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晶报2015-05-06 10:40:17 尼泊尔 名胜古迹 地震
“第一时间看到同事传来的尼泊尔地震后‘被夷为平地’的世界遗产现场画面,我感到非常痛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说,“尼泊尔地震给当地的世界遗产造成了如此严重的损毁,我希望可以动员国际社会力量帮助尼泊尔保护其世界遗产。”
景峰强调,此次尼泊尔地震以及此前南亚、东南亚地区海啸灾难的经验教训警醒世人:预防机制势在必行,做好保护管理规划以及减灾防灾预案对于世界遗产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景峰说,自然灾害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往往具有不可预知性,因此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针对世界遗产的减灾防灾战略,即倡导每处世界遗产都应该针对减灾防灾做出预案,包括在灾难发生前对相关人员进行提高应急意识的培训等。但是,在没有遭遇灾害前,人们大都对灾难预警机制响应不是特别积极。
“我去过尼泊尔4处世界遗产中的3处。地震发生前,那些地方的景象都是令人感到非常震撼的,”景峰感叹道。他24岁即访问过尼泊尔,近年来一直在帮助加德满都谷地制定保护管理规划。
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南亚地区一个山区内陆国家。截至目前,这个古老的国度共有4处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了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加德满都谷地、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奇特旺国家公园以及佛祖诞生地蓝毗尼。
他说,加德满都谷地、萨加玛塔国家公园是尼泊尔旅游业的支柱,佛教徒会到蓝毗尼朝拜,这些自然文化遗产是尼泊尔人民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以印度教和佛教为依托,在精神生活和建筑艺术等方面达到的最高成就。
据景峰介绍,地震发生后,教科文组织驻加德满都办事处的4名世界遗产专家已经就此次地震对尼泊尔4处世界遗产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加德满都谷地受到地震影响最为严重,该地7处历史遗址和建筑群中有3处遭到了“摧毁性的”损毁:巴德冈王宫广场几乎全部损毁,加德满都王宫广场90%被夷为平地,帕坦王宫广场3座主要庙宇也已经倒塌。而其他4处历史遗址和建筑群也不同程度受损。
景峰补充说,萨加玛塔国家公园也因为地震出现了雪崩、山体滑坡等情况,因为面积过大,所以对此处世界遗产受损程度的评估难度很大。不过,令人略感幸运的是,佛祖诞生地蓝毗尼在此次地震中只有些许受损,而奇特旺国家公园则没有损失报告。
景峰说,教科文组织已经在讨论尼泊尔受损古迹的复建可能性,但前景不容乐观:一方面,一些建筑几乎被“彻底摧毁”,而前期人道主义救援基本结束后,尼方将动用重型机械对地震灾区进行清理;另一方面,有消息说,灾区出现偷盗文物现象,“天灾之后人祸同样严重”。面对这些挑战,教科文组织已经同参与现场清理的当地军队进行沟通,并组织当地志愿者,希望能够先让遗产专家给出意见,尽最大努力将被损毁古迹的大构架保存下来,因为这对今后的复建工作将非常重要。
“毫无疑问,教科文组织将在帮助震后尼泊尔保护世界遗产的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景峰说,“由于尼泊尔经济实力、遗产保护能力有限,教科文组织将主要在调动资金和技术援助方面作出努力。”目前,教科文组织已经收到了来自中国香港的一笔25万美元的灾后紧急援助个人捐款,世界遗产基金也将提供紧急援助,同时,该组织正在协调各国专家力量,希望尽快制定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
景峰也强调指出,尼泊尔世界遗产的复建工作将是一个时间无法确定的中长期过程。
在没有遭遇灾害前,人们大都对灾难预警机制响应不是特别积极。
传统的尼泊尔建筑都是“头重脚轻”,屋顶含有金属,比基座要沉很多。而类似老皇宫这些古建筑的建材从未进行过应力测试,尼方考古人员对其承压能力一无所知,可地震就这么发生了。
“我无法去杜巴广场接受你的采访,无法再次目睹那个场景,要不就在我家聊吧?”70岁的尼泊尔著名考古学家阿玛特亚声音颤抖,眼眶里含着泪。
这个请求让记者有些失望,但又合乎情理。阿玛特亚研究尼泊尔古迹超过35年,他的挚爱在一瞬间灰飞烟灭,这是怎样的一种苦痛!
尼泊尔25日发生强震后,据有关统计,约14座加德满都河谷重点古建筑遭损毁,其中12座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华社记者2日在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看到,包括纳拉扬毗湿奴庙、迪路迦摩罕纳拉扬神庙在内的精美古建筑几乎完全坍塌,伤痕累累的老皇宫(哈努曼多卡宫)岌岌可危。文物损毁现场已被封锁,上百名尼泊尔军人正在考古人员带领下分拣建筑残片,从中寻找有价值的物件以备重建。大量破碎的砖块和木板被堆积在角落。
征得同意后,记者在老皇宫博物馆馆长辛格及考古学家拉吉卡尔吉带领下行走在废墟间,进一步了解受损情况。
辛格指着坍塌的神庙屋顶说,传统的尼泊尔建筑都是“头重脚轻”,屋顶含有金属,比基座要沉很多。而类似老皇宫这些古建筑的建材从未进行过应力测试,尼方考古人员对其承压能力一无所知,可地震就这么发生了。
在阿玛特亚看来,尼泊尔是地震多发国家,但在文物保护方面并未特别重视。加德满都河谷超过90%的古建筑完全损毁,一大原因是以砖块、木材和黄泥为主要建材,难以承受地震冲击。
阿玛特亚认为,1934年大地震和这次地震都损失惨重,人们应当吸取教训,仔细研究和分析后再开始重建工程,不应急于求成。新建筑修旧如旧,但内部应当采用可抗震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尤其要减少建筑关键部位的重量,以免再次因地震出现让人痛心的场景。
阿玛特亚说,尼方考古学界下一步最紧要的任务,是将建筑碎片分门别类做好编号记录,留影备案,存放在不同地方。只有这样,未来才可能根据原始图像资料进行重建。
结束采访时,阿玛特亚紧握记者的手说,来自中国等其他国家的国际援助对恢复尼泊尔文化古迹至关重要,如果严格按照专业规范并引进最新科技,杜巴广场的惨剧就有可能避免重演。“尼泊尔承受不起再一次这样的冲击,这是整个国家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