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南晚报2016-04-06 15:29:10 无锡 工匠 民企
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勤奋、踏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4月1日a2版本报报道了无锡民族工商业大繁荣时代就有“工匠精神”,今天我们看看无锡双友石化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军的创业创新历程又是如何诠释“工匠精神”的。
不服输——“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
1982年张建军初中毕业后进了无锡东一家乡镇企业当模具钳工,仅用了14个月就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干满3年他辞职了去学开车,原因是看到别人会开车,他觉得“别人能开我也能开”,之后他干过销售,开起了自己的公司。
2005年时张建军的公司主做石化机械业务,工艺以焊接为主。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参与国家“西气东输”1号线工程的一个国企领导向他诉苦:能源运输管道需要用一种名叫扩径机的设备,国内有如甘肃天水重型锻压等大型企业研发,可产品始终扩到最多1000根管子就坏了,按照当时1号线每天300根左右的进度,最多3天就得换一次;德国产品虽然贵,一整套设备需要1亿多元,作为损耗品的扩径头也要1200万元到1500万元,但可以扩3-5万根。于是,国家得花大价钱买德国企业的产品。说完,该领导拍了拍张建军肩膀:“你来开发!你做好了,我们就胜利了。”
扩径头这种设备的工艺是熔炉工艺,跟焊接拼接并不一样。张建军此前的技术经验根本无法指导他如何着手研发。没资金支持,技术领域不接壤,甚至他连市场到底有多大都不知道。“凭什么德国人能做的,我们做不了?”他还是顶着厂里大多数人的反对声开始准备搞研发。
下工夫——历经24次失败,最终熔炼成功
扩径机上的扩径头以及相应设备更像是化学实验室的产物,呈圆柱状,最里面是一个实心锥头,外面包裹着两到三层模板。用的时候,模板贴合着钢管内壁,锥头再一点点进去将钢管向外扩胀。如果锥头硬度不够,会导致在扩胀时承受不住挤压时的大力,而如果太硬,则又容易在推进时因为巨大压力而和模具卡住,也就是不耐磨。当时国内研发就是卡在找不到硬度和耐磨程度的平衡点,而要找到这一平衡点,则除了工艺以外,更多是在材料上下工夫。
就像化学实验室中将多种原材料调和成一种混合物一样,扩径头的原材料也是一种合金,得由十几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经一定配比熔炼而成。虽然力排众议决定研发,但张建军并不打算闭门造车,而是有步骤地进行:先从德国设备上取一点材料回来做成分分析,接着聘请了当时已从无锡制造厂、702所等单位退休的6位材料学和热处理技术专家一起研究。六老一青成天泡在实验室,一点点添加各类元素试成分和配方。差不多后,再按实验结果真正投入熔炉。
第一次,张建军他们炼出了一大块生铁,第二次更失望,得到的结晶是做易拉罐饮料的白口铁……直到第八次,材料才终于有了眉目。有了材料,还要将其加工成设备——结晶体必须用热处理方式锻造,什么工序,多少温度,都需要一点点试。而每次失败后,下次都得重新再熔炼材料,试一次,花费20多万元。
2007年下半年,经过24次的失败,张建军终于在第25次迎来了成功。他回忆开发的过程,“除了不服输,‘工匠精神’其实还包含有踏实和一丝不苟。熔炼材料只要配比或者温度错一点,设备就要出问题。”
结硕果——打破外企垄断,改变行业格局
张建军的企业研发扩径机成功后,市场上的大型能源企业立刻来了代表。当看见实验结果不比德国产品差时,整个行业都开始欢呼。德国整套产品售价上亿元,张建军的产品国内售价3000万元。目前,95%的国内市场都已经被他垄断。即使近几年市场不太景气,今年1-3月他们已收到了1.2亿元的订单。
而原先垄断国内市场的德国企业代表来找过他4次,希望控股,让他贴牌生产德国产品,不要建立自己品牌,被他断然拒绝,“不被国外垄断,我们要发展我们自己的实业。‘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担起国家和民族前行的责任。”(晩报记者景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