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观展用上新科技,文化遗址添魅力(“十四五”的文化印记)

来源:人民日报2025-10-23 10:19:47

在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VR(虚拟现实)体验区,湖北游客吴先生缓缓摘下眼镜,目光炯炯有神,表情意犹未尽:“非常震撼!遗址在VR里‘活’起来了,我看到了五千年前的良渚!”

河岸边是茅茨土阶的原始聚落,远处莫角山台地巍然矗立。一位佩戴玉饰的氏族首领迎面走来,耳环与挂饰的形制与良渚博物院里陈列的文物如出一辙。随着剧情推进,宏伟宫殿初现轮廓,巨型水坝横亘山间,吴先生不禁惊叹:原来几千年前的先民,早已掌握了如此复杂的建筑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十四五”以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以数字科技为引擎,推动文化遗产的立体化、沉浸式展示。“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让游客看到先进的‘古城基建’,理解它为何能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运营负责人郑佳说。

“过去常有人说,良渚是‘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杭州良渚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经理薄小雪介绍,“绝大部分遗址保存在地下,前些年游客来参观,往往得靠想象去还原场景。”

2021年起,薄小雪开始担任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解说员。近年来,她见证了科技对认知方式的改变:“最初,我们靠语言去描绘、去引导;现在,是用科技让人们亲身感受那段历史,这是更有力的解说。”

5年来,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面对游客的多元需求,快速迭代的数字科技正承担起文化传播的新使命。

VR体验区是一个用代码与想象重建的时空隧道。浙江天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良渚项目负责人杨倩介绍,团队融合高精度空间定位、动作捕捉与实时渲染,构建出高保真模型。“我们不仅要复原环境与山势,更要还原每一处细节。”她解释,从莫角山宫殿的结构、粮仓的布局,到稻田形态、人物服饰,每一个数字模块都经过专家们的反复推敲,力求与发掘成果高度吻合。

如今,科技赋能融入至游览的每一个环节。在良渚博物院,游客戴上AR(增强现实)眼镜,便可看见玉璧“飞”入掌心,纹路清晰呈现;在5G数字体验馆,声光交织的电子长卷再现先民筑城、治水、种稻、制玉的壮阔图景……

科技不仅带来感官上的沉浸式体验,也让思考变得活跃和深入。薄小雪发现,游客在体验VR、AR后,往往会追问更多“为什么”“怎么样”,对细节充满兴趣。

“这促使讲解员不断拓展知识边界,能够从良渚文明比较到其他古代文明,从玉器工艺聊到社会组织。”薄小雪说,“在许多游客眼中,遗址不再是随便逛逛的公园,而是探索与求知的课堂。他们想在这里弄懂城市如何兴起、水利如何兴建、人群如何聚合。”

“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近年来文旅项目中的科技应用越来越受欢迎。”杨倩表示,“我们要用好时代给予的机遇,积极回应大众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当参观者成为体验者(编辑手记)

余 璇

了解沉睡五千年的历史,如何不局限于传统的看展品、听讲解?

在良渚,VR、AR等技术的应用,让游客不再只是参观者,更成为体验者。他们与先民“相遇”,五千年的良渚文明变得可触、可感、可亲。

当科技打通了时空隧道,游客的探索欲变得愈发浓厚。与之相应,讲解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从传递知识、引导兴趣,变为激发人文思考、增强文化自信,文化传播向着更多元、更深刻的方向加速转变。

技术的迭代升级和广泛应用,为活化历史、提升体验提供了支撑。我们期待数字科技走近更多遗址文物,推动更多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顾 春)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3日 04 版)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