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2015-08-14 10:07:09 中式 教育 英国
纪录片截图
纪录片截图
五位中国老师
BBC《我们的孩子够厉害吗?中式学校》第二集播出 课堂烧水泡茶引冲突
上周以来,英国广播电台制播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厉害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引起国内网友热议,不少家长纷纷发表观点比较中英教育理念的区别。
纪录片中,5名中国老师以中国的方式对50名英国9年级学生进行为期1个月的授课,由于文化和理念的差异,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不少矛盾和冲突,这些画面在许多国人看来,既熟悉又引人发笑。纪录片预告,最终将通过一场考试来比较中式和英式教育的优劣。
不少观点认为中国老师呆板、严肃、无趣,也有不少观点认为英国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尊重老师。而国内则有专业人士表示,纪录片更像是异常真人秀。
中式班级
“大家好,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式的教学。”今年春天,在博航特学校一个讲台上,34岁的杭州数学老师邹海连笑着说,他的身边,还站着4名中国老师,他们的笑容和蔼而谦逊。
讲台下,来自博航特的50名9年级(相当于初中三年级)学生歪歪扭扭坐着,他们对这5个东方脸孔表示好奇,但掌声似乎不太热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博航特校长尼尔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所学校,我们一直在寻找创新和带来进步的教育方式,来教我们的学生,我们也希望给我们学生一个充满挑战的、非凡的经历。此外,我们一直和中国有交换生项目,不仅仅是教育,我们还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感兴趣。”
而英国广播公司新闻发言人则向记者表示,在制作这部纪录片之前,他们之所以选中博航特,是因为这所学校此前就开展了长达20年的良好的中文教育。而制作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在许多考试项目上,英国学生长期落后于中国学生,他们想知道为什么。
作为检验方式,英国广播公司预告,在纪录片最后,将开展一场考试,测试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下的学生,在考试上的优劣。
在昨天播出的第二集里,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的不适应全面升级:中国老师讲解父母的权威,英国孩子果断反驳,还直接在教室里煮起茶,老师出动了“叫家长”这一招,可英国家长却说,这是一个人权问题,12个小时不让人喝茶是反人类的……
“谦逊是什么意思?”
为了使得“中式”的方式更加深刻,学生们被要求穿上统一的类似校服的制服,50人组成的班级,在地广人稀的英国南部也极其罕见。连教室也被布置了一番,黑板上挂着中国国旗,汉字标语写着“求实、奋进、博学、谦虚。”
但学生们看来并不像中国学生那么谦虚。在化学课开始之前,杨君老师对着学生说,你们要遵守纪律,如果没有好的纪律,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学生们相互交谈,对杨君的话没有任何反应。
杨君把孔子关于学习、为人的语录挂到墙上,要求学生领悟这种“深奥的哲学”,让学生做人要谦逊。但随即,一名女生说,“什么?我都不知道谦逊是什么意思。”
这个50人的班级,在中式教学中,每天要学习12小时,接受数学、中文、化学、体育等课程。但在纪录片中,大量学生到了下午五六点钟便已坐不住,想要离开教室了。
学生Josh带了一壶茶,他受不了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课而没有茶喝,但这节课上,他的茶杯倒了,他噌的站起来,到处找抹布,把地上的茶水弄干净,此时,正在讲课的杨君老师被打断,走到Josh身边,“你怎么还带茶杯来上课,以后不许出现这种情况,到底发生了什么?”Josh的同桌提高嗓门,“这不是我的茶杯!”
