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6-09-22 10:21:00 名片 城市 文化 三门峡
日前,三门峡市确定公布的2016年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开工建设庙底沟文化旅游产业园赫然在列。庙底沟遗址既是仰韶文化最鼎盛时期的印证,也在考古史上填补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空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三门峡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探索“早期中国”的重要地区。专家认为,华夏文明第一缕曙光在这里出现,中华文化“美”的里程从这里开始。三门峡多年来着力挖掘文化资源,突出文化共享,打造文化品牌,推动城市发展。
三门峡是“文化之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三门峡世代流传着夸父逐日、女娲补天、黄帝铸鼎、禹开三门等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有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唇亡齿寒、将相和、中流砥柱等脍炙人口的历史或成语典故。至今全市境内还遗存有三圣村、五帝村、蚩尤山、夸父山、会盟台、砥柱石等许多与远古文明起源、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神奇地名。
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是远古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独具的特征,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美的追求。仰韶文化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其中发现的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说明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1957年,配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我国知名专家在三门峡市区西南的庙底沟发现了重要的文化遗存,从这里发现的陶器和灰坑,不仅有着仰韶文化最鼎盛时期的印痕,也找到考古史上的空白——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赶时期文化特征,解决了中华文明源流问题,用事实告诉人们“中华文明从西方来”说法的荒唐。考古界用庙底沟来命名后来在全国发现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庙底沟遗址对中华文化的寻根溯源、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灵宝西坡有铸鼎原,《史记·封禅书》载:“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崩焉……”铸鼎原由此而名。铸鼎原现存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轩辕黄帝铸鼎碑铭》碑一通,它是全国迄今发现的关于记载黄帝功绩的最早的一通碑刻,是研究黄帝文化的稀世珍品,也是铸鼎原悠久历史的见证。近年来在西坡遗址考古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存,时代与黄帝时期正好吻合,说明这里及其附近是黄帝时代活动的重要活动场所。多年来,铸鼎原早已成为海内外华夏炎黄子孙寻根祭祖、追溯华夏文明起源的圣地。
周朝时期重要姬姓封国之一虢国对西周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虢国墓地共发掘出各类贵族墓234座,车马坑60多座,出土珍贵文物达1万多件,虢国墓地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为研究当时的文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有“华夏第一剑”之称的玉菱铜芯剑、精美华丽的“缀玉面罩”等珍贵的一级文物。"华夏第一剑"将中国冶铁史从前推进了数百年。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晚年在灵宝函谷关著就的《道德经》,奠定了中国道家文化的基础,其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后来老子被奉为道教的教祖,《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道德经》在西方除《圣经》之外译本最多、影响最大的著作,被称为“东方智慧的结晶”。
崤函古道是历史上东京洛阳至西京长安间进入古陕州崤山地段道路的总称,是中原通关中、达西域的咽喉要道,见证了汉唐时期两京之间乃至中国与西方的经济与文化往来,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石壕段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处遗迹,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始修于汉建安年间,后历代沿用至1922年。现存古道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全长230余米,路面宽近3米,车辙印记最深处为0.41米,具有较高的学术、保护和研究价值。
空相寺是与白马寺同一时期建造的佛门圣地,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公元536年,禅宗初祖达摩圆寂后葬在这里。千百年来,空相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禅宗信徒追忆达摩禅师、宏扬禅宗精神的最佳场所之一。寺院鼎盛时期规模宏大,香火极盛,曾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一同被誉为中原“四大名寺”。
在这片古老的地方,处在崤函古道上的陕州在古代具有重要的地位,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唐太宗、唐玄宗、李白、杜甫、岑参、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柳公权、寇准、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历代政治家、文学家等,途经三门峡留下数以百计脍炙人口的诗篇,著名诗人元稹、王建、岑参等曾在陕州任职,写下数十卷诗文。
与此同时,三门峡地域人文荟萃,曾涌现出众多名人贤才。东汉太尉杨震少壮时居灵宝豫灵读书校经,设馆讲学被推崇为“关西夫子”;唐代为“开元盛世”做好巨大贡献的名相姚崇出生成长在这里,著名诗人上官仪、上官婉儿、宋之问、姚合,其诗自成体系,为天下文人效仿。还有宋代的魏野,明代的曹端等等,他们着书立说,研究文物,兴办教育,撰修方志,使三门峡地域文化呈现出缤纷多彩的景象。
文化不仅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更是这座城市长盛不衰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近年来,三门峡不断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虢国博物馆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4A级景区,成为全市文化旅游业的龙头;函谷关景区初步形成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品牌;2014年,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成为其唯一道路遗产……同时,深入挖掘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等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启动庙底沟文化旅游产业园、虢国博物馆二期工程、陕州文化一条街等重点项目,打造具有浓郁三门峡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提升三门峡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使文化已经成为三门峡城市靓丽名片。
(记者 郭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