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财经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麻辣财经:网约车,看上去很美?麻辣姐跟三七强“开撕”

来源: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2016-11-01 11:20:15 网约车 开撕

11月1日起,备受关注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网约车管理办法,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各地出台的配套实施细则,更是引发广泛争议。

说到这个话题,简直就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就在麻辣财经工作室,麻辣姐跟三七强就“撕”起来了,正方反方也是各不相让,两种观点激烈交锋。别误会,“三七强”这位芳草,是工作室的一位“小鲜肉”,对交通问题颇有研究和见地。感觉他酷爱网约车,当然更爱他老婆。

麻辣姐:网约车有“病”,实施细则没毛病!

从各地网约车征求意见的实施细则看,北京、上海等不少城市都明确要求,驾驶员和车辆为本市户籍、本市车辆。  

我觉得是网约车有“病”,实施细则没毛病,就算是有也是网约车“忽悠”的。

网约车一进来,打的旗号就是“分享经济”。所谓分享,就是本地车本地人,闲着的时候拉个活。既方便普通居民出行,又能自己挣点外块。如果外地人、外地车长途奔袭,专门来北京拉活,这是来北京找工作好吗,哪里有“分享”的意味在里面?缺了分享,怎么谈得到效率和经济!

再说,北京出租车司机也要求本地人、本地车,即使不合理,规定也是一视同仁。凭什么网约车一进来就要改章程?不改就要一哭二闹三上吊?

而且,外地车拉活也不方便,我有位朋友说:“曾经叫个车,问我去哪儿,我说西三环,哥们来句,我外地车,不能走二环!挂了,还收了五块钱取消费……”

还有,北京人自己买车要摇号,有了车上路行驶还要限号,为的就是缓解交通拥堵。如果允许外地车进北京拉活,那还不如取消对北京人的摇号、限行,自己开车拉自己就完了。这样车的利用率更高,出行不是更经济吗?

三七强:外地人能做高官、做高管,也能做保洁、做保安,为什么不能开网约车?

麻辣姐果真名不虚传,上来就能长篇大论。可五段文字看下来,三七强完全同意的只有第一段……

京沪等地网约车细则出来之后,争议最大的就是本市户籍、本市车辆。对这一点,麻辣姐抓住了关键,可越往后读,我就越气愤,最后气愤也没了,变成了着急——麻辣姐,我真为你的智商着急啊!

“所谓分享,就是本地车本地人。”这话谁说的?抛开分享经济的意义不表,咱们政府不是天天说要让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吗?这里的分享就是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都能公平地、合理地、无障碍地分享蛋糕。外地人能做高官、做高管,也能做保洁、做保安,还能结婚、生子、上学乃至高考,怎么就不能作网约车司机?难道开网约车比做金融高管需要更高的资质吗?按您的逻辑,开网约车是不是得有博士学位才行啊?

“即使不合理,规定也是一视同仁。”“凭什么网约车一进来就要改章程?”我实在佩服麻辣姐的一身“正气”。不改革,问题怎么能解决,历史怎么会进步?过去要求出租车司机本地户籍,兴许有那么些道理,可现在人口流动这么快、外地人口那么多、本地户籍数量又那么有限,出租车对司机户籍的要求怎么就不能改一改?改章程这事,不是网约车哭着喊着要改的,而是本来就该改、也能改的,只不过网约车一出现、一规范,正好倒逼着出租车行业的规矩也改一改罢了。

总之一句话,昨天就该改,现在更该改;今天若不改,早晚也得改!

至于您朋友的遭遇,我表示同情。这是网约车平台计价规则的问题。规则不合理可以完善规则,没必要上纲上线、打击一大片。

最后一段,看得出您有些怨气。大量外地车入京造成拥堵压力加大,这点我也同意。您可能也注意到,刚才我反驳您,主要是在户籍问题上。

在车牌问题上,我也确实同意北京市的做法——外地车不得作网约车。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城市空间和道路资源十分有限,但2000多万人口的出行需求又是极其庞大的。要让城市正常运转、交通不至瘫痪,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公共交通解决大多数需求,同时控制小汽车的随意出行,也就是采取限行、摇号措施。一旦外地车作网约车的口子放开,大量外地车就会被京沪出行市场虹吸而至,势必造成交通更加拥堵,乃至瘫痪。因此,我认为,为了让大家出行更舒心一些,对外地车作网约车进行限制是有道理的。当然,您也不用气呼呼地喊放开摇号,路堵死了,谁都不乐意。

麻辣姐:不限制排量,是不是“面的”也要允许拉活?

关于排量问题我也有看法,有观点说网约车别拿排量说事。问题是网约车兴起的时候,就是拿豪车来“压”出租车的,什么车内环境高档、乘坐舒适、价格便宜……简值就是天上掉馅饼!现在,又抱怨实施细则限制排量,禁普通车进入,是对穷人的歧视等等,横竖都是你有理。

不限制排量,是不是“面的”也要允许拉活?那乘客的舒适和安全怎么保障?乘客又没义务拉动你就业,掏了钱就应该享受好的服务。再说歧视穷人这一条,我倒想问问:出租车司机跟网约车司机相比,谁是穷人?肯定是出租车司机呀!出租车司机就这一个职业,没白天没黑夜地养家糊口,网约车司机大多是兼职“玩票”挣外块,能穷到哪儿去?所谓的穷,那只是跟开豪车的相比而已。

还有一种说法,不让普通车变网约车,这些车将被逼良为娼去拉黑活,这不是在威胁政府吗?实际上这也是个伪命题,好像拉黑活可以随便拉没人管似的。对个人司机来说,拉黑活肯定比开网约车挣得多,如果能拉黑活谁还会开网约车?

