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浙江桐乡市:一杯清茶聚民心 三治融合促和谐

来源:民生周刊2025-07-24 16:31:04

贾伟   朱灵洁

“这里氛围很轻松,没事喝茶聊天,有事就说事讨论,蛮灵的。”清晨,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河山镇堰头村,村民吴柏林又出现在家门口的“三治茶馆”。

“之前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提升道路亮化水平、方便大家出行的建议,没想到一个月不到,50多座景观型路灯就装好了,村里是真把我们老百姓的话放在心上了。”吴柏林笑着说。

伴随茶香,氤氲出的是桐乡市创新探索的基层治理新方式。作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发源地,近年来,桐乡市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结合水乡茶馆地域文化特色,探索推出“三治茶馆”新模式,赋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实践。

一个茶馆,是一个议事厅、一处调解所、一方宣讲台。在这里,村民们品茶、畅聊,满是人情味、和谐味、幸福味。

河山镇堰头村“三治茶馆”

茶里听音,自治聚力:共绘文明乡村“同心圆”

吴柏林常去的这个茶馆于2022年开张,是河山镇堰头村的首家“三治茶馆”。

喝茶是桐乡人的爱好,然而,这些年桐乡市不少自然村落的茶馆因人口变迁、设施陈旧等所带来的影响,导致其使用率降低。

对此,桐乡市坚持需求导向,以“三治融合”理念为指引,综合考虑网格、小组、人口密度、交通分布等因素,改造利用村内闲置房屋,分层分类在新村集聚点和自然村落打造“三治茶馆”。

堰头村的这家“三治茶馆”刚开门迎客便成了“网红”打卡点。茶馆人气颇高,但里面的布置却很简单:3张八仙桌,几条长板凳,墙上还装着一台电视机,村民们边看电视里的新闻,边聊身边的大小事。

以“三治”冠名的茶馆,不仅能喝茶聊天,还能听事议事。吴柏林说,茶馆里常常会有党员、村干部过来,村民以民情民议早茶会的形式,对村庄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近年来,河山镇创新实行“三治茶馆”包联机制,每个茶馆由一名联村干部联系指导、一名村干部包联负责、一名党员志愿者联络日常,变“坐班办公”为“驻点服务”,推动党员干部“入馆听事、流动问事、驻馆议事”,在饮茶交流中动态掌握村民共性诉求,精准捕捉矛盾纠纷。

像吴柏林一样,村民朱松泉去年提出的关于增加公共停车位的建议,也被村里采纳了,现在都已经建好了。

一片小茶叶,泡着大民生。“三治茶馆”在茶水氤氲中收集村民的民生建议,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让“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自治理念深入人心。以茶会民,也有效打破了“信息孤岛”,真正实现民情直通、民意直达、民事直办。

河山镇还在“三治茶馆”里建立起“群众主体+积分激励”自治体系:由村民自发商定《茶馆自治公约》,形成个性化行为规范,并深化“三治积分”运用,对建言献策、文明守约等正面行为给予积分奖励,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让乡村从“环境美”向“风尚美”升级。

茶香议事,德治润心:冲泡邻里和谐“文明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提升调解成功率,“三治茶馆”汇聚多元力量,打造了由人民调解员、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成的“一杯茶”调解队。

不仅于此,“道德评判团”等多个专业调解团队“全力助攻”,充分发挥熟人效应优势,以说法理、拉家常的方式开展矛盾纠纷调处,让德治成为化解矛盾的“文明催化剂”。

前段时间,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落晚村摆起了“龙门阵”,村民马汉忠和马祖根两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落晚村“一杯茶”调解队闻讯赶来,在其中一方的家门口摆起一张八仙桌,泡上一壶清茶,一个“流动茶桌”调解庭便形成了。

原来,马汉忠在家门口安装了一个围栏,影响了邻居马祖根一家的出行。了解了前因后果后,调解队立即居中调和,“一碗茶端平”,对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两户人家握手言和。

“不管大事小事,双方先坐下来,喝杯‘宽心茶’,听听第三方的意见,心平气和了,矛盾自然就有了疏通点。”落晚村“一杯茶”调解队相关负责人说。

“远亲不如近邻,为了养几只鸡伤了邻里和气真没必要。”前不久,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永安村一村民因圈养了几只鸡,影响了隔壁村民休息,引发纠纷。

在“流动茶桌”上,经过永安村道德评判团的第一时间调解,该村民不再固执己见,决定对家禽进行清理,还大家一个清新、安静的生活环境。

随着茶色渐淡,矛盾渐消,邻里之间的关系越走越近。这种以“茶”为媒、以“德”化人的调解模式,将“和为贵”的传统美德融入现代治理。

如今,桐乡“一杯茶”调解队伍的规模已发展到800多人,2024年累计调处纠纷400余件,不仅消融了矛盾隔阂,更在村民心中种下“文明礼让”的种子——当茶香散去,邻里间的笑脸、互助的身影,正成为乡村精神文明的生动注脚。

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越丰村“三治茶馆”

茶席普法,法治固本:筑牢精神文明建设“防护网”

“这次我来讲讲关于电动车行驶中,大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知识。”日前,在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越丰村文化礼堂的“三治茶馆”里,一堂生动的交通安全课如约开讲。桐乡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的宣讲员结合本地案例,为近50名村民普法。

泡一杯茶,听上半晌戏曲,是许多当地村民的爱好。现今,“茶底”从戏曲变法律,茶味依旧醇香浓厚。

“杜绝酒驾,远离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妇女维权知识宣讲”……在现场,宣讲员们结合实际,通过接地气、冒热气的普法形式,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把法律知识切实带到百姓身边。

“时代发展了,我们的法律知识也要跟上。”每次普法宣传,村民马妙仙老人总是听得入神,“这些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要晓得嘞。”

除了礼堂里的“你说我听”,“三治茶馆”还将普法课堂摆在茶桌上、茶室中。法律顾问、法律工作者与村民围坐而谈,畅谈身边案例、发表各自见解、解答法律困惑,使村民在深入了解法律知识的过程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掀起法律学习的新高潮,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2022年起,越丰村文化礼堂的“三治茶馆”还持续推出普法自助餐厅并定制主题多样的普法菜单,根据各类主题编辑典型涉法案例,定期编印发放《三治茶座》普法宣传册。通过法律服务团,“三治茶馆”走进村社、学校和企业,群众学法用法意识显著增强。

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村民懂得用法律维护权益、规范行为,法治精神便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根基,推动乡村形成“知法守法、遇事找法”的文明风尚。

截至目前,“三治茶馆”已举办法治讲座15场,开展“菜单式”普法活动8次,讲解涉法案例25起,解答法律咨询1800余人次。

从自治激发参与热情,到德治滋养邻里和睦,再到法治护航生活秩序,桐乡“三治茶馆”以一杯清茶为纽带,将“三治融合”浸润到村民日常——喝茶是文明的载体,议事是文明的实践,普法是文明的保障。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5期、7月2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浙江桐乡市探索推出“三治茶馆”新模式,赋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实践(主题)一杯清茶聚民心   三治融合促和谐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