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

全国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展望“十五五”让中医药融入现代生活

来源:民生网2025-11-20 23:44:41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被列为主要目标之一。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

11月18日,以“‘民生为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主题的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论坛由民生周刊杂志社主办,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领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地方党委和政府负责人、相关领域企业家代表等参加本次论坛。

全国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医药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医疗手段,更是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方式。中医药凭借独特的“治未病”理念与精准的调理优势,让人民群众吃得健康、睡得安稳、少受病痛困扰。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也是推动健康理念从“被动治病”向“主动养生”转变,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以下是演讲全文。

展望“十五五”让中医药融入现代生活

全国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张忠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凸显了党和国家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也为未来五年中医药发展举旗定向。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融入现代生活是“健康中国”的关键支撑。国家“十四五”规划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方向,“十五五”时期,要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融入现代生活的落地路径。

张忠德作主旨演讲。

发展趋势:中医药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民生刚需”

当下,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激增。2024年,中医药诊疗人次近17亿,较“十三五”末增长60%。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超4亿人,我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85%,需要健康管理调养人群庞大,健康需求逐步从“治病”转向“防病”。

中医药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医疗手段,更是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方式。中医药凭借独特的“治未病”理念与精准的调理优势,让人民群众吃得健康、睡得安稳、少受病痛困扰。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也是推动健康理念从“被动治病”向“主动养生”转变,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药食同源:从“传统经验”到“科学赋能”的民生新赛道

药食同源是中医药融入生活的最直接载体,有着深厚的民生基因。四方风土,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饮食哲学。比如,五指毛桃炖鸡汤能健脾祛湿、陈皮老鸭汤能理气润肺、当归生姜羊肉汤能温阳驱寒,彰显着传统养生智慧。

近年来,中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中药产业规模达到10546.9亿元,同比增长11.6%,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药食同源产品成为新赛道。截止目前,共有106种中药材进入药食目录,药食同源类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年增25%,潜力巨大。

药食同源未来发展需科学赋能与精准化。比如,运用代谢组学、肠道菌群研究等现代科技,阐明药食同源产品的作用机制。

此外,还需针对不同人群研发精准有效的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多元健康需求。比如,针对老年人群,研发慢病预防与功能衰退干预产品;针对职场中青年,研发应对压力与代谢管理产品,针对妇女人群,研发全周期分阶段精准滋养产品;针对儿童青少年人群,研发生长发育与体质调理产品。

张忠德作主旨演讲。

医院转型:从“看病就医”到“健康生态”的全链条服务

广东省中医院坚持“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最完美的医学”的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医院建设内涵。

一是推动健康服务持续升级,从“治已病”向“治未病”全面转型。一方面围绕临床关键问题深入开展“七个挖掘”,系统整理中医药精华;另一方面追踪现代科技前沿,整合形成最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主动拓宽服务范围,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立“治未病中心”与“中医慢病管理中心”,形成“未病、欲病、慢病”三层次管理体系,牵头制定多项调理方案与标准,开展45个病种的中医慢病管理。

二是主动服务人口高质量发展,托举“一老一小”幸福图景。在推动“老有所养”方面,形成“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医院”的医养融合全链条服务。2016年成立广东省首个医养结合研究院;2017年开设医养结合门诊;制定个性化“康养服务包”;涵盖中医药文化进社区,提供膳食方与养生操;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动态跟踪老人健康状况;开展义诊宣教;开通急危重症绿色通道等。

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方面,以“岐黄护苗,培根铸魂”为主题,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丰富课程与活动,打造“大师领衔+疾病防治+岭南特色”的创新模式。例如,编制饮食手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科学指导。

三是科技赋能与资源下沉,让健康服务更可及。依托横琴实验室“中医横琴垂类大模型”,构建全国首个全流程中医数智诊疗门诊,将AI算法与医疗大数据深度融合,赋能精准医疗,支持临床高效决策。

搭建互联网医院平台,让群众便捷获取中医药诊疗服务。2025年至今,为超过80万群众,提供时节药膳、院内制剂、流感预防方等服务。

积极探索“院地”合作新模式,打造基层“防—治—康”示范点。启动覆盖“省—市—县—镇—村”的中西医方案,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2002年至今,实施244家协作医院,覆盖22个省市地区,通过技术、人才、管理、文化下沉,全方位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

广东省中医院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坚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仅要成为“就医首选地”,更要成为“健康生活指导中心”。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现代日常生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既是“十五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更是守护群众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长期战略任务。

(《民生周刊》记者李贤娜整理)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