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04-26 11:35:52 无人机 如来 掌心
天马行空、可录视频或拍照的无人机,纷纷“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方面在航拍农林、环保、交通、通信、气象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另一方面由于法律规章监管滞后、操控者缺少有效资质,“黑飞”事件频发:未经许可闯入公共及敏感区域、意外坠落、影响客机正常起降、碰撞高层建筑……相关重大安全事件在国内外已超200起。
大江东工作室探得两条密报:通过黑科技手段妥妥滴治服了“不服管”的无人机!嘿嘿,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最终还是逃不出如来佛掌心。
4月21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遭遇4架“黑飞”无人机干扰,导致58个航班备降西安、重庆、贵阳和绵阳机场,4架飞机返航,逾1万名旅客出行受阻。4月17日、18日连续两天,同样在双流机场,两架无人机干扰,导致34架飞往成都的航班备降重庆、贵州机场,甚至不得不返航。
有“空降兵”在,“黑飞”无人机1分钟就被快速处置
在本月初落幕的2017 F1中国大奖赛上,除了汉密尔顿、维特尔等车手的精彩表现,担负低空安全保障的“空降兵”反无人机安全管控系统,也成一大亮点,确保了低空的绝对安全。
“空降兵”反无人机管控系统示意图。徐连宗提供
这位“空降兵”牛大了,是一套上海某企业自主研发的反无人机安全管控系统,在国内首个获得国家级检测鉴定机构认可,有车载式、固定式、手持式,通过“区域化预警、实时化跟踪、可控化处置”,实现从“发现到跟踪再到处置”的一体化管控,适用于党政机关大楼、部队营区、机场、火车站、监狱、会议场馆等,反恐、维稳、处突、安保都如虎添翼。
这次大赛用的是“空降兵”反无人机指挥车及手持式设备,对赛保区形成立体防护网络,“黑飞”无人机分分钟都能被“探测、定位、跟踪、识别、迫降、击落”。4月9日赛事进行中,有辆“黑飞”无人机闯入,从发现目标到成功处置,没超过1分钟!
眼下,世界反无人机技术有三类,一是干扰阻断类,通过信号、声波干扰等技术实现;二是直接摧毁类,包括使用激光武器、用无人机反制无人机等;三是监控类,通过劫持无线电控制等实现。而“空降兵”能实现“一体化察打”,从探测、跟踪到处置全流程管控,对大疆类小微无人机的最大探测半径达到8千米,最低探测高度20米。
无人机“黑飞”,这回不敢任性了。
设立精准“电子围栏”,让无人机自觉限飞禁飞
但是,“空降兵”管控范围有限,对机场等大面积场地,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过,最近有两家牛逼企业携手应对了,一家是高精度定位服务商,另一家是全球民用无人机数得着的企业,双方的战略合作目的是共同推动北斗系统在无人机行业落地。东哥感兴趣的,是高精度定位服务将给无人机设置“电子围栏”,哪儿限制飞行,哪儿绝对禁飞,无人机能聪明识别,不能“黑飞”,也免得犯规被击落,“机”飞蛋打,让机主肉疼啦!
在设置禁飞区方面,无人机行业也一直在努力。大疆创新公关负责人王帆介绍说,一般无人机飞控系统内置有相对完善、覆盖全球的禁飞区和限飞区系统,这是基于“电子围栏”技术做的针对民用机场,甚至是政府机构、核心的一些战略目标或者大坝、监狱等敏感区的。三四年前的老机器都有,随着版本更新,联网之后老机器也可以更新系统。“1月15日,杭州萧山机场有人用无人机拍摄了一段小视频,离飞机非常近,严重扰乱航空秩序。该事件之后,我们又做了禁飞区安全设置补救。”
既然早有禁飞和限飞设置,为何还频发“黑飞”事件呢?原来,此前无人机定位依靠美国GPS系统,标注位置和实际位置存在误差,操控者有漏洞可钻,而咱北斗导航的高精度定位可以有效规避。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预言:“一场无人机应用产业链变革即将开始,未来每一架无人机,乃至所有智能设备应该随时、随地、随需使用高精度位置服务。”
有了毫米级定位能力,要防山体滑坡,1000多公里铁路沿线不必再站1000个工人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钟天华代表就提议,要大力推进我国北斗高精度服务业发展,培育具有核心技术能力自主可控的全国性高精度服务运营商,逐步实现北斗高精度服务市场准入机制。
有专家甚至认为,精准时空能力可以变成公共服务,这是否夸大其辞呢?
咱回溯一下人类的时空定位发展过程。人类的幼年时期是数星星、看月亮,用自己的脚步测量整个时空,对时空感知都依靠自然力量,活动空间非常有限,这也决定了人类整个社会形态、生产形态的格局。到中国伟大发明——指南针出现,人类算是进入了少年时期,第一次用工具测量和感知时空,极大拓展了整个人类空间,大航海时代由此拉开序幕,带来全球贸易兴盛,包括工业革命、机器革命等,都是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而无线电和卫星技术的引入,把人类对时空的感知拉进青年时期,特别是有了互联网。人们跟空间的交互突飞猛进。今天,我们出行都会用手机地图导航,这样的交互今后还会更加深入。
设想一下,如果北斗卫星导航加上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加上传感器辅助,辅之以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智能,人们的感知能力、把握能力还会提升两个级别,精度从十米提升到米级到厘米级到毫米级,这会不会引发人类生产和生活上的颠覆,驱动人类空间认知向更智慧的壮年迈进呢?
很多人问了,位置精确到厘米级、毫米级的定位能力,有这个必要吗?“我们曾在同一台汽车上面安装了普通的GPS定位和北斗定位,行进过程中采回的精确位置不一样。在陆家嘴,行驶在东方明珠旁环岛上,普通GPS定位非常飘移,而北斗定位就可清楚描述环岛车道。汽车的行驶以前靠的是一个基础设施即空间道路,但汽车将来还需要另一个基础设施即互联网上的空间道路。这台车增加了高精度车道定位和导航驾驶能力,让我们第一次发现高精度定位能力可能改变人类生活。”陈金培说。
在上海陆家嘴地区环岛,一台车同时使用千寻北斗高精定位(黄线)与GPS定位(蓝线)实际轨迹对比。
想像一下,如果把毫米级的精准能力使用到山体滑坡监测上呢?在秦岭深处的大巴山,铁路养护工在下雨时都要打着强光手电,看有没有山体松动和滑坡,及时报告给铁路指挥部。最夸张的一次,1000多公里的铁路沿线,站了1000个铁路养护工人,这样非常危险。今天,如果在山坡上部署传感器,能精准传输位置信息,传回图中若是毫米级的平稳数据,就说明山坡是稳定的。一旦其数据产生大的波动或有趋势变化,那就可能是山体松动或滑坡的征兆,需要提前加固。这对百姓生命财产和铁路线稳定保障非常重要。推而广之,这项技术如果运用到电力设备维护,像高压电线、铁塔稳定性监测以及房屋监测,这种毫米级定位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估预防危险。
“精准的时空能力,有可能变成公共服务的重要一环。很多人看精确厘米和毫米级定位能力,可能像人们在一百年前看待电、十年前看待云计算一样,还不很明晰。这样的技术,如果变得触手可及、随需而用,低门槛、低成本呢?”
好吧,这个未来也许并不遥远。接入北斗高精度公共服务并共享位置数据,各种智能设备置于同一时空基准网络,每一个智能设备都是一个机器人,可以互通有无,读懂彼此。他们有多聪明,和对位置信息掌握的精准程度正相关。陈金培解释,“只有厘米级定位,才能满足机器人读图的需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沈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