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通信信息报2016-07-08 11:28:47 出租车 订单
近日,“出租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滴滴方面表示,网约车订单量已经接近出租车,为此将投入1亿元建立出租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基金,用于对出租车服务转型升级进行资金补贴。
随着网约车的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也不可避免地对传统出租车运营模式带来影响。此外,由于网约车司机入门门槛低,加上平台监管不严等问题一直存在,网约车运行公司往往忽视对专车车主资质背景的审查以及上岗培训,这导致网约车市场出现了不少乱象。政府部门到底要如何监管,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网约车促出租车行业转型升级,解堵功效显著
网约车订单量已经接近出租车,网约车已成为新时代人们出行的一种新兴方式。
近日,滴滴出行与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在京联合发布《知道——华北城市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根据报告数据显示,北京乘客人均等车时间为5.6分钟。按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2015年度北京市职工7086元的月平均工资计算,滴滴每天为北京市民节省21.8万小时的等车时间,约合人民币872万元。
据滴滴出行副总裁张贝透露,滴滴正在从流量融合、服务融合和技术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试图把网约车的制度优势、管理模式以及应用成熟的技术经验,逐步融合到出租车体系中,通过网约车的量入口为符合条件的出租车引流,同时用智能拼车算法进一步提高出租车的运营效率。如今,在移动出行渗透率高的城市,各类网约车平台的专车、快车、顺风车承接的订单已经接近原有整个出租车市场的订单。
网约车的上线重新分配了出租车市场。与此同时,出租车在所有的市场要素和经营管理要素方面都没有自己的主动权,都是由行政配置,造成了出租汽车企业在企业资本和经营管理上的脱离。目前,出租车公司的确存在司机收入低、管理缺乏活力等实际困难,公司正在对“承包经营”等传统管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也在出租车和网约车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总体来看,飞速发展的网约车模式,不仅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也有利于出租车行业的转型升级。网约专车严格高效的管控机制和优良的服务,在出租行业产生了好的效应,提升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了群众,为深化出租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网约车与出租车可形成差异化竞争,错位服务成众望所归
网约车的“抢道”快速冲击着二十多年来以国有控股为主、“公司经营权”无年限的地区出租车经营许可模式,让原本独掌出行天下的出租车变成了与网约车平分天下。难怪从出租车公司到地方交通管理部门,乃至部分出租车司机,对“专车服务”这样的新生事物如此敌视,甚至产生恐惧。
为什么大部分的人会选择网约车?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网约车的服务态度好。其次,网约车的安全相对于出租车更有保障。第三,网约车大幅度降低了出行成本。目前的专车市场,有大量的新能源车,这就大量节约了能源成本。而目前出租车行业基本都是传统汽车,高昂的成本也使得消费者出行费用居高不下。传统出租车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反而把自己推上了一条越来越狭窄的路。
不难看出,现在的出租车行业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间点。只是,对于习惯了独大一方的传统出租车来说,它的改革却稍显动力不足、举步维艰。围绕着这样一个大背景,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是敌是友的问题引发各行各业激烈讨论。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永生认为,“专车与出租车的关系就像手机和固定电话一样,固定电话数量会缩减,但其在部分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出租车同样也不会被专车所替代,专车与出租车可形成差异化竞争。”
“专车服务并非整个出租车行业的‘“全民公敌’”,恰恰相反,它们正是打破这一行业怪病的良药”。正如一位评论人士所言,面对新形态打车服务的巨大冲击,也将促使传统出租行业与时俱进,提高改革速度。通过讨论的结果不难看出,双方的错位服务或将成为众望所归。
去年10月,由交通运输部会同多部门起草的《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关于网约车的定位已经明确。《指导意见》指出,出租车的定位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运输服务”。出租车应该转变观念相信趋势,积极探索如何与网约车融合。
网约车监管需内外合力、双管齐下
当前风光无限的网络约车平台实际上陷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边是资本市场为网约车平台如火如荼地注入资金;另一边则是来自公众对加强网约车监督管制的“喋喋不休”。最近,围绕着网络约租车的负面消息不断,有些地方出租车与网约车司机之间矛盾升级,有些网约车司机威胁乘客的人身安全。这表明,网约车的便利,并不能掩盖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弊病,甚至于存在野蛮生长带来的社会危害。认清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无序则狂”是对管理新政的呼唤,这已经超越了传统出租车行业与新兴网约车之间的竞争矛盾。
自网约车在中国诞生起,网约车司机入门门槛低、平台监管不严的问题一直存在,专车运行公司往往忽视对专车车主资质背景的审查以及上岗培训,这导致网约车市场出现了不少乱象,甚至包括性骚扰和人身伤害等事件。
尽管网络约车市场已经繁荣了几年,但真正的规范细则却迟迟没有落地。在公众呼吁网络约车市场监管愈演愈烈之时,来自监管层更多的监管重心却放在了对道路上的行车进行突击检查上。实际上,随着网络用车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仅抓司机的“现行”,其实难以从根本上规范网约车市场。在没有出台明确的司机准入制度的前提下,这只会陷入“越抓越多”的怪圈。
对于网约车这样一个新兴市场,想要第一时间建立起完备的监管制度固然艰难,但必须下力气去做。对于监管层来说,与其进行“打游击”似的监察执法,还不如从根本问题入手,尽快设立起网约车司机的准入制度以及市场规范细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
另外,监管部门还需要在网约车平台的资质以及车辆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尤其是在安全监督管理上,需要内外合力、双管齐下。一方面,平台内部要对其平台下的车辆进行审核、管理,保证乘客使用的安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从外部对平台进行必要的监管,形成外部压力,防止平台只考虑商业利益而忽视安全监管,最终形成“政府管平台,平台管车辆”的监管体系。
这样的监管体系,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但在面对网约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只有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约车的法律地位,明确各方主体在其中的角色与责任,完善监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规范网约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