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智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大兴绿色矿业 建设生态文明

来源:民生网2015-01-19 16:58:14 大兴 矿业 生态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的现实选择,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的现实选择,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之一,强调要“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我们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大兴绿色矿业,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目前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开展的“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正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中的一项重大工程。

2007年,按照国家要求,国土资源部制定并发布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年—2015年)》,明确提出了发展绿色矿业和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2010年,在总结浙江等省、区、市绿色矿山建设作法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又正式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细化了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意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统筹规划绿色矿山工作;开展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示范;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组织领导和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的基本条件等方面内容。目前已经分4批选出661家矿山企业作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为在煤炭、石油、有色、冶金、化工矿产和建材非金属矿产领域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区合谐型的绿色矿山,树立了一批典型模式,为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生态文明探索出一定的经验。实践使各级政府、矿山企业、乃至全社会深刻认识到,发展绿色矿业是矿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是矿业惠及民生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

矿产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据统计,当今我国9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料都取自于矿产资源。为满足全国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我国矿产开发利用快速成倍的增长,矿业在为经济发展做出大贡献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小视的破坏和影响。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全国采矿业累计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1932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5.3亿元,其中地面塌陷超过4500处;截止2010年底,全国各类矿山累计破坏土地面积58万多亩,采矿占用土地2025多万亩,尾矿库堆放占用土地1300多万亩;2005年—2011年,全国采矿活动平均每年抽排地下水超过60亿吨,矿坑排水累计影响矿区地下含水层约5万平方千米;全国矿山平均每年排放废水超过47亿吨;采矿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累计积存量达400多亿吨。事实说明,矿业生产对土地和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空气和气候、植被和植物都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而且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难以估量,保护和治理的难度和投入十分巨大。

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正是针对矿产开发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从容易发生生态环境事故的源头做起,坚持依法办矿、规范管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9大条件”和“三废”(废水、废渣、废气)排放达标、“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资源综合利用率)达标、绿化覆盖率达标、矿山土地保护复垦达标和履行社会责任等“26条标准”。规划到2015年初步建设600家国家级绿色试点矿山的目标已经提前完成。尽管数量上还微不足道(不足矿山总量的0.7%),质量上还有待提高,但在矿业绿色发展的理念与理论、实践和效果上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大兴绿色矿业,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大兴绿色矿业,必须坚持和实践这一理念和指导原则。

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警示和启迪。相传夏禹时期就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禁令:春季三个月,山林中不准用斧子砍伐,以成就草木的生长;夏季三个月,江湖中不准下网罟,以成就鱼类的生长。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史著之一《左传》,提出了“夫山、泽、林、盐(矿),国之宝也。”同时期成书的《国语》,也提出了“山林薮泽足以备则用,则宝之。”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由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生之者地,养之者天。”把农业视为由相依存的天、地、人、稼组成的整体,即所谓“天人相参”、“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的文献资料中,“山林薮泽”表示自然环境,是包含有山、森林和湿地的复合生态系,从山林薮泽中,能获得金、木、水、珠等森林资源、矿物资源、武器的材料和燃料等,作为古代帝国经济方面的基础备受重视。当时虽然自然保护法规专著不多,但在《逸周书》、《周礼》、《秦简•田律》、《商君书》、《管子》、《孟子》等各种史书中包含不少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规定。特别是西汉元始五年(公元前5年),发布了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经济、保护生态的太皇太后诏书《四时月令》,就是国家要执行的有关四季、十二个月50条政令;其中孟春月令11条中规定“禁止伐木”……;仲春月令5条中规定“毋口水泽”、“毋焚山林”……;季春月令4条中规定“毋弹射蜚(飞)鸟……;孟夏月令6条中规定“毋起土功”……;季秋月令2条中规定“毋采金石银铜铁” ……,这一条,既反映了汉代矿业经济的发展(全国设立工官、铁官的地区已有46处之多),同时也说明矿藏大都埋于地下或山中,开采矿藏对山林薮泽都有影响,因此专门规定此条禁令。整个《四时月令》诏书50条,不仅是一篇完整的经济管理立法,而且体现了汉代重视自然生态保护,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持续发展民生经济的思想。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都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文献著作,许多思想家对此有深刻认识。例如,唐人陆贽说:“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明人韩文说:“天之生财有限,而人之用物无穷”提出“节用”的主张。如此等等,对今人仍有镜鉴和启迪意义。

