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7-01 20:37:4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政法委、省委政法委、市委政法委部署安排和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深圳市罗湖区对标对表“五有”目标和“七个规范化”要求,积极稳步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作,着力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群众反映问题、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阵地建设标准化,提升综治中心“向心力”。推动区综治中心和区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融合建设,优化完善功能布局,因地制宜设置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综合服务区、指挥调度区,开设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信访办理、综合受理等8个服务窗口,设立民生茶室、心理咨询室、警务服务室、调解室、诉调对接室、指挥调度中心、速裁法庭、仲裁庭等功能室,另设置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形成“一站四区八窗口、两庭七室一中心”总体布局,打造功能集成、科学规范、务实管用的实战化工作平台。
人员入驻实体化,提升综治中心“凝聚力”。坚持“常驻夯基、轮驻攻坚、随驻应急”,法院、检察、公安、司法、信访、人力等部门派员常驻,民政、住建、卫健等10个部门派员轮驻,其他部门按需随驻,形成“常备军+突击队”协同作战模式,实现“综治中心搭台,入驻部门唱戏”。率先建立“1+3+N”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立由15个商事调解组织、14个人民调解个人品牌室、5个驻校调解室、71名人民调解员组成的调解库,充分发挥区法学会智库作用,推动15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随驻,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运作流程闭环化,提升综治中心“驱动力”。聚焦优化机制、强化管理、高效运行,12个部门联合出台工作方案,制定综治中心服务清单,建立健全研判预警、协调联动、督办问责、管理运行等4方面10余项配套机制,探索创新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工作流程,确保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用心办”。紧扣统筹协调、分析研判、跟踪督办,围绕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行政三级办理、诉讼、法律监督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打造“受理、转办、催办、提示、预警、反馈”全链条全周期管理工作闭环,形成“综治中心负责程序性推进、办理部门负责实质性解决”的工作格局。
资源整合无缝化,提升区综治中心“续航力”。坚持全区“一盘棋”,围绕“区级指挥部、街道主战场、社区桥头堡、网格前哨站”功能定位,打造区、街道、社区、网格“自下而上、梯次递进、一体运作”层级过滤解纷工作体系,做到矛盾风险“看得见、判得准、管得住”。近日,罗湖区东湖街道社区网格员日常巡查发现一疑似传销集资窝点,涉及人员110人金额400万元,潜在风险高,迅速逐级上报综治中心,区综治中心加紧统筹协调、指挥调度,东湖街道综治中心牵头组织辖区派出所、市监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有效消除了矛盾隐患,筑牢了辖区平安防线。
工作落实实效化,提升综治中心“影响力”。围绕中心职责任务,重点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今年以来全区各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率99.11%。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涉及20多位农民工劳资纠纷及时圆满化解,一对夫妇社保养老费纠纷问题得到推动解决,群众纷纷送来锦旗,对中心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率先探索非警务警情联合处置化解机制,打造非警务矛盾纠纷“线上录入流转反馈、线下联动处置化解”一体推进、联合攻坚工作模式,今年以来合力化解非警务矛盾纠纷2000余起。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深化“警网楼”联动协作,强化警调对接,严防“民转刑”“刑转命”,实现命案“零发生”,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石军 丁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