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专家观点|三产融合发展筑就强村富民之路

来源:民生周刊2025-09-01 14:25:01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志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郭莹

在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广袤乡村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压舱石”,是产业链延伸拓展的重要阵地,也是第三产业融合乡土资源、激活多元价值的沃土。城镇与乡村同频共振、创新探索,共同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乐章。

新疆昌吉州奇台县腰站子村立足自身实际,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富民兴村之路,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图景可感可及,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式。

产业链重塑:实现“富民”与“强村”有机统一

以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夯实一产。目前,腰站子村流转经营的土地面积达16万亩,不仅涵盖本村3.5万亩耕地,还辐射奇台县及周边地区10多万亩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农业科技推广铺平道路,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推动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双提升,为后续产业链延伸提供了高品质、标准化的“第一车间”,筑牢了乡村发展的产业根基。

以产业链价值链拓展赋能二产。为释放土地潜在效益,腰站子村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小麦全产业链。瞄准市场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开发有机面粉、手工面条等高品质产品,不仅让农产品附加值实现跨越式提升,更关键的是将加工环节的利润牢牢留在村集体内部,实现了“富民”与“强村”的有机统一。

农文旅融合激活三产。腰站子村依托江布拉克景区北环线的区位优势,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乡宿、小麦博物馆、乡村振兴实训基地、麦宝乐园、萌宠乐园、稻草人花海等特色打卡点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三产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产品提供了线下体验与品牌展示的窗口,更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点,形成各产业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党组织引领:筑牢乡村发展的根与魂

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腰站子村产业发展的“主心骨”和“操盘手”。面对过去“散户单干、各自为战”的发展困境,村党总支主动作为,以组织优势破解资源分散难题。2009年成立的奇台县丰裕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正是党组织引领下的重要实践载体。通过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统一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等关键生产要素,党组织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分散格局、优化资源配置、对接外部市场的核心力量。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紧密联结模式,腰站子村不仅将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更建立起利益分配机制,大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为农业科技推广、产业链延伸等产业化发展路径提供了坚实的组织支撑,确保各项产业规划高效落地、执行有力。

人才引育: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产业融合的成功落地,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腰站子村构建起“外引+内育”的人才培育体系,让乡村发展充满活力。

一方面,通过蓬勃发展的有机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多元产业,形成强大的人才“磁场效应”,吸引返乡大学生等青年人才成为“新农人”,带着知识、技术和新理念扎根乡村。新农人们运用电商运营、品牌策划等专业能力,为传统农业注入现代元素,让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另一方面,村里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提升,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实践等方式,让土生土长的村民在产业链中实现转型增收。正如从普通农民成长为有机手工拉面生产车间主任的赵亮,凭借熟练的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种“引得进、留得住、育得强”的人才生态,既盘活了本土人力资源,又引入了新鲜血液,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乡村全面振兴有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绿色发展:生态效益与产业价值共同提升

生态振兴为产业发展筑牢绿色基底。通过坚守生态优先底线,严格执行有机农业标准培育有机小麦,历经3年转换期实现优质原粮产出,为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增值奠定了高品质原料基础;持续19年共投入3.6亿元实施绿化美化、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工程,改善的人居环境和生态质量,既保障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也为后续产业升级提供了生态优势。

产业发展反哺生态振兴落地。有机、绿色产业的探索,推动生态种植模式固化为生产标准;而生态工程的长期投入,本质上是通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产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形成“生态筑基—产业增值—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

民生改善: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最终指向,是构建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

腰站子村通过规模经营和产业融合,村民收入来源愈发多元:既有稳定的土地流转费、合作社分红,又能在合作社、旅游公司等主体就业获得工资收入。这种利益联结机制将村民与集体经济紧密捆绑,形成“发展共同体”,既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也为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定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村里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一系列惠民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制定社会激励与福利制度,关注弱势群体,积极为村民办理医疗、养老等保险,做到应保尽保,落实残疾、鳏寡、困难、低收入等家庭惠民政策,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让村民感受发展带来的红利,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

腰站子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坚定的组织推动和有效的机制创新逐步实现的目标。它为资源禀赋各异的村庄提供了宝贵启示:只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农民福祉为中心,找准自身特色,坚定不移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就能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壮美画卷。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8期、9月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