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评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网络食品责任要压实再压实

来源:广州日报2025-08-14 10:22:58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组织起草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和入网食品销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8月12日新华社)

当“手机点一点,美食送上门”成为越来越多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食品交易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牵动人心。网络食品交易作为新兴业态,其交易主体多、链条长,安全监管难度大,《征求意见稿》既瞄准民生痛点,为网络食品安全筑起防火墙;又抓住监管重点,压实了平台企业和入网销售企业的责任。尤其是平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至关重要,作为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枢纽,既是规则制定者,也是秩序维护者,更是第一道“守门人”。管住了平台,就相当于管住了网络食品安全的总闸门。

现实中,因为责任界定模糊不清,有的平台对入驻商家资质审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三无”店铺混迹其中;有的对商家公示信息不加辨别,让无真实地址的“幽灵外卖”大行其道;有的对消费者投诉敷衍塞责,在管理监督上不作为……这些乱象背后,是平台责任意识的缺失。《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平台要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等管理人员,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定期核验商家资质,及时处置食品安全问题……这些举措从各个维度强化平台责任,倒逼平台主动担责,有利于更好地防范网络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压实平台责任,绝不是给企业添负担,而是为行业发展筑根基。不可否认,严格的管理或许会增加平台运营成本,但换个角度看,一个规范有序的平台更值得消费者依赖。3月1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5年度“共筑满意消费”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报告指出,公众不太放心的消费类别中,食品类和直播营销类服务分列商品和服务类榜首。这个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公众的担心,也提醒相关方,治理网络食品交易乱象刻不容缓。消费者选择网络订餐或网购食品,图的就是便捷。若在便捷之外还有质量保障——平台能通过严格审核筛选出优质商家,通过透明公开让食品来源可追溯,通过快速响应解决消费纠纷,自然就会赢得口碑和流量。反之,若平台只顾短期利益纵容问题商家,最终受损的必将是整个行业。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征求意见稿》目前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这也是一个凝聚共识、完善细节的过程。比如,如何界定食品安全员有“相应能力”?“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记录如何确保真实有效?对履责不力的平台,除了罚款是否还应建立更严厉的市场退出机制?这些都需要在后续立法中进一步细化。同时,随着包括AI在内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平台经济会不断产生当前监管没有覆盖的新模式、新问题、新情况,因此,监管方式也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食品安全大于天,网络食品交易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平台、商家、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但平台最为关键。只有把平台的责任压实了,把管理的链条扣紧了,网络食品安全这桌“民生大餐”才能吃得放心、安心。 (谭敏)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