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农金要闻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金融 > 农金要闻

科技、绿色、数字共舞:地方金融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来源:民生网2025-07-08 20:35:35

日前,以 “科技+绿色+数字:地方金融转型新路径” 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新型金融机构合作交流会议于上海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等代表齐聚,共同探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金融机构如何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科技与金融相互促进,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的发展同样需要科技助力。当下,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介绍,碳资产形成机制分为强制配额减排和核证自愿减排两种,其兼具政策与市场价值,是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屠光绍指出,碳资产入表对企业影响重大且深远,能够健全财务体系、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优化资产结构并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碳金融工具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将碳资产管理纳入战略规划,政府、金融机构等也应积极给予支持,共同推动绿色低碳生态体系的优化升级。

随着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认为,数字金融智能化创新最重要的基础是可信任,需有效管控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注重算法与场景的匹配性与适用性,以实现让客户、市场、政府三个信得过。同时,金融机构在开发或应用金融模型时,应注意其高可靠性、可解释性、合法性和经济性。

中国保险学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龚明华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银行业保险业的客户服务、智能营销、风险管理等方面既发挥了替代作用,也起到了赋能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规划滞后、语料缺陷、模型缺陷等诸多挑战。未来在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需从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统一开发垂直领域大模型、构建基础语料库和数据库、建立监管框架等方面加以推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称,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较为突出的症结,这就要求金融在提振消费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振消费既是短期举措,也是长期战略。短期来看,要弥补疫情造成的缺口;长期来看,要弥补结构性缺口。”孙学工介绍,金融提振消费可从加大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加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消费服务行业的信贷投放等方面发力。

科技金融是以金融为血脉、产业为骨架、科技为灵魂的生态系统革命,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激发要素活力,依托区域协同放大辐射动能。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执行所长孟添以上海率先探索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为例,介绍了其深化“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构建起信贷与投资双轮驱动、市场与保险协同突破、生态与平台日臻完善的多层次支撑体系所取得的积极成效。

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提名副行长武永胜表示,要拥抱人工智能构建银行新生态。据其介绍,广西农商联合银行立足全区农合机构服务地方实体经济,深入贯彻落实以科技赋能为第一驱动的发展战略,加强对人工智能引用的前瞻性分析,不断深入强化大模型、智能外呼系统、贷前评分卡模型、光学字符识别(OCR)平台等项目的应用,赋能各业务条线。

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大力实施科技兴行战略,积极拥抱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前沿技术,为支持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科技动能。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呈现出‘梯度突破’与‘区域集群’ 双重特征,应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法人银行在区域科技金融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国宏新型城镇化发展联盟首席经济学家、教授陆岷峰建议,地方金融法人银行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赋能体系建设:其一,建立科技金融“区域操作系统”,例如联合地方政府搭建“企业科创能力评价图谱”,集成研发投入、专利质量、人才密度等多维度数据;其二,打造风险共担 “创新联合体”,比如推动成立政府引导的科技担保基金,设定 15%的风险补偿红线;探索“贷款+期权”模式,允许银行按约定比例分享企业成长收益;其三,培育专业服务“特种部队”,例如与重点实验室共建“技术解读中心”,降低信息不对称,创新考核机制等。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然而,从概念到落地,仍需跨越诸多障碍。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时,可依托地缘优势,将金融资源定向投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社会资本流动效率。”合合信息智能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李明说。

地方金融机构的实践路径

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积极依托地缘优势,将金融资源定向投放至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提升社会资本流动效率,推动地方金融业转型升级。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发表致辞,着重强调了地方金融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对金融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与深远意义。

深化“三农”金融服务,聚力推进乡村振兴,是地方金融机构着力的重点。汉口银行将党建与业务相融合,通过强化共建帮扶、深化党建融合、以产业链金融带动“一业一品”,深化同业涉农业务合作,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质效,目前实现 9个共建产业项目100%投产。泰安银行则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延伸拓展上下游经营主体,通过 “强链、补链、延链”提升全产业链开发能力,实施集群化、批量化金融服务方案,培育特色产业增长极,同时创新“鲁担惠农贷”“强村贷”等金融产品,以“政银企”协同机制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养老金融也是地方金融机构探索的重点领域。上海银行作为全国率先开拓养老金融的商业银行之一,不断深化“专门设施、专属产品、专享服务、专业队伍”四专服务体系,围绕养老客户需求,形成从硬件到服务、从产品到生态的完整养老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截至2024年末,已服务老年客户超500万人,管理养老金客户综合资产(AUM)超 4930 亿元,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超41万户。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银行服务从传统线下向线上化、平台化转变。在此背景下,江西农商联合银行积极拥抱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前沿技术,加快构建“互联网+金融+三农”服务体系,同时针对性推出“惠农易贷”“创业e贷”等多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客群的差异化信贷需求。2024年末,其数字化贷款产品余额达130.58亿元。重庆三峡银行的“活体智慧贷”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将肉牛、生猪转化为数字资产,2024年末相关贷款余额突破7000万元,展现了科技对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构能力。

广西平南桂银村镇银行则通过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对信贷产品创新的运用,推出“桂银乐税贷”“经营流水贷”“快手贷”等全线上金融产品,并通过持续迭代升级,使产品广泛适用于城镇农村居民消费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群体,满足平南县域的生产、经营类客群金融信贷需求。截至5月末,该行线上贷款产品贷款余额达1983万元,支持 196户需求主体进行用款。

大模型赋能金融业务

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模型技术正深刻重塑金融行业格局,推动其从数字化、智能化迈向智慧化阶段。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探索构建“大模型+小模型”的混合智能架构,形成“感知-决策-验证”场景闭环,并加大特色产品研发力度,推动金融服务向精准性、稳健性与合规性发展。

针对金融科技驱动下小微企业线上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江苏江阴农商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作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抓手,通过“生态构建、科技赋能、精准服务”三位一体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截至5月末,供应链金融在贷余额达 5.75亿元,初步形成“数据驱动、产品多元、模式创新”的发展格局。山西运城农商银行则持续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创新,优化 “全流程在线、全数据驱动、全风险可控” 的服务体系,在小微金融创新上开展数字化转型探索,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问题提供数字金融解决方案。其推出的“码上银行”系统能精准触达客户,使小微贷款管理更加稳健、高效。

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基层金融机构,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农信联社积极探索“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实践路径。该联社打造“政府引导+金融供血+企业创新”的循环生态。在政策赋能方面,联动税务部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风险共担层面,创新设立风险补偿金和农担保贷,联合保险公司推出“沃柑价格指数保险”,覆盖全区80%种植面积。据悉,这种“基金+信贷+保险”的立体支持,使武鸣区农信联社的科技贷款余额三年增长 3.2倍,惠及企业超200家。

相关人士表示,未来,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大模型将深度融入金融全链条。金融机构需在技术、合规与伦理间寻求平衡,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孙金丽 张宏伟)

(责任编辑:罗芳菲\贾伟(实习生)吴浩)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