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2015-10-27 10:15:08 基金会 居民 社区
10月18日,从深圳市民政局领到一张“执照”后,蛇口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谭子青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笑着说,这个由“投黄豆”开始的社区基金会终于名正言顺了——与目前深圳全市已登记的其他社区基金(会)不同,蛇口社区公益基金会是深圳第一个纯民间自发发起、居民众筹成立的社区基金会。
蛇口社区公益基金会募捐场面。
社区基金会是深圳的一张“慈善名片”:2008年,中国首家社区基金会就诞生在深圳,桃源居集团捐资1亿元成立了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开始了企业倡导社区基金会的生动实践;2014年3月,《深圳市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工作暂行办法》出台,开创了全国社区基金会制度化的先河,催生了一批政府倡导型的社区基金会,光明新区更开始了社区基金国家级试点。截至今年7月,深圳市共登记设立了17家社区基金(会),走出一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路径。
从企业倡导,到政府主导,再到社区居民自觉行动,社区基金会点燃了深圳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提供了社区居民社区自治的丰富样本。
华强北商圈首届运动会开幕式一幕。
社区基金会
按照《深圳市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工作暂行办法》,“社区基金会”是指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依法登记,利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为本社区公益慈善事业提供资金资助或从事本社区慈善公益服务的非营利性法人,属于非公募基金会。
西部蛇口 居民众筹成立社区基金会
在蛇口工作生活了近30年,谭子青以自己的“蛇口人”身份感到自豪,同时也有一种紧迫感,那就是下一代的蛇口人还能不能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去年4月的一场沙龙上,一群蛇口人发出了“蛇口之问”:如何传承蛇口人敢创敢闯的精神?怎样建设一个最适合人居的社区?社会公益如何推行……这样的思索与谭子青的所思所想不谋而合。
思想碰撞的结果是:去年12月14日,89名蛇口人每人出资1000元,凑了8.9万元,成立了“蛇口社区公益基金”。其愿景是:立足蛇口和社区公益,成为一个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支持平台,以募集到的善款支持社区居民的参与式治理、公共环境保护、地方史迹文化维护,推动民间文化、教育、艺术发展,提倡公民共同担当公共事务,让蛇口成为最适合工作和居住的地方。
永安社区基金会组织实施爱心助学学业辅导项目,组织非户籍儿童上烹饪课。
在当日举行的发起人大会上,11名理事会候选人发表了自己的竞选宣言。参加竞选的除了谭子青,还有“40后”经济专家陈安捷、“60后”戏剧家杨阡、“80后”公益达人张鑫等。“我们是很规范的,要演讲为自己拉票,最后由居民通过‘投豆子’的方式确定了人选。”89位发起人“投豆子”产生了7名理事,深圳市首个居民众筹成立的社区基金正式诞生。“我们更想获得独立的社团法人资格,也是为了更规范地开展公益活动。”谭子青说,于是,成立基金会的工作开始一步一步地推进。
按照相关规定,社区基金会的登记门槛是100万元,对于纯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基金会,这会不会成为“挡路虎”呢?今年4月8日,公益基金理事会通过“蛇口社区公益”的公众号发出了关于成立蛇口社区公益基金的公告,并发起募捐。
“有些阿姨真的是把买菜的钱都捐出来了。”谭子青说,当时蛇口人募捐的积极性大大超出了理事会成员的预想,短短两个月内,来自299人的近40万元的自然人捐款进入了募捐账户,加上近60万元企业承诺捐款,基本达到100万元注册资金。
在社区基金成立后的4个月里,蛇口社区公益基金初步建立了工作队伍、工作制度和网络平台,组织了“蛇口沙龙”、《我和袁庚》图片展、袁庚98岁生日祈福等活动。而在理事会成员们边议边学的过程中,几个让蛇口人感动并且引起共鸣的活动陆续开展起来了。
2015年春节,公益基金发起“新春访老”活动,活动资金完全从网上所得,认筹的家庭带着孩子走访辖区内的老人,给老人发红包,听老人讲故事,老人和孩子们都很开心。
30年前,蛇口有一个很出名的半岛诗社,后来慢慢沉寂了。今年春节期间,公益基金理事成员动用各自的社会关系,召集到当年诗社的5名成员,成功召开了一场新春诗会。
今年4月27日,公益基金在南山四海公园举办了公益图片展《四海那个公园》,展出的均是蛇口的老照片,勾起了蛇口人的无限回忆。
中部福田 “电子第一街”瞄准宜商宜居
原特区内第一家社区基金会诞生在“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
