12个省市50多所学校开展实践,培养2300人次骨干教师,让思想在10万余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主要成果:构建生态文明育人体系
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再到生态文明建设,尽管时代语境与政策表述存在差异,但在40年的实践探索中,万泉小学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追求,最终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和辐射价值的生态文明育人体系。
(一)“四全共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学校提出了“四全共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即课程全方位融通:教育内容的结构共生;教学全过程贯通:知行合一的渐进共生;评价全方位追踪:生态素养的动态共生;资源全场域打通:校家社的协同共生。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使学校的环保教育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二)构建“六维三层”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方面,学校构建了“六维三层”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重点聚焦身心和谐发展、自然生态共生、绿色生活实践、生态文化传承、绿色科技创新及全球生态协同六大维度,通过基础、拓展与探究的三个层级的课程架构,实现从认知奠基到实践创新的素养进阶。
基础课程方面,200多个学科渗透点实现素养奠基。针对学科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失衡问题,学校编制《小学生态文明学科融合图谱》,系统梳理小学八门学科的12册教材中200余个生态教育渗透点,明确各学科目标定位与内容关联。在此基础上,形成90多个生态文明学科融合课的教学案例,50余节精品课例,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课堂落实提供了资源保障。
拓展课程方面,14个主题融合促进知行转化。为突破学科渗透模式下实践能力培养瓶颈问题,系统分析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梳理出大自然、植物、动物、绿色、环保等高频词。以此为依据,整合学校资源,在充分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出阳光体育、绿色心育、走进大自然等14个生态文明主题模块,形成“学科融合小课堂+学校实践中课堂+社会实践大课堂”拓展课程体系。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成长为生态环保的行动者。
探究课程方面,14个项目,驱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生态文明教育以培养学生成长为生态问题的解决者与行动者为最终价值追求。学校从儿童的真实生活和现实世界出发,打破学校、家庭、社会的限制,从六大维度出发,设计出追踪碳足迹、植物治愈力等14个探究类课程。学生依据兴趣自主选择研究主题,通过“学科教师+实践导师”协同指导机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真实的环境问题情境中完成“任务确定-实践探究-成果展示-反思迭代”的完整探究,最终形成可推广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
(三)从课堂浸润到全域实践的行动转化
四十年的环保教育实践中,学校基于儿童立场,构建了“明确任务-实践探究-成果展示-反思迭代”四阶段螺旋式学习路径。该路径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以及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多场景联动机制,形成完整的教育闭环,实现生态教育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的系统性转型。
第一阶段是确定生态任务与评价标准。师生基于多方面因素选择生态主题,提出核心问题,并将核心问题分解为子问题。然后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及预期成果。最后,基于生态文明素养和学科素养制定评价标准;
第二阶段是规划学习路径与开展实践探究。学生首先规划学习路径,完成分工等,然后进入实践探究阶段。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此过程中,教师等提供全流程支持。
第三阶段是展示学习成果与优化。学生以多元形式呈现成果,在多方面评价基础上优化成果。
在第四个阶段,学生通过“个体—小组—班级”的层层反思,提升生态素养,为新一轮学习奠定基础。
(四)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缺乏课程标准与专项考核机制的现实困境,学校基于四十年的实践探索,逐渐构建了一套多维、动态、协同的素养评价体系。
一是设置“四维度三学段”评价指标,从基本认知、关键能力、行为习惯、情感观念四维度制定评价内容,依据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制定三个学段评价标准,形成评价框架,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二是建设数字成长平台,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建设覆盖全体学生全部学段的生态文明数字平台,实现全过程、多主体、全方位数据采集与分析。
三是形成“荣誉激励+项目孵化”双轨驱动模式,荣誉激励体系通过评选等活动强化行为引导,项目孵化机制整合资源支持学生参与项目,两类机制互补协同,为学生素养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五)全域资源整合与育人协同的协同创新实践
学校通过系统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机制,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联动的教育生态,包括生态文明家校协同的“四三三”实施路径和校社“3+3”双向联动机制。
在学校家庭“四三三”协同育人实施路径中,学校通过生态宣讲会、参与式生态家长会、新生公园见面会、家委会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生态共育理念。同时,开设校级生态大讲堂、年级生态微课堂、班级生态教育案例分享等三层课堂,丰富教育资源。此外,制定基础层、进阶层、创新层的家庭实践任务清单,引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环保实践。
在学校社会“3+3”双向联动机制中,学校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源,打造主题化校园生态空间,组建专家团队设立生态文明专题讲堂,联合社会力量开发多样化课程。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建立基地研学体系、开设社区服务体系、开发社会志愿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成长。
应用效果:突破困境,成果斐然
历经四十年的深度实践与持续的系统迭代,万泉小学成功突破传统环保教育零散化、浅表化等困境,在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显著提升。四十年来,9万多名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全方位发展。生态素养达标率高达93.78%。学生在各类环保赛事中屡获殊荣:5人在首届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上发言,22人在市区级环保主题活动中斩获佳绩,8项生态设计方案成功入选北京“美境行动”,5项项目式研究成果精彩亮相北京“小院士”科技展。
同时,生态美育成果斐然。学生原创环保影片《永远的朋友》勇夺中国赛区冠军及全球第八名,并荣获“最佳编集奖”;环保小舞剧《羚羚的故事》被誉为“国内首部环保小舞剧”;儿童励志环保话剧《寻梦奇迹》开创了国内儿童环保艺术的新范式。
教师生态育人能力全面发展。通过构建“生态名师工作坊+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双轨机制,成功培育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生态文明教师队伍。开发了包括《灯韵》《我劳动我幸福》《种植园体验》在内的北京市精品校本课程。“保卫万泉河”少先队活动获全国少工委“创造杯”三个一等奖。在1995年的国际环保交流会上,齐春玲主任代表中国向世界介绍了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情况。
学校教育生态实现迭代升级。始于1984年的“保卫万泉河”行动触发学校的系统性变革:两任市委书记连续十年进校指导,推动校舍三次升级,实现从工农子弟学校到教育集团的飞跃式发展。
学校成为加拿大“生命之树”组织在华首个合作基地,获“北京市绿色学校”“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出版《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传递教育幸福》《灯韵》2部专著,正在编写生态文明系列丛书《从自然认知到生态创变:生态文明育人的40年实践探索》《绿色课堂:生态文明教学实践的新范式》《绿色行动:生态文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绿色生态:生态文明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
完成生态理念行为的链式传播。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行动,有效带动约2.3万户家庭建立起绿色档案,家长生态理念认同度显著提升,成功孵化26个社区环保组织,推动众多环保部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学校先后承办7场环保教育会议,相关经验成果受到央视、《中国教育报》《中国环境报》等12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20多次报道。创建的生态文明成长共同体,已辐射至14个省市的50余所学校,惠及学生10多万人。
历经四十年探索,万泉小学在生态文明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方面成效显著。今后,学校将强化生态文明教研工作,全面推进教师生态文明育人素养的提升,不断深化学科教学与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融合,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助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