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产经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产经

瑞尔突击中端消费

来源:经济观察报2016-06-20 11:36:06 瑞尔

“重庆是‘兵家必争之地’。”瑞尔集团副总裁曲勃发现。

2016年5月30日,瑞尔旗下中端品牌瑞泰口腔在重庆启动其重庆地区战略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重庆口腔市场。

这次举措,在瑞尔看来,是旗下中端品牌瑞泰口腔向二三线城市全面发展的关键性一步。

此次进军重庆,也是瑞尔集团,包括瑞泰口腔,首次采用战略投资的方式进入新市场——控股华西口腔重庆门诊与久悦齿科,此前所有的机构均为自营。瑞尔集团成立于1999年,定位高端口腔医疗服务。2012年,推出中端品牌,瑞泰口腔。

值得注意的是,瑞尔集团近一两年频频高调现身,似有一改“慢公司”的形象。据了解,瑞尔集团从集团层面开始进入全面快速扩张期。

而从瑞尔口腔的扩张之路,也可窥中国民营口腔医疗市场的发展路径,探究医生服务意识、国民消费观念、资本等问题的转变……

东风难借

1997年,邹其芳对中国口腔医疗市场做了一次调查,走访了十几个城市、四五十家医院,访问了几十位专家。邹发现,中国大陆市场对种植牙的潜在需求巨大,但是大众意识不足,当时种植市场每年3万颗,而邻居韩国的市场量是中国的10倍以上。

对市场有比较明确的分析后,邹其芳认为中国当时引进种植牙太早,但中国缺少口腔医疗服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当时我基于两个基本假设:一是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他们是一定有需求的;二是中国政府要对高端医疗服务开放。”这是1997年,瑞尔集团创始人邹其芳对中国口腔医疗市场与中国民营医疗的判断。

“从1999年到现在,17年来平均复合增长率近40%,在众多厂商和我们看来,口腔医疗行业平均增长在20%左右。”时间证明邹其芳对大局的判断正确。仅以种植牙为预测指标,大陆目前每年的需求是70万颗,而韩国依然是中国的两倍以上,我国台湾的需求比例至今都比大陆高,是40~50万颗。中国市场仍未饱和,容量巨大。

邹其芳的第二个判断依据,很快得到验证。自1980年启程的中国民营医疗服务政策开放,行至2000年完成了独立法人的解禁,也在国家层面正式取得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补充力量”的地位。

邹其芳欲借中产阶层的兴起与高端医疗开放的政策两股东风,打造自己的“让国人笑得更自信”的梦想,但借东风并非一帆风顺。

1999年,瑞尔齿科成立,只有8名医生,10名护士,3名管理人员,但邹其芳却制定了规模发展的蓝图,服务项目涵盖综合治疗、美容齿科、正畸、种植牙、儿童齿科等。

邹其芳喜欢定规划。当年邹其芳给瑞尔定的目标是5年之内开20家诊所,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瑞尔却只开了5家诊所。

“我们当时对市场的估计不足,最大的不足是对医生的服务意识估计不足。中国的医生医疗技术很强,但没有服务意识。”分析五年计划未完成的原因,邹其芳认为东风难借不在东风而在内部,“我们的医疗教育体制始终秉承的是‘救死扶伤’、‘治病救命’这样的观念。比如说洁牙,大部分医生可能觉得洁干净就可以了,不太顾及你疼不疼。”

作为一枚硬币的另一面,当时中国大众消费者对于口腔护理的需求也未被唤醒。邹其芳回忆当时的市场,“我们低估了文化形成所需要的时间,意识转变所需要的时间。”“口腔是一个更需要消费倾向的选择性医疗,选择权在消费者。”邹其芳说,“我总在强调,不要小看口腔医疗,不要小看微笑,这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这是选择性消费,没有钱的不会想,有了钱没有文化的素养也不会想。”

当时,瑞尔齿科的服务价格是公立医院的五倍左右。让瑞尔集团出乎意料的是,在经历起初半年多的惨淡经营后,为瑞尔打开市场的是外籍在华人士。“实际上我们定位是国内的高端人群。就是当时开奔驰、宝马的一批人。”邹其芳说,之所以外籍人士多,是因为当时诊所选择的位置是北京国际大厦,位于使馆区,“歪打正着”,外籍人士对齿科服务的需求超乎了瑞尔的想象。

