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2025-08-06 09:18:23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开辟新境界。7月18日和7月30日,人民日报社先后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理论宣传座谈会。本报理论版今日起推出“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专栏,刊发系列理论文章,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推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引向深入。欢迎广大读者积极交流学习贯彻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全面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重大关系,集中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提供了最新的权威教材。《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其中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标识性概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中指出:“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认识论和生态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先于人与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这些观点说明人类是通过劳动实践而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但人类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以后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更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了将自然仅视为实践改造对象的认知局限,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本体论思想,实现了从“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向共生共荣整体协同、从“工具理性”单向索取向“价值理性”和谐共生的哲学范式革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协调发展,是生态经济统一运动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指引。由此可见,生产力不仅包括社会生产力,还包括自然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解了保护环境必然牺牲发展的形而上学困境,雄辩地论证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非非此即彼、相互排斥,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范畴,在《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作出了“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的科学论断,蕴含着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彰显了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生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中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旗帜鲜明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定位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并将其深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深刻表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这就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阐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压迫,更体现在能够系统性解决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人与自然矛盾,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实践样本,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时代性丰富和升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洞见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深刻洞悉社会形态演进规律,指出:“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创造文明新形态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俄国十月革命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洞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发展规律,超越了传统工业文明以征服自然、掠夺资源为代价的不可持续模式。这一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标识,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积极引领,实现了从被动应对环境危机到主动塑造新型文明的历史性文明变革,为人类永续发展贡献了超越社会制度差异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逻辑统一,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时代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洞穿历史迷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涵养理论根系,成功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宇宙观、伦理观、发展观中整体性生态智慧的革命性锻造与时代性升华。这一重要思想将“天人合一”蕴含的混沌整体观创造性转化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具有严密科学内涵和鲜明实践指向的现代生态哲学本体论,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确立了基本遵循。这一重要思想将“仁民爱物”的朴素道德情怀创新性发展为以“共建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为载体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伦理规范与价值坐标,构建了超越工具理性的生态正义新尺度。这一重要思想将“取用有节”“允执厥中”的辩证治理经验系统性淬炼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系统治理方略,把中华民族古老智慧转化为可操作、可考核、可持续的现代治理效能。这一系列重大转变深刻证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道”与“器”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了中华生态智慧从抽象理念到科学理论的历史性跨越。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熔铸新整体,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观、对立统一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万物一体”“生生不息”的宇宙观深度契合,彻底突破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困境。“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塑造新价值,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胞物与”“天地化育”的伦理精神创造性融合,实现了人民性、道德性与生态性的高度统一。“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创生新路径,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与矛盾分析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执两用中”“道法自然”的治理智慧有机结合,开辟出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绿色发展系统路径,彰显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这雄辩地证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结合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互成就中共同书写了21世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绝非抽象符号,而是深度参与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治理逻辑与生活风尚。“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升华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价值灵魂,充分吸收“参赞化育”“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彻底摒弃了“增长至上”“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迷思,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内化为全社会的发展伦理与文明共识。“仁民爱物”的伦理观具象化为“生态惠民”的现代化治理基点,将“民惟邦本”“仁者爱人”的深厚情怀创新性发展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根本立场,旗帜鲜明地将改善环境质量、增进生态福祉、优化人居环境置于治国理政的核心位置,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责任担当。“取用有节”的生活观内化为“绿色低碳”的现代化文明风尚,以“俭以养德”“强本节用”的生存智慧,培育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使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成为新时代的生活新风尚。这深刻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发展自觉、以历史智慧照鉴复兴道路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强大的实践伟力,指引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一重要思想得到了实践的充分证明,引领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中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回望人类现代化进程,一些国家曾深陷“先污染后治理”的难题,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最终付出高昂代价。其教训深刻警示我们,传统粗放式、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日益成为全球性难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的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不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推动实现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的发展走向历史性、全局性转变,实现了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被动应对转向“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主动治理,成为解码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生态密诀,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发展范式深刻变革、开辟高质量发展崭新境界的磅礴实践伟力。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生态转向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丰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深刻说明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演进、保护自然价值,最终实现人类福祉与生态健康的双赢,破解了“增长陷阱”与“生态赤字”的世界性难题,从根本上变革、矫正了西方现代化的非生态性和反生态性,推动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状态。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有机统一。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遍性、根本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中指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指引我们深刻认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蕴藏着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宝贵资产,科学阐明“保护”与“发展”不是对立选项,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相得益彰的统一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与实践,展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具标识性、最具穿透力的实践伟力。它打通了“绿”与“富”相互转化的现实通道,以其深刻的辩证法和卓越的实践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也为全球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展现出非凡的世界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努力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中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是在世情国情社情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的科学解答,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实现了对西方环境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超越。长期以来,主导全球话语的现代西方环境理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多都过于强调人的利益,认为保护自然仅仅是服务于人的需要,或囿于“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或陷于技术至上、市场万能的工具理性迷思,或屈服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生态资源掠夺与全球治理失衡。西方的可持续发展观也重在解决贫困、饥饿、环境卫生等基础性问题,未能体现追求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等高阶目标,在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时,难以提供真正公平、普惠、可持续的全球方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摒弃了西方理论中的割裂思维,一方面提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必须加强合作,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维度超越了现代西方环境理论;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地超越了资本逻辑对生态治理的异化,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强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生态治理新秩序注入了强大的道义力量。
绿色“一带一路”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球范围的重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积极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中指出:“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全球可持续发展常常陷于结构性困境,系统性生态危机呼唤紧密高效的全球合作。但传统发展合作体系长期割裂发展与环保,迫使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增长压力下透支生态资本,深陷“先污染后治理”或“有增长无发展”的恶性循环,加剧了全球生态不公,成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巨大障碍。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是“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和内在属性,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就是探索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共同繁荣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并推动将绿色发展理念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绿色”成为贯穿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民心相通“心联通”的核心因素。向共建国家大规模转移光伏风电等先进清洁能源技术,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机制化平台,系统性分享环境治理经验……绿色“一带一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成果,为破解全球发展困境、促进共同繁荣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解决全球发展问题的重大创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指出:“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的破解当前人类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创性概念。当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生态危机深度交织,传统治理体系碎片化、低效化问题突出,人类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迫切需要一种超越狭隘国家利益、具有整体性视野和包容性价值的新理念引领变革。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深刻洞悉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存续的历史铁律,呼吁国际社会超越零和博弈,树立休戚与共、责任共担的共同体意识,将全人类共同福祉置于全球治理的核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人类的命运与地球上广泛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指引我们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充分彰显了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历史担当。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6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