三七强:这年头,买辆车也不一定就是有钱人,网约车中豪车毕竟是少数

唉,麻辣姐您是真敢“开牙”,可惜您说的这些基本上都不在理儿。

先说“谁是穷人”的问题。您说出租车司机肯定比网约车司机穷,那还真不一定。跟其他行业相比,目前出租车司机总体收入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由此得出网约车司机收入一定更高的结论也不见得合理。

我接触的网约车司机中,有很多原先是做小本生意的小商小贩,还有很多是刚刚下岗的工厂技工。这年头,买辆车也不一定就是有钱人,再说网约车中豪车毕竟是少数,捷达、奥拓也不少。真要是有钱人,谁愿意天天在路上跑个十来小时,弄得腰酸背痛的?总之,司机这行都不容易,谁也别比穷,谁也别挤兑谁。

至于网约车对排量的限制,确实不应该。拿这说事儿,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绝不是您所理解的“抱怨”!排量大,不利于节能减排,这道理谁都明白。对这一点,有些决策者喊得比谁都响。可到了为网约车设置门槛的节骨眼上,他们光顾着拿尺子卡下去一批车了,一着急全然忘了节能减排、建设绿色社会的理想与抱负。其实,卡住网约车资质,又何必动用排量这把尺子?有些地方搬出车辆购置价格作尺子,这就已经足够保证网约车比普通车档次更高了。

“不让普通车变网约车,这些车将被逼良为娼去拉黑活。”这句话也有问题吗?在我看来,这只是对一种可能性的表述、一种必要的担心。网约车平台吸引大量私家车进入,确实“洗白”了不少黑车,相当于把这些散兵游勇给“招安”了。您说“拉黑活肯定比开网约车挣得多”,那也未必。“黑活”大多在线下,定点、定线,服务对象有限;网约车在线上,城南城北的订单都能接,服务对象无限。有些黑车司机愿意开网约车,就是因为上了平台赚得多啊。

麻辣姐:安全是网约车“要命”的问题,连“资深妇女”也害怕

根据实施办法,网约车司机应当取得相应准驾车型机动车驾驶证并有3年以上驾龄,无交通肇事犯罪、危险驾驶犯罪记录,无吸毒记录,无饮酒后驾驶记录和暴力犯罪记录,最近连续3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记满12分记录。

网约车在招司机时,由于没有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可能会降低门槛,留下安全隐患。今年5月发生在深圳的网约车司机谋杀女乘客事件就是一个明证。

8月份,深圳市官方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市网约车司机中,共有2231人身份异常,其中40人为全国在逃人员,758人为涉毒前科人员,1433人为全国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在车辆方面,发现有6170辆车状态异常,其中有664辆达到报废标准。

WORD天哪,简直吓死宝宝了,别说年轻女孩子,连我们“资深妇女”也不敢坐了。

相对而言,网约车司机出来拉活的目的更复杂。有的就是为社会做贡献,让出行更加经济环保不浪费;也有的是为了增加收入,但有没有怀着其他阴暗心里抱有不良企图的人?实际上,网约车公司根本没见过司机,出了事它有没有能力去查证、赔付?一旦乘客发生故意侵害等意外,是司机个人的责任,还是网约车公司的责任?如果公司没有责任,那乘客坐网约车跟坐黑车几乎没区别,就是碰上坏人自认倒霉。

三七强:网约车平台对于司机把关并不严格,确实存在

真不容易,看到这里,终于能和麻辣姐有些“共同语言”了!安全的确是网约车最致命的问题,让网约车更安全也正是交通部出台新规、各地出台细则的最重要目的之一。

网约车确实经历过“野蛮生长”的阶段,一些平台对加入的司机把关并不严格,手段也并不得力。这有技术上的问题,也很难剔除为快速做大市场而放任自流的嫌疑。但是,负责任的、有志于长期发展的企业,绝不会长期漠视这个问题。据我所知,各家平台这两年都为了加强监管、杜绝安全事件,有些加强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确保实际提供服务的司机与平台认可的司机一致,有些平台应用GPS定位、实时监控等技术,让乘客更加安心。

不过,一个应该承认的现实是,出租车总体上还是比网约车更安全,这和出租车公司在管理司机上付出的精力更多、采取的措施更成熟直接相关。也正因为如此,网约车新规和细则中列出了大量措施以加强对司机的准入考核、资质把关和日常培训。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办法有点“笨”、有点“传统思维”,但为了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监管措施是有必要的,并不为过。

像您所说的“网约车公司根本没见过司机,出了事它有没有能力去查证、赔付?”这样的问题,今后就会得以有效解决,因为新规明确要求“网约车平台公司承担承运人责任,应当保证运营安全,保障乘客合法权益”“在服务所在地具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相应服务机构及服务能力”。至于能不能真正落地,咱们先按下不表,看看将来事态发展如何,再做评判不迟。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在安全问题上,网约车的确还存在不少缺陷,也惹出不少麻烦。但我也相信,随着各地细则的落地实施,只要各家平台认真对待,网约车今后肯定会更加安全。

好了,网约车这事儿永远都能掰扯,也永远掰扯不清楚。这次咱们就先撕到这里。看官,对于网约车您是怎么看呢?欢迎留言,欢迎拍砖,咱下期再接着撕!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 刘志强 李丽辉)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