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旅游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枕山环水处 精巧篱笆楼(走进传统村落)

来源:人民日报2025-10-03 10:03:37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孟达大庄村——

枕山环水处 精巧篱笆楼(走进传统村落)

黄河水奔腾向东,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蜿蜒数十公里后,突然变得狭窄,狭窄处一只狐狸也能轻松越过,故名狐跳峡。经过狐跳峡,一个古老的村落出现在眼前——孟达大庄村。

孟达大庄村地处甘青通道积石峡腹心地段,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走进孟达大庄村,苍劲的古树、斑驳的巷道,以及错落分布的撒拉族原生态民居,构成独特的空间格局。孟达大庄村背靠山麓,地势东高西低,面向黄河,依山而建,形成“水、田、村、山”的空间格局,在山水沟壑间,散发出古朴宁静的气韵。

孟达大庄村是撒拉族聚居村落,相传在800多年前,撒拉族先祖从中亚迁徙至此。

如今的孟达大庄村,台子巷、上庄巷、牦牛巷等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巷区依然保存如故。村内,引自村东侧高处磨沟河的渠水绕屋环流,枕山环水,古韵悠然。

漫步村巷,可见当地特色的撒拉族民居——篱笆楼。

篱笆楼是典型的三合庭院式建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南面正中建平顶大门,大门与周围群山、黄河水色融为一体。2008年,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进明是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推开马进明家的木板大门,院落整洁,古朴宁静。院子里的篱笆楼有约500年的历史,是循化县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楼之一。

眼前这座篱笆楼共两层,平顶、带前廊,廊檐宽阔,楼体木柱梁架色泽暗沉,无声叙述着沧桑岁月。上层设卧室、客房、储藏室等,下层房间内阔、廊窄。

为什么叫篱笆楼?

这是因为楼体框架由松木构成,墙体用忍冬、红瑞木等灌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黑土草泥,其上再涂以白土泥,墙体中空,形似篱笆。篱笆楼因此得名。

登上木楼梯,松木栏杆浮雕花草图案,精细美观。卧室窗户可以用房梁上悬垂下来的绳子固定住支起,也可以摘下,叫作支摘窗。

篱笆楼为什么这么建?

过去,撒拉族人生产生活农牧兼作,篱笆楼上层住人,下层圈牲口。孟达地区坡陡平地少、林木多,以木材建楼取材方便,中空的墙体透气性强。“篱笆楼是撒拉族文化的实物资料,丰富了我国民居建筑文化。”马进明说,他家七代人都出生在这座古篱笆楼,从小他就随父学习篱笆楼营造技艺,“一个篱笆四条桩,笆条要直桩要扁……”古老的艺诀,他深记于心。

像马进明家这样年代久远的篱笆楼,大庄村现存不足10座。马进明认为,要抢救篱笆楼,既要承袭传统,还要创新编制技艺,同时要让更多人认识到篱笆楼的价值、参与篱笆楼的保护。

数十年来,马进明一直潜心钻研,在传承中不断尝试创新篱笆楼营造技艺。他将原先的笆条露尖形式改为不露尖头式;将粗糙的砌石做法,改为精细的花纹做法,制作石花砖,以更适应现代审美。

“我们要全面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让这项古老技艺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循化县文旅局副局长马吉德说。(王 梅 曹继炜)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3日 07 版)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