如今,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GTP上去了,但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进入高发频发阶段。比如,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全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天气等等。在地下水污染方面,2010年国际地下水论坛上,曾有专家发言提到,中国地下水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全国90%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有关部门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具体情况有关机构尚在进一步调查。在土壤污染方面,最近农业部首次发布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18.26亿亩耕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前数据)中,优劣分十个等级,其中属于优的一至三等只占27.3%。公报提出全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较大,全国耕地土壤点位污染超标率达到19.4%。土壤污染主要是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不仅导致土壤理化性状变差,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降低耕地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且在土壤中积累,在作物中残留,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空气污染方面,环保部日前发布的2014年10月份中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74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5.9%,比上月降低18.0个百分点。京津冀地区重度污染天数比例达到22.6%,其中13个城市空气质量下降幅度较大,达标天数平均比例仅为40%;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59.7%,其中重度污染天数比例为22.6%,严重污染天数比例为6.8%。以上情况说明,在长期的“GDP”政绩的牵引下,我国以资源的极大浪费和难以修复的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也带来了令人痛心的污浊空气与不洁水土。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从一个一个地区做起,从一个一个行业做起,从每个单位和每个公民做起,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利用。

大兴绿色矿业,必须建立最严格的制度和采取最严厉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环顾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把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而且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至今没能恢复,教训极为深刻。我们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通过大兴绿色矿业,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矿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新路,实现矿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

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兴绿色矿业提供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制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法治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通过良法善治的“顶层设计”,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政府决策机制,实现科学决策,民主治理,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决定》中还要求“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的治理”。已经开展8年的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目前尚无专门法律法规支持,仅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一个规划和一个文件为凭,缺乏法治权威和操作力度。建议把事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矿业发展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国家行为,一是在正在修改的《矿产资源法》中写入“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有关内容;二是以国务院名义颁布《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实施条例》;三是依法将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纳入对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内容。

二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把大兴绿色矿业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大兴绿色矿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一要有良法,二要善治。要通过建立和实施最严格的制度,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和生态红线的观念,使做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之中的绿色矿业建设,成为全社会各行业和全体公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大小矿山12万多家,由于绿色矿山试点还属于自愿申报,八年来分四批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的矿山才只有661家,还不足0.7%,进度较慢,覆盖面还很小。只有加大力度,才能收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转变。从组织和操作的力量看,目前还只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需要更高层次的领导和指挥,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和配合。

三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大兴绿色矿业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绿色矿业发展及绿色矿山建设的过程缓慢、效果不明显也说明激励机制缺乏。目前的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国家没有经费投入,基本都是依靠具有生态理念、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的矿山企业自行解决资金投入。大兴绿色矿业,首先,国家财政应加大投入。建立“政府出资引导、优惠政策扶持、社会资金参与”的大兴绿色矿业新机制。矿山多数地处海拔较高的上风上水地区,加大对绿色矿山的投入,对于保护水源水系、土壤植被和空气质量,都会产生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具有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其次,国家还可以通过对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矿山建设,给予税费的减免、矿业权和矿业用地的优先配置、矿山企业缴存的矿山治理恢复保证金返还使用、金融信贷优先安排等渠道给於扶持。此外,矿山企业亦可按照市场规律,通过市场行为加大绿色发展的能力。比如,在绿色矿山建设中已经整治复垦的土地指标可以进行有偿置换;再如,绿色矿山已经形成了成片的林木植被,通过有关机构验收,可以折算碳排放指标,可以跨区进碳排放权交易,日前河北省已有6家水泥企业跨区域进入北京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四要大力采用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绿色矿业发展的质量

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业,绿色矿山是纲和面,绿色矿山是目和点,是绿色生机与绿色细胞的关系。首先,要在国家层面,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千秋伟业的要求,搞好大兴绿色矿业的“顶层设计”,作好发展绿色矿业的总体规划。其次,要从不同地区、不同矿种的实际出发,按照大兴绿色矿业、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做好每个矿山绿色矿山建设的局部规划。规划要有前瞻性,实施的流程要有可行性,应用的工艺技术要有先进性。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分三批公告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组织专家从技术创新性、技术先进性、成效显著性、技术适用性和推广应用可行性等五方面进行评选,推荐了159项先进适用技术,涵盖了油气、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同时,在国土整治土地复垦方面也有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可供各地在绿色矿山建设中选用。此外,国内外也有许多建设绿色矿山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可以广泛学习借鉴或直接引进。从而促进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和矿区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绿色矿山建设质量,把大兴绿色矿业、建设生态文明广泛持久地开展起来。

(中国矿业联合会专职副会长 樊志全 )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研究员 王长江)

(编辑整理/ 王湘 马海涛)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