去年9月12日,“华强北街道社区基金会”揭牌成立,有别于其他社区基金会,华强北街道社区基金会是居民代表与商会代表发起捐赠的非公募基金会,在市民政局登记设立的原始资金为105万元。揭牌时,基金会已收到13笔捐款,均由华强北企业和个人捐赠,总额达125万元。
该基金会公益活动业务范围包括为辖区贫困家庭、受灾居民提供慈善救助、综合帮扶,资助改善辖区治安、邻里关系、环境、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的公益项目,资助和扶持辖区社会组织发展及街道志愿服务等。
在时任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凌冲看来,华强北素有“中国电子第一街”美誉,区位重要,商业繁荣,人流量大,在华强北开展慈善公益事业有着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他希望该基金会不仅可以提升华强北辖区的幸福指数和文明指数,还能为全市培育发展社区基金会提供示范和指导。
今年新年伊始,华强北街道社区基金会兑现成立时计划推出的3个关爱项目:开展诚信商家评选;对辖区困难居民和商户实施特别救助,最高金额为2万元;发布见义勇为奖励实施办法,对华强北商圈发生的见义勇为人员最高奖励2万元。
如今,随着“3年封路期”的即将结束,蛰伏已久的华强北商圈规划逐渐清晰,华强北街道社区基金会与“华强北好声音”等华强北系列“微实事”一起,开始将触角延伸至商圈更细微的文化、人文关怀中,打造“商业发达、文体生活丰富,宜商、宜居、宜游、宜乐的国际特色电子商业名城”正成为其新的征程。
东部盐田 关照“人口倒挂”下的外来户
深圳东部的盐田区外来人口集中,各类矛盾相对多发,社会治理压力大。今年初,盐田街道“永安社区基金会”正式成立,在社区硬件条件难以短时期改善的情况下,街道将和谐社区建设重点放在了治理方式的创新上。
位于盐田港后方陆域的永安社区面临着人口倒挂和市政设施不完善的双重压力,社区总人口16906人,其中非户籍人口多达15962人,从湖南、河南、四川等地移居至此的拖车司机就多达3000人,连同其亲属及物流从业人员有上万人,是典型的“同业村”。“如果公共服务跟不上,外来人和本地居民的融合出现问题,容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盐田街道社会事务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尝试成立社区基金会,就是想让社会问题能在社区层面以慈善、公益、自治、互助等方式解决。
“成立社区基金会的意义,首先是拓宽了社区慈善资源的渠道。”盐田区社工委负责人称,长期以来,针对困难家庭的救助和帮扶政策大多设定了户籍限制,而非户籍居民家庭如果遭遇突发事故或身患重疾,能够找到的救助渠道比较有限。
在永安社区珍兴鞋厂上班的张海燕今年不幸罹患中晚期乳腺癌,经过手术治疗之后,身体健康状况一直比较差。基金会在收到张海燕的资助申请后,经过上门调查核实,决定给予一定资金进行帮扶。
据统计,今年以来,永安社区基金会已累计为10名非户籍居民实施慈善捐助,其中绝大部分受助者身患重疾后导致家庭经济困难。
社区基金会的“深圳路径”
试航:“桃源居模式”
2008年,桃源居小区开发商桃源居集团捐资1亿元成立“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被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主持编撰的“中国社会组织教材丛书”称为“中国首家社区基金会”。2012年,该基金会再次成立了“桃源社区发展基金会”,并成为了社区公益组织的源头活水与输血者,建立起了一套“社区基金会-社区公益中心-社区社会组织体系”的社区公益“输血”模式。未来3年,该基金会的奋斗目标是社区每户400~500元公益福利费,专门用于社区的特殊群体如老人、妇女、儿童和急需救助的困难人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公益社区。近年来,“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又先后捐资发起成立了“光明新区凤凰社区基金会”、“宝安区海裕社区基金会”等,以及在全国4个省开展了36个公益项目,推动社区基金会在深圳从“一枝独秀”到“百花竞放”。
进阶:政府主导型
2014年3月,深圳市首个功能新区光明新区在5个社区成立了社区基金会,募集资金2000多万元,开展了社区公益服务项目30余个,服务社区群众1万多人,为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试点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提名奖,被列入民政部与深圳市2014年~2018年深化合作事项,成为国家级试点。按照计划,光明新区将实现全区28个社区公益基金全覆盖,并成立区级的社区基金会;而在龙岗区,有圆梦南坑社区基金会等;今年7月,龙华新区首家社区基金会——观湖办事处樟坑径社区基金会也正式揭牌成立,8户困难家庭和社区老年协会成为首批资助对象。
突破:居民自觉行动
2015年10月18日,蛇口社区公益基金会在深圳市民政局登记成立,开始了纯民间自发发起、居民众筹成立社区基金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