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2025-10-22 10:51:26
中秋已过,重阳不远。这些年,关于传统节日,“节日的味道是否变淡了”“年轻人不爱过节了吗”等话题,总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前不久,我们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发起征稿,邀请读者朋友谈看法、说见解。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聊聊对“如何过好传统节日”这个问题的思考。
——编 者
珍视传统这“三味”
孙维锋
18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西北,如今定居岭南已有数十载。两地的节日习俗差异显著,但都内蕴“三味”。
文化味,这是岁月积淀的礼俗传承。传统节日从来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态的文化。元宵吃汤圆、中秋赏月亮、重阳登高……节日活动,彰显仪式感,也持续增进我们的文化认同。
人情味,这是贯穿节日的不变纽带。今年中秋节前,我所在的小区组织起“家宴”,大家带着各自拿手好菜,围坐院中,分享美食、聊聊家常。一个个传统节日,既让我们在思接千载中与古人对话,也为现代人提供情感交流的契机。
故乡味,这是植根心底的乡愁记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之所以穿越千年依然动人,正是因为它触动了每个人心中对故乡的眷恋。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个文化坐标;无论身处何地,家乡始终是心之所向的归处。
珍视传统节日的“三味”,坚守文化根脉、守护人间温情、传承乡土记忆,才能让传统节日持续焕发魅力。
新旧交融味更浓
车韩颖
常听身边同龄人说“节日越过越没味”,比如“春节只剩刷手机”“端午只记得吃粽子”。可细想,节日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找到对的呈现方式,节日的味道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我记忆里的“传统味”,是奶奶端午时坐在阳台包粽子的场景。她总是一边教我绕棉线,一边说“包紧点才不漏米,就像把日子的福气都裹住”。长大后,除了包粽子,过端午有了更多方式。一次,在端午前我去非遗工坊学做香囊,香囊袋是“国潮”风,香料里也创新加了驱蚊的薄荷。做好香囊的时候,突然明白,“传统味”从来不是简单地复刻“老规矩”,而是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重视——就像奶奶包的粽子、驱蚊香囊,都藏着对“好好过日子”的期待。
传统节日不是“老古董”,它是有生命的。其生命体现在对传统习俗的绵延赓续上,也彰显于表现形式的推陈出新中。比如,年夜饭可以是家庭火锅局,元宵灯会也可以变成灯光秀。只要守住文化与情感的内核,传统节日的呈现方式完全可以是多样的,也能在新旧交融里,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找到各自的归属感。
激发年轻人的参与感
刘明花
如何理解节日味道,我认为有两个角度。一方面,应该看到,过节的方式确实在变。如今的年轻人,成长于物质更丰裕的时代,追求个体感受和独特体验。这背后,有社会变迁的影响,有生活习惯不同的原因。
另一方面,过节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节日味道的消散。节日需要仪式感,但仪式本身有不同的呈现方式。节日之际,年轻人在主题街区身着汉服体验“唐宫夜宴”,听一场主题音乐会,在社交平台分享非遗手作,这何尝不是浓厚节日氛围的体现?过节从不是固定的程式,重要的是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共鸣。
有参与感,才会有节日味。让年轻人爱过、过好传统节日,关键在于增强他们的参与热情。与其空论“应该怎么过”,不如探索更多样、更时尚的“过法”:城市的户外灯光秀可与赏月活动并行,传统庙会可与文创市集共生。当年轻人在充分参与中感悟到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的独特魅力,文化传承的种子就会自然扎根。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2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