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6-03-15 16:58:32 傅莹 中国 模式
傅莹深谙与西方主流社会的交流之道,她善用各种技巧传播中国,最为引人称道的便是“会讲故事”。这被视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傅莹模式”——即运用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话语体系,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运用比拟和剖析这些西方人习惯的表述方式,不生硬,不突兀,有高潮,有转折,引经据典,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游刃有余。这样一种用女性特有的柔性表达方式,以及刚柔并济的气质和个性的语言改变了中国外交官“不苟言笑、铁板一块”的形象。
1977年“北外”毕业后,傅莹在外交部开始了十余年的翻译生涯。她曾为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高级翻译,并参与各种国际会议、外交谈判等外交活动。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出席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仪式时,傅莹(右二)担任翻译。
2001年4月4日,马尼拉,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傅莹参会前。为期两天的中国和菲律宾关于在南海建立信任措施专家工作小组第三次会议在这里结束。
2003年12月28日,韩国汉城,中、韩、日三国外交部亚洲区负责人就朝鲜核能力问题在汉城举行“三方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三方代表为: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傅莹(左)、韩国外交通商部亚太局局长丁相基、日本外务省亚大局局长薮中三十二。
2011年3月24日,雅典,中国副外长傅莹会见了希腊副总理潘加洛斯和副外长库维利斯,并转交了中国总理温家宝给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的亲笔信。在新闻发布会上,傅莹说,这次来希的目的就是要感谢希腊政府和人民大力支持和协助中国从利比亚撤离人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海外撤离人员行动。
2012年7月11日,柬埔寨金边,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在和平大厦向中外记者介绍中国-东盟外长会的情况。
2012年10月19日,马尼拉,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右)与菲副外长巴西里奥举行会谈。
2013年1月17日,北京,主题为中国前景可能更可能的《经济学人》中国峰会召开,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正在作演讲。
2008年奥运会期间,面对发生在伦敦阻挡火炬传递的暴力事件,正担任驻英大使的傅莹表现得不慌不乱、不卑不亢。傅莹通过多次危机公关为中国挽回声誉,这也为她赢得“危机大使”美誉。2010年出任外交部副部长。2013年3月,傅莹开始担当起新的使命—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七位新闻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