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好奇心日报2015-12-25 11:28:37 英国 电影院 戏剧
大概是从今年6月起,你可能越来越常听到一个概念,“在电影院里看戏”。
听着有些奇怪,但真的有人在做这件事,把原本只能在剧院里观看的戏剧数字化,让戏剧以电影的形式在电影院里放映。就像是戏剧和电影两者杂糅起来。
把这个概念在全世界推广开来的是“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ational Theatre Live,下文简称 NT Live)”,英国国家剧院做的一个项目。当他们自家戏剧在剧院里上演时——比如说,当“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伦敦的剧院里出演《哈姆雷特》,英国其他城市进驻了 NT Live 的电影院就会进行现场直播,观众们在影院里也同步看到那个舞台上踱步、问自己“生存还是死亡”的丹麦王子。
NT Live 不是电影,银幕上播出的内容更类似于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或录播(英国国外地区),在影院里你或许还能察觉演员在台上犯的一点小错误。它又缺少戏剧的现场感。观众跟演员有银幕之隔,没法和演员互动、共同沉浸在某个情感氛围中了。
是有很多人在怀疑这种“介于电影和戏剧之间的艺术形式”,但它确实正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NT Live 自 2009 年 6 月在英国启动,上映了第一部戏《淮德拉》,之后《战马》《麦克白》《李尔王》等 50 部戏被带到世界各个国家,亚洲的日本、韩国、沙特、印度都已经有影院、剧院放映 NT Live 的戏剧。迄今NT Live 进驻了超过 1100 个场馆(半数在英国之外),全球有超过 350 万人观看。
今年 6 月,NT Live 来到中国。分别由“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出演的《弗兰肯斯坦》和经典莎剧《科里奥兰纳斯》你都能在电影院看到。而最近, 第二波上映的“片子”还包括了囊括近两年多个戏剧大奖的《女王召见》《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等新剧。
我们今天想来告诉你,出现在银幕上的这些英国戏剧,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故事。
“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主演的莎士比亚戏剧《科里奥兰纳斯》
英国国家剧院做 NT Live 的目的很简单:希望自己的戏剧产品让更多人看到,扩大受众范围与世界影响力。
英国戏剧在全球戏剧一直有很高的地位,剧院云集的伦敦西区常被人们拿来与纽约百老汇并称,称其为英语戏剧最高水平的代表。
我们也不用回到 16 世纪那个属于莎士比亚的年代,就说今年,当 2015 年戏剧界最受关注的奖项托尼奖(美国)颁奖之后,全球许多媒体都用上了诸如“英国戏剧的胜利”“又一次英伦入侵”“英国人统治了托尼奖”这样的标题。
被提名最佳男女主角的 10 位演员有半数是英国人,英国戏剧《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天窗》《女王召见》《狼厅》拿下最佳戏剧、最佳复排戏剧、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布景设计等多个奖项。从奖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年,英国戏剧在表演、戏剧制作以至戏服设计、布景、灯光方面都表现出色。
《卫报》文章《百老汇的英伦入侵:大西洋两岸一个世纪的较量》探讨了英国戏剧近年来为何能“入侵百老汇”,同时全球化做得也越来越好。文章提出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在这个国度本就拥有悠久历史,并且又得到国民重视和国家资金大力支持,也因为这样,行业工作者更愿意去挖掘戏剧的深度与广度,也更愿意在正剧中做种种实验性的尝试,而非仅看重票房结果。
英国国家剧院就是这个国家以至全世界最重要、某种程度上也最前沿的剧院之一,每年吸引到120 万观众光顾其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总部,并且在戏剧制作中投入很多(不止是金钱)。拍一部《战马》,他们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来开发、排演,“战马”是人控制的木偶马,但它在舞台上却无比真实,引人共情;今年获得最佳戏剧奖和多项技术奖的《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中,演出里总共用到 890 个 LED 灯,高科技和多媒体都在布景设计中发挥很大作用,打造出一个奇妙的舞台。
