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8-06 09:58:05
上世纪70年代,怀集大地吹响了“岳山造林”的号角。全县人民众志成城,向残林荒山发起挑战,用汗水与意志铸就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如今,这一精神火种在怀集水利人的手中代代相传,化为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让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通过潺潺流水浸润千家万户。
精神铸魂:让岳山基因融入水利血脉
“岳山造林的奋斗史告诉我们,越是艰难越要向前。”怀集县水利局局长李开昆在谈及传统传承时感慨道。在“岳山造林”精神的感召下,怀集水利人将“忠诚奉献”刻入职责使命。无论是防汛抗旱的危急时刻,还是水利工程的建设现场,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形成“一名党员一面旗,一支队伍一条河”的生动局面。
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人力修筑拦水坝的工作场景(方权裕摄)
面对复杂的地形条件和薄弱的水利基础,怀集水利人以“艰苦创业”的韧劲破局。至上世纪80年代初,全县水利设施仅有中小型水库13座,灌溉面积不足耕地总面积的40%。水利工作者踏着当年造林人的足迹,翻山越岭勘察水源,风餐露宿绘制蓝图,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正是这种不服输的劲头,为后续水利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30多年来的努力,怀集先后建成中小型水库129宗,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超过82%,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注入源源动力。
实干兴水:以久久为功绘就民生画卷
在“团结奋斗”的精神指引下,怀集水利部门构建起“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治水格局。针对县域内河道纵横、水系复杂的特点,水利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实施“一河一策”治理,近几年来清理河道淤泥35万立方米,完成河湖疑似“四乱”图斑核查69宗,让“一江四河八水”等主要河流往“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不断迈进。
“久久为功”的坚守,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历时12年建设的下竹水库,是怀集水利人传承传统的典范。
建设期间,怀集县水利局组织最强技术力量进驻现场,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建起高50米、长130米的全县第一座浆砌石重力坝,在坚硬的岩石层中筑起坚实堤坝。如今,这座总库容达5390万立方米的水库仍然发挥巨大作用,不仅捍卫12多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保障了下游12多万亩农田的灌溉需求,更成为蓝钟、马宁居民的“大水缸”,让2.5万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生态赋能: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依托“岳山造林”带来的良好生态基底,怀集水利部门探索出“水资源+”的生态转化路径。在蓝钟镇双兴村、冷坑镇三坑村,通过投入1700多万元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在蓝钟镇古城村、佛甘村等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美丽河道项目,建设河岸护坡,拓宽河道宽度,修建生态节点,恢复了河道行洪和生态环境,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怀集县燕都湿地公园内的湖光山色(黎俏欣摄)
同时,利用岳山温泉水资源引进企业开发康养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后,成为人民休闲度假、森林康养、亲子研学的好去处,预计外地游客可增加30多万人次,将有效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发展,有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怀集县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300余处,有效灌溉面积达8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9.81%。水利设施的完善,不仅让旱涝保收的梦想照进现实,更催生了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新业态,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岳山的林海松涛到城乡的碧水清波,怀集水利人用实干诠释着“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时代内涵。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他们将继续以传统为帆、以奋斗为桨,让流淌的“幸福水”浇灌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梁嘉迪 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