当时有一位法国人来华工作,在瑞尔检查完,医生开了一个治疗方案。这名法国人很坦诚,说“我很同意你的方案,但我刚来中国,还没钱,我去攒钱,钱攒够了就来治疗。”几个月后,这位法国人果真回来治疗。

这件事让邹其芳很受触动,他反问:大部分国内的消费者,有了钱第一件事干吗?买包、买车、唱KTV、吃大餐……我想微乎其微的人会想把我的牙整一整,消费意识消费理念不一样。数据显示,人均牙医消费最多的是北欧,其次是美国,然后是东南亚。“当时有一定比例是外国驻华人员,现在的比例很小了。而当时我们的客户群体70%以上是口碑相传来的。”瑞尔集团副总裁兼瑞泰口腔西区总经理曲勃告诉记者,外籍人士为瑞尔开了局。之后,瑞尔齿科品牌在国内逐步风生水起。

瑞尔的诊所规模,平均在10个牙椅左右,配备7-8名医生,10 个护士,相关服务人员30人左右。医院人员规模达几百人。据了解,30人规模的诊所,一年收入可达2000万。

现在,瑞尔齿科诊所品牌的收费价格大概是北大口腔医院的2-3倍,价差在逐步缩小。据介绍,瑞尔齿科的顾客平均每年主动复诊5 次左右,瑞泰口腔的顾客平均每年主动复诊3 次左右。“一个企业的成长和一个人的成长是相差无几的。1999年的时候,瑞尔就像一个婴儿。当时想5 年开20 家诊所的想法是不现实不成熟的。婴儿就必须要先学会走路和摔跤,然后才是会跑会跳,一步一步的发展。”“瑞尔,前五年就是婴儿期,去适应、去了解、去生存;后五年是少年阶段,开始成长起来,逐步形成自己的做事方式和文化根基;第十年到十五年是青少年期,是一个相对快速发展的阶段。现在瑞尔马上进入成年期,就是要有序增长、系统增长。”邹其芳归纳瑞尔的成长历程。

扩张之路

事实上除了瑞尔外,整体民营口腔医疗市场都在逐渐进入跑马圈地时代。

民营口腔医疗市场,因其开放较早,社会资本进入环境相对较好,并且随着中国民众口腔医疗服务需求的提升,近一两年,口腔市场资本竞逐,连锁品牌开始跑马圈地。如通策医疗的投资圈地战略、佳美口腔的加盟扩张,欢乐口腔转型打造医生集团的平台扩张之路……

尽管十分热闹,中国民营口腔医疗市场,连锁集团仍屈指可数,数量最多的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诊所,并且因市场巨大,服务的本地化特质,竞争还不算十分激烈。

但一些热门城市,仍是兵家必争之地。重庆与成都,近五年GDP增长速度领跑全国,重庆甚至上榜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城市榜单,被戏称为1.5线城市。同时当地跨国企业相对较多,并且医学院校众多。

在瑞尔口腔进入的同时,除本地品牌美格尔、八益等,拜博口腔、欢乐口腔也在争夺重庆市场。此次瑞尔进军重庆的合作,华西口腔重庆门诊、久悦齿科,三方商榷长达3年。重庆华西和久悦齿科在当地已有十多年经营史。

进军重庆,在瑞尔看来,是旗下中端品牌瑞泰口腔向二三线城市全面发展的关键性一步。瑞泰品牌正式推出于2012年,启动于2011年,想法萌生于2007年左右。

瑞泰口腔西区总经理曲勃告诉记者,当时瑞尔集团委托零点咨询公司针对白领阶层做过一次市场调研,发现白领阶层有需求,但瑞尔价格过高。白领阶层希望的是中端品牌,价格比公立医院稍高,但服务流程比医院简单。