作为一个“国家的”剧院,英国国家剧院得到很多公共资金支持,被认为有义务将戏剧这项令英国人骄傲的艺术形式带到各个剧院——不止在伦敦,不局限于自己的剧院和某部戏上演的时间,而是让他们的戏剧突破地域限制,普及开来,让全球市场的人都能欣赏到。
《战马》中其实使用的是木偶马,但它却不会让人出戏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的舞台和场景十分惊艳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NT Live 走到国外市场,也来到了中国。
最早是在 2012 年,《弗兰肯斯坦》在伦敦首演一年之后。一个叫拿督黄纪达基金会(KT Wong Foundation)的文化组织将 NT Live 第一次引进中国,在北京当代 MOMA 百老汇电影中心上映。当时这部戏被译作《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被选为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当年在中国的重要文化交流项目。这部拥有高人气演员和导演(拍《猜火车》的丹尼·鲍尔)的戏剧在小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2013 – 2014 年,《弗兰肯斯坦》和《科里奥兰纳斯》又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大剧院放映,都是短期点映、带有文化交流性质,也都受到很高的关注。
而真正有规模地引进中国,在中国市场长期上映,还要说到英国国家剧院和中国国家话剧院一起做戏剧《战马》。2014 年双方合作把《战马》这部经典剧“汉化”,这成为最重要契机。正是因为合作很顺利,英国国家剧院希望能让 NT Live 也进入中国来,长期运作,而不仅是短期放映、只将关注点聚焦于明星的做法。
项目确定之后,引进一部 NT Live 成为一个三方合作的流程。负责中国市场运营的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英国国家剧院交流,共同选片,双方敲定要上映的剧目,再由中国国家剧院再进行一次内容把关(审批)。之后英国国家剧院就制作高清数字电影拷贝,将素材带到中国来,北京奥哲维公司再进行中国方面的整体运营和推广(翻译、联系场馆、联系票务合作方等)。
由于 NT Live 本身形式非常独特,进入中国之后,它的运作方式也与其他我们更为熟悉的文化产品不太相同,而是有着一套自己的商业模式。
中国的 NT Live 和电影在商业操作上首要的不同在于,它很难进入院线。即是说,上映 NT Live 的场馆大多不是电影院。在其他国家,英国国家剧院通常会选择和资历比较深的影院合作,这样有更强大的网络,能触及更多消费者。但在中国,NT Live 由于被有关部门认为“不是电影”而无法在常规影院上映。用 NT Live 中国区负责人、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EO 李琮洲的话说,它“处于审批的灰色地带”。中国的 NT Live 最终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文化场所中——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影院、上海话剧院、中国美术馆等等。
主办方仍然在想办法让它进入更多影院,但其实来看 NT Live 的人本来就不是主流电影面向的观众。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戏剧爱好者,即使非死忠,至少也对看戏感兴趣,都想抓住机会看看知名英美剧目。还有一部分是合作场馆自己的观众群。比如,聚拢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里那些不满足于主流影院排片的影迷,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那些看当代艺术展或喜欢流行文化的人(尤伦斯艺术中心在北京 798 艺术区)。NT Live 和这些场馆推出了会员售票制度,一部分票直接通过快速通道卖到来看展、看艺术片的会员手中。
对 NT Live 热情甚高的还有英剧迷。他们通常是被英剧精致、有戏剧张力和英伦文化内涵所吸引,而一部优秀的英国舞台剧恰恰就将这些元素集大成,主演还都是活跃于英剧和英国电影的“熟脸”,剧迷们能从中看到他们所期待的东西,也就甘愿为一部没有演员在现场的戏剧掏钱买单。李琮洲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最先试点的北京和上海,NT Live 的观众构成还不太一样,因为喜欢英剧而来的上海观众比北京要多得多。
