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11-20 19:06:35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被列为主要目标之一。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
11月18日,以“‘民生为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主题的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论坛由民生周刊杂志社主办,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领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地方党委和政府负责人、相关领域企业家代表等参加本次论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校(院)务委员会委员陈立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饱含浓厚的民生情怀。从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到主要目标,其民生导向非常明确。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具体举措,涵盖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紧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下为致辞全文。
以钉钉子精神,把民生实事办实、把民生好事办好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校(院)务委员会委员 陈 立
值此“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即将开启的关键节点,我们齐聚一堂,聚焦民生议题,共商发展大计,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更是我们党和国家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将民生工作上升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为新时代民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陈立致辞。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以民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很早就认识到,真正的民生关怀不只是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更在于实现人民有尊严、有保障、有归属感的美好生活。今天,我们致力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既要努力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菜篮子更丰,更要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精神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需求。这种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目标,正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与发扬,让“以民为本”等传统文化、民生智慧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无论是革命年代、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一脉相承、贯穿始终。步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民生工作越来越精准、标准越来越高,正在实现从解决“有没有”向关注“好不好”,从解决“急难愁盼”到着眼提升生活品质,从追求物质富足到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大转变。这些深刻变革充分彰显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坚定决心,也真切践行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责任担当。

陈立致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饱含浓厚的民生情怀。从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到主要目标,其民生导向非常明确。规划建议中明确的每一项任务,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具体举措,涵盖群众生活方方面面,紧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时期的非凡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十五五”时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紧围绕各项民生发展目标,以钉钉子精神,把民生实事办实、把民生好事办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