细看瑞尔集团两大扩张之举,可以发现与其融资时间轴相匹配。

2010年,瑞尔获得了凯鹏华盈(KPCB中国)和启明创投的2000万美元A轮投资;2011 年,获得德福资本、凯鹏华盈、启明创投合计2000万美元B轮投资;2012年,瑞泰品牌推出。

2014 年,获得了新天域资本、凯鹏华盈、启明创投、普思资本等机构合计7000万美元C轮投资。2014年,瑞尔集团认为瑞泰口腔进入全面品牌战略期。

据报道,C轮融资后,邹其芳即表示,未来5年将进一步扩大瑞尔诊所的高端市场份额,同时加大口腔医院的建设和并购业务,集团拥有的口腔诊所和口腔医院的数量预计达到100家。

邹其芳介绍,未来瑞泰口腔将在市场尚未饱和的二三线城市继续布局,计划通过自建、投资以及合作等方式,未来5年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千家口腔医疗连锁机构网络。

扩张背后

三年前,邹其芳和OPPO手机CEO陈明永聊“竞争者”。陈明永说,“让竞争对手多跑几年又能怎样呢?我自己做我自己的。”这句话,邹其芳深表赞同,正如他认为瑞尔集团其实跑的是和自己竞技的马拉松。

“如果是短跑的话,会特别看重周边的人。”邹其芳解释,“医疗企业建设一定是长长的马拉松,不是短跑,所以我们不看外界,专注自己的步伐。”

“品牌背后就是质量,质量把控的核心是人的意识。我们一直在强化,随着规模的扩张,系统越来越重要。”据报道,瑞尔曾在初期经历了一次扩张,但发现迅速扩张后质量难以把控,后又紧缩。

邹其芳说,影响瑞尔扩张的原因是人才的困境,为突围,瑞尔花费了10多年时间。

从1999年开始向国外派医生去学习,2000年开始请外国专家到国内来培训。2002年开始,瑞尔开始尝试校园招聘,自己培养医生。2005年,大规模校招。

“我们招硕士、博士,都从国内的名校,比如北大、华西、上二医、武大、四军医大等等这些学校招。”邹其芳说,这样的人才储备思路为今后瑞尔的相对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邹其芳回忆当时校招的场景。当时瑞尔每年招聘十多个人,校招学校一百人的教室里还有人站着听。

邹其芳现在还记得当时学生提出的几个“尖锐“的问题。“你请我们去,期望是什么?”“五年之内没有期望,五年之后我希望你成为我们的骨干和栋梁。”“你不担心我们走吗?”“能留下来三分之一就很好了。”邹其芳说,从应届生开始培养的成本是巨大的,但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事实上留下的也差不有三分之一,这些人也都成为了我们的骨干。”“一个企业的发展的核心支柱是文化和价值理念,评估一个医疗企业只需要看医生队伍就可以了。”邹其芳说“一个企业中,五年、十年、十五年的员工数量的多少,体现着决定这个企业的优劣。”

对于引入资本,邹其芳说瑞尔也比较谨慎。“早期我们没有引入资本,是因为人员没有储备好,会导致巨大问题。如果一味融资进行市场的扩张,在质量控制方面就会压力陡增。”

据媒体报道,邹其芳曾和投资方签订了“10+3”的投资模式,避免给公司带来太大扩张压力。所谓“10+3”即投资方10年内不退出,10年后的3年内可以按照双方协商的价格退出。“合作不是堆积,必须要能契合,文化理念要相同。”邹其芳说“成功企业的发展取决的不是战术、技术,而是它的价值体系和文化。”邹其芳是学管理出身,在他看来,无论是企业的内在生长,还是并购投资,他最看重的是企业文化。“我们现在开始重点着力于继续夯实企业文化建设,另一个是加强系统建设。”如今盘子大了,却更显谨慎。邹其芳的算盘是,对市场的占有与规模的扩张如果以品牌价值为代价则得不偿失。“这是我们现在进入新市场的一个方式,未来不排除这个可能,但大前提是有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曲勃介绍瑞尔未来的并购思路。

关于集团旗下瑞尔、瑞泰两个品牌,邹其芳说,“基本的规划是各自快速发展,因为我们觉得高端还是有市场的;从体量上来说,将来肯定是瑞泰的空间更大。”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