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民生时评|别让临期食品盲盒成食品安全盲点

来源:民生周刊2025-07-24 15:42:00

本刊评论员   于海军

近几年,临期食品盲盒受到一些消费者的欢迎。在社交平台上,许多网友分享自己低价开出高端食品的拆盒体验,商家也乐于借此清库存并促进品牌营销。然而,热度之下,食品安全隐患不容忽视,规范监管不能缺位。

临期食品盲盒的流行是好事,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减少浪费、合理利用”买单,尤其年轻一代消费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从追求名牌到注重实用,从铺张浪费到珍惜资源。而且临期食品盲盒在消费市场迅速走红,也形成了创新营销与减少库存浪费的“双赢”模式。

不过,近几年临期食品盲盒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不少。

业内人士揭示了盲盒消费的几个问题:不公示盲盒商品类别与概率、商品质量问题突出、虚假宣传和过度营销等。

例如四川乐山的一起案例中,文具店销售的“盲袋”因外包装无标识、不透明,商家未履行法定查验义务,导致过期食品流入儿童手中。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商家单纯将盲盒当成“清库存”的工具,对于食品安全责任置若罔闻,甚至一些商家直接将过期食品“改头换面”纳入盲盒。

临期食品盲盒的特殊性在于其隐蔽包装,这给监管带来新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集中陈列出售。

然而,“盲盒”完全密封的特性使消费者无法直观了解食品状况,线上销售模式更不像传统线下商超一样信息透明。食品是否按规定条件低温储存?是否存在超期销售、以次充好?这些疑虑在消费者心中挥之不去。

据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盲盒已成为消费投诉的新热点,主要问题涉及利用盲盒销售临期商品或假冒伪劣产品、诱导超额消费、拒不承担售后责任等。

临期食品盲盒的兴起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传递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环保理念,但其发展必须在合法、安全的框架内进行。推动临期食品盲盒健康有序发展,亟须多方协同、规范共治。

一方面,商家必须承担起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采购、运输和保鲜环节的管理,清晰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限、储存条件和食用提示,方便消费者识别和合理选择。同时,要建立销售数据追踪和回溯机制,及时发现并排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应及时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现场检查和抽检频次,针对高风险商品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为新消费业态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对于线上流通渠道,线上平台需加大审核力度,要求商户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及时处理消费纠纷。同时,行业协会应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引导规范发展。

当然,消费者自身也需保持理性,按需购买,选择正规渠道,仔细甄别商品信息,避免因贪图便宜而造成的健康风险或浪费。

盲盒不应成为食品安全的“盲点”,只有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完善制度保障机制,这一新业态才能真正实现从“流量产品”向“责任产品”转变,成为助力绿色消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有益实践。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5期、7月2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