Josh收拾完坐下后,杨君对他说,以后不许带茶杯来上课。Josh对着桌面,发出一声低吼。
父母不是永远都是对的
更多的冲突,并不是来自中式课堂的规则,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上的不同。
在几门课程中,赵老师的中文课显得相对不那么激烈,多数时候,她拿着尺子,指着黑板上的汉字,让学生跟着她一个一个读,和中国课堂不同的是,多数学生的声音无精打采,东倒西歪。
“父母永远是对的。”赵老师说道。
“父母永远是对的?天啊,不!”安吉丽娜和罗斯差点跳了起来。安吉丽娜站起来说,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做自己,不是去迎合别人。她立场坚定地强调人的个性。
而在杨君的课堂上,虽然已经上课一周了,但学生仍会在课堂上随意交谈,起立走动。
安吉丽娜则非常喜欢杨君,“我喜欢她,我喜欢她那种方式,上课的时候,我不停地记笔记,她不停地说,我感觉我好像什么都懂了。”但一旁的罗斯则幽幽地说,“我讨厌这种方式。”安吉丽娜马上接过话,“我知道”。
“我们的确缺乏中国学生那种驱动力”
一天,校长尼尔来到赵老师的中文课堂突击,“我喜欢突击,这样可以看到我们的教学细节。”尼尔径直走进教室,靠在桌上,讲台上,赵老师拿着尺子指着汉字,让学生跟着一个一个读。
“这种方式……额……ok。”尼尔作出一个略带不屑的表情。听了好一会之后,尼尔扛不住了,“好吧,我摊牌了,这样一句一句做笔记的方式,不能成为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它在任何层面上都是不对的。”
有老师把学生的懒惰归结为英国的福利好,认为只要社会竞争更加残酷,学生才会更加努力,而高福利则让学生在学校不思进取。
但尼尔不认可,“我觉得不能把事情归咎到英国的福利政策上,但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确没有中国学生那种驱动力”。
中国教育学者:中国的教育方式不是西方想学就能学的
记者:您觉得这部纪录片是否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的教育方式?网络上一些认为是作秀、妖魔化中国教育的言论您怎么看?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这个片子所展现出的中国教育方式的确是真实的,它客观地展现了中国的课堂教育。所谓的“妖魔化”说法,我并不认同。
记者:这个节目给我们带来关于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一些反思,您觉得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杨东平:我国的教育问题主要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和应试教育问题。评价一个教育体系有两个维度,举例来说,就是孩子五年级的成绩怎么样和孩子30岁、50岁后成绩怎么样这两个维度。而后一个维度所衡量的恰恰是教育的总产出。拿我们国家来说,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我们只照顾了前一个维度,关注孩子小时候的成绩高低而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发展。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一个“教育工厂”的概念,“产品”的规格都是一样的,都能达到基本合格就完了。而在我们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我们并不是要培养标准化人才,而是要培养适合各个领域的人才,这些人才是社会核心竞争力所在。
储朝晖:总体来说,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来教育,不要一概而论中国的还是英国的,这个判断就概念太大太宽泛了。中国有不同的学生,英国也有不同的学生,所以是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不同发展需要来确定的。而我国长期以来欠缺地很重要一点就是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对学生的需要了解不够。
记者:中国的教育方式和西方教育方式能否比较好地融合?
杨东平:中国和西方在社会制度、文化和教育制度方面差别巨大,可以说,在中国教育中绝大多数的方式在英美西方国家是难以被允许的。一个是涉及它的一些基本制度和准则,包括说学生的课外作业啊,按照学生分数来排名啊等等,在西方是绝对不允许的。另一个是关于教师问题,在中国,学生如果学习12个小时,教师比学生分摊的时间更长。这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国外有强大的教师工会来保障教师的权益。他们对教师权益的维护力度是很强大的。所以,中国的教育方式不是西方想学就能学的,这涉及西方一些很敏感的准则、规范。
传媒学者评价:节目更像真人秀
BBC的节目《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国学校》是纪实节目还是真人秀?有人从这档节目中读出了“中国威胁论”,它是预设的立场还是客观再现?中国教师事后接受采访表示,BBC节目内容并不完全符合真实,剪辑是否存在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常江比较了纪录片与真人秀的区别,他认为:它都更像是一档真人秀。他说,BBC最大的问题就是以“纪录片”为名对节目加以宣传和营销,而实际上,我们从其前期放出的宣传片中,已经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娱乐节目的味道。同时,他也认为,节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我们对教育制度进行反思和改革的紧迫感。(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蚁畅、李华 实习生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