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11-20 23:33:36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被列为主要目标之一。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
11月18日,以“‘民生为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主题的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论坛由民生周刊杂志社主办,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领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地方党委和政府负责人、相关领域企业家代表等参加本次论坛。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李凤亮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前进方向。农业高校要以“强农兴农”践行“人民至上”,加强“顶天立地”科研供给,厚植“智力赋能”人才支撑,深化“全链融合”服务效能,以多维发力的创新实践,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高校智慧。
以下是演讲全文。
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李凤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对乡村振兴念兹在兹。广东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三年时间交出改善民生的“硬核答卷”,为全国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广东样本”。
华南农业大学位处“两个前沿”“两个窗口”,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践行“民生为大”的主阵地,在田野里解民生之需,在乡土中答振兴之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高校力量。

李凤亮作主旨演讲。
大有可为:强国担当的时与势
当前,我国正向着农业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目标阔步迈进,农业产业向全链条增值转型,民生需求从物质富足向精神富有全面跃升。作为农业科学与技术的有机结合,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角色不断被重塑,在推动技术变迁、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中,彰显从“兴农”到“强国”的使命担当。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农业文明发源地。农业高校既要做“历史的传承者”,扎根中国大地,赓续文明根脉,更要做“改革的破局者”,瞄准世界前沿,引领教育变革,在服务重大发展战略中,坚定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拓新善为:“新质”导向的研与育
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加速推动农业生产向高效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农业高校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一方面,以研定向,深化科教协同。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加快推动科研模式变革,强化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系统集成,瞄准农业关键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促进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教学实践、场景应用有机衔接。
借助涉农科研单位与高校深入协作,有效汇聚优质科研资源与人才培养创新要素,发挥学科、平台、项目和团队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依托和纽带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以育为本,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农林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用好学科交叉的“催化剂”,力促农工、农理、农文深度融合,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要跳出人才培养的“小圈子”,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构建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共同体,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体系,优化学科课程体系和复合型实践项目,推动教育的“智”、科技的“力”和人才的“能”,同向聚合于未来高等农业教育。

李凤亮作主旨演讲。
奋发有为:在地服务的行与效
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效能释放,直观体现在人才培养与战略需求、在地服务的深度耦合。华南农业大学积极开展相关实践,在深度参与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践中,构建起覆盖全省、贯通城乡的乡村振兴服务网络,设立47个地方产学研合作平台、105个“永根科技站”、1002个社会服务站点,培训基层技术人员近60万人次,组织师生深入5000余个行政村,开展“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行动。
传统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受限于“农科本位”的定式思维,服务场域较为窄化单一。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系统推进,三大产业加速融合、多维重构,农业高校要主动融入乡村全域发展新格局。
一要去行业化谋新。“去行业化”并非背离农业本体,而是通过深化“农业+”范式革命,打破传统农科与二三产业的刚性边界,将田间地头的单一场景,拓展至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以及乡村治理的公共服务,形成“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的系统认知,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二要再行业化谋深。打破边界的本源是提升专业能级,通过深耕产业链关键环节,将扩散的创新势能转化为垂直领域的专业优势。
在人才维度,要培育兼具坚定理想信念、深厚“三农”情怀、技术应用能力、市场运营思维的“新农人”;在技术维度,要推动生物育种、智慧农机、低碳农业等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转化,以重塑现代农业创新形态,实现农业产业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跃升”。
三要跨行业化谋远。“跨行业化”终极目标在增强战略人才储备和高质量发展韧性。要培养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T”型知识结构人才,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人才成长—产业迭代—持续发展”的正向循环。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前进方向。
农业高校要以“强农兴农”践行“人民至上”,加强“顶天立地”科研供给,厚植“智力赋能”人才支撑,深化“全链融合”服务效能,以多维发力的创新实践,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高校智慧。
(《民生周刊》记者李贤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