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时政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多部报告

来源:人民日报2025-10-28 10:40:50

国企活力效率提升  生产经营稳中向好

本报记者  张天培

10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关于2024年度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国务院副秘书长孙广宇等到会回答了常委会委员、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全国人大代表的发言询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安立佳第一个提问:“近年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国务院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走深走实,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活力效率得到提升、生产经营稳中向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张国清说,本届政府以来,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持续增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逐步优化,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企业发展动力活力持续激发;国资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监管科学性有效性持续加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朱明春十分关心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情况。

李春临回答:“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重点是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优化什么、调整什么,需要紧紧围绕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产业布局不断完善,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取得了重要进展。”

“‘十四五’以来国资国企保值增值的情况怎么样,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国有资本权益等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变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刘修文接着提问。

郭婷婷表示,“十四五”时期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国有企业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有力应对风险挑战。这期间,全国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期的268.5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末的401.7万亿元;所有者权益从97万亿元增长到141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从76万亿元增长到109.4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10.6%、9.9%和9.5%。

2023年启动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今年已经进入收官阶段。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田学军提问:“3年来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期间,国务院国资委会同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聚焦增强国有经济战略功能,有力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聚焦激活国有企业发展潜能,有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聚焦提升国资监管的整体效能,有力统筹‘放得活’与‘管得住’,总体进度符合预期,有信心在年底前高质量完成主体任务。”张玉卓的回答很有底气。

自由提问环节,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向巧第一个举手提问:“‘十四五’时期,在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方面有哪些政策举措,进展和成效如何?”

阴和俊围绕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国家战略布局科技力量等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回答。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欧阳昌琼为国资国企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点赞,同时提问:“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怎么解决‘卡脖子’问题?”

辛国斌首先介绍了中国中车集团牵头的CR450高速动车组成功下线、中国船舶牵头建造的大型豪华邮轮“爱达·魔都号”等重要突破,并表示:“十五五”时期,将重点支持国有企业推动上下游、协同产学研,开展联合攻关,加快重点领域的突破;一体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和生态构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绿色引擎”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活力

本报记者  张天培

10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据介绍,森林法有效实施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全国林地面积达到42.53亿亩,森林面积超36亿亩,森林覆盖率达25.09%,森林蓄积量为209.88亿立方米。2012年以来,我国累计营造林超11亿亩,人工林保存面积全球第一,为全球贡献了约25%的新增绿化面积,成为世界上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10.496万亿元,成为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活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

报告指出,我国已经形成由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林长,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林长体系,推动全国130余万名各级林长带头压实责任。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林权地籍调查标准,已完成7个国家重点林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37个森林资源确权登记。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国共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国务院有关部门将森林保护修复纳入“十四五”规划,明确全国森林覆盖率约束性指标;制定实施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等,为科学合理保护利用森林资源提供规划引领。

报告分析了贯彻实施森林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要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依法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落实保护优先、保育结合要求,依法加强森林资源管理能力;依法推进和深化林业改革发展,充分调动集体、林农护林兴林的积极性;积极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法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报告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林业法治体系,强化执法刚性,以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森林资源,推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形成完整闭环。

全面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本报记者  彭  波

10月2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作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全面修订实施以来,国务院及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贯彻实施法律规定,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近5年来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高位。

报告表示,食品安全法配套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国务院修订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制定《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及系列规范性文件,推动食品安全法各项规定落实落细。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办法》等多项规定,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93项,涉及各类食品安全指标2.3万项。

国务院食安委成员单位由14个扩充到24个,各地均比照成立相应机构,健全运行机制。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将食品贮存、运输、寄递、配送以及网络食品、餐饮服务等环节的责任主体纳入监管范围,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促进食品安全全链条、各环节监管的有机衔接。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集中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配套发布95项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推动全国309.8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配备115万名食品安全总监、949万名食品安全员,“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成为企业风险防控的常态化措施。

对此,报告建议要加大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力度,统筹推进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工作,强化网络食品等新业态食品监管,健全进口食品相关法律制度,全面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报告还建议尽快启动食品安全法全面修订工作,针对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压实各方责任,补齐法律短板。

中国海事司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本报记者  张  璁

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作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海事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海事审判体系最完善、案件数量最多、案件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年收案量从1984年的18件增至2024年的3.44万件,截至2025年9月,累计收案63.8万件,标的额逾4.5万亿元。中国海事司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累计受理涉外海事案件8.8万件,涉及146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外国当事人在所涉争议与我国没有实际联系情况下,主动选择在中国海事法院诉讼。2013年至2025年9月,海事法院依法扣押船舶9207艘次,拍卖船舶3983艘次,扣押、拍卖船舶数量和效率均居世界前列。

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报告指出,最高法2016年发布关于审理发生在我国管辖海域相关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为维护我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涉海部门对我管辖海域实行综合管理明确了具体法律依据。人民法院依法对我管辖海域全面行使司法管辖权,坚决维护我海洋权益。设立三沙法庭,在西沙晋卿岛设“海上巡回法庭岛屿审判点”,对我管辖海域实施全方位有效司法管控。

张军还介绍了服务保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

报告指出,要加强海事诉讼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依法约定管辖、选择适用域外法等司法审判制度,促推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完善诉讼与调解、仲裁的衔接,不断增强我国海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吸引力。提升准确适用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能力,持续发布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和双语、多语种海事审判白皮书,建好英文版海事案例库和跨境法律服务机制,不断增强我国海事审判规则引领力。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积极参与国际公约、示范法和交易示范规则磋商。拓宽海事司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讲好中国海事司法故事,更好传播海事司法的“中国声音”。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8日 04 版)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