《李尔王》,由著名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
进驻多种场馆,NT Live 和北京奥哲维公司希望能将这种文化形式进行跨界传播,吸引到来自不同背景、有不同审美偏好的观众。但无论如何,他们始终都是在做一个小众市场的生意。
“我们的受众群体远没有电影那么大,所以推广上的做法就不太一样,成本不同,推广方式也不同。电影是‘打面’,NT Live 是‘打点’。”李琮洲告诉《好奇心日报》。
确实如此,电影的推广完全面对大众,“推广起来是铺天盖地的”,宣传的噱头与要点都在大众能理解接受的层面,并且非常娱乐化。一部常规的有明星出演的国产电影,直接投在宣发上的费用基本在 2000 万到 4000 万。这些钱用来开发布会和宣传活动,在交通站牌和各类大众媒体投放广告,主创团队还会到娱乐节目上露脸刷多些好感和存在感。
而 NT Live 的推广规模和费用就远不及此,“打点”的意思是他们的推广会更具针对性,直接对准某类观众(也就是前面说的那些喜欢戏剧、英剧或者文化艺术的小众群体)。最主要的推广方式是线上推广,在线上投放广告(购票网站、网络媒体),在自己的社交网络平台推送文章与相关演出信息。
可以说,NT Live 做得很聪明。在官方微信号“英国剧院现场”上你看到的不是填鸭式的文案,一股脑赞美自己产品如何好,而是推送很多关于英国文化的文章,信息量足,很有趣,又都与正在上映或即将上映的剧目沾上关系。
NT Live 第二波上映的剧目《女王召见》有些野史的味道,讲的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位 60 年来与 12 位首相进行私人会晤,这些会谈全都保密,进行过程时而亲密,时而火药味十足。为了宣传这部剧,NT Live 的官方微信上推送了英国政坛故事(“首相列传”),关于英国皇室的内容(女王如何到苏格兰的夏宫避暑,她对柯基狗的偏爱,白金汉宫会客厅的背景),这些正满足了目标受众对英国文化的好奇心。
《女王召见》中,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与撒切尔夫人会面
女王和柯基狗的故事出现在 NT Live 中国官方微信号上
另外,他们也会举办线下放映活动,邀请文艺类媒体来和观剧、撰写艺术评论。李琮洲说,NT Live 明年会跟北京电影节合作,到时电影节上可能有专门的一块宣传位置。
这些推广方式本质上跟戏剧更加相通。而 NT Live 与场馆的合作方式,在中国所付出的成本(市场推广费用,外加在英国进行电子拷贝的成本、翻译和运输成本),基本也和一部优质的小剧场话剧差不多。所以,李琮洲还是愿意将 NT Live 定位为戏剧产品,它有近似戏剧的内容,以戏剧观众为目标受众,并且商业操作方式更像戏剧。
从今年 6 月正式引进中国一直到明年初,NT Live 在中国分阶段上映不同主题的剧目。先是“男神季”,主推三部分别由人气演员“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和“付兰兰”詹姆斯·弗兰科主演的作品;第二阶段“大奖季”,推出获得戏剧届权威奖项托尼奖和奥利佛奖的《女王召见》《天窗》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到明年则有莎士比亚季,带来经典莎剧。
李琮洲说,选择这些剧目并不仅凭它是“好剧”,同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选择这 10 部意在比较全面地展现英国国家剧院戏剧的风貌,而按季度、按系列来推广,就比单独一部部推广要更省成本。就推出阶段而言,第一季主以英美“男神”为噱头,希望在落地时引起关注,大奖季是趁着今年托尼奖颁奖引发的热度与高口碑,明年上半年的莎士比亚季,则考虑到 2016 年就是莎翁逝世 400 周年了。
其实,无论是保守的英国人还是 NT Live 的中国主办方,他们都担心选剧和推广上有风险。“毕竟不是每一部戏都有卷福。引进的其他戏大家基本都没听过,即便是卷福的戏,除了莎士比亚的,大家也基本上都没听过。”
但现阶段看来观众的反馈比他们想象中要好,主办方本来预期的上座率是 60%,现在则有 70% - 80%,“卷福”出演的剧目基本满座。截止至记者采访日期,NT Live 在北京、上海、武汉总共上映了 95 场,观影人数超过 3 万人,并将于明年 1 月在上海放映第一百场。因为戏剧内容本身价值高,人们也就渐渐消除对其形式和质感上的怀疑,转而接受和喜爱它了。
“这不是新的艺术形式,而是新的戏剧推广方式。”李琮洲这样定义它。
目前,来到中国的 NT Live 还要解决几个问题。主要是全国推广问题,他们还在想办法进入更多电影院,并努力向那些问“明星来不来宣传?”的媒体和观众解释清楚“他们不会来,但这些戏依然值得看”。其次是改进购票方式和看戏体验,让买票变得更方便一些,也改善放映场馆的设备条件和人工服务质量。
( 谢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