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04-28 10:23:49 地图 包包
“20美元”“30美元”“60美元”……
在北京举办的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管理高层论坛欢迎晚宴上,一场特殊的拍卖会正在进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们竞相加价,而所有拍品,只是用地图妆点、材质普通的扇子和围巾等。报价一路走高,最高价是一条围巾,达100 美元。
拍品很快告罄。
这时,剧情却出现反转。“拍卖方”山东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院长张志华宣布:“所有嘉宾竞拍到的产品,全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纪念品免费赠送!”
“哗……”全场哄堂大笑,掌声雷动,坚持者笑逐颜开,放弃者后悔莫及,这场3年前的欢迎晚宴气氛达到高潮。
自古以来,地图取自勘测数据,绘成几何图形,讲究的无非是实用。青岛勘测院的地图工作者们却“异想天开”,给一堆枯燥数据和几何图形注入文化魂魄,使其摇身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在地图上“蹚”出了一条文化创意路。
2014年10月,在联合国第三次全球地理信息管理高层论坛上的地图文化产品展示秀
“做的是啥地图啊?这么多飘窗,狗皮膏药似的”
1992年,本地姑娘张晶莉从部队转业,进入青岛勘测院制图印刷队。彼时,队里人丁兴旺,收入不错。外测回来的数据,都要靠姑娘们一笔一画绘成图。29岁的张晶莉很知足,心想,这辈子就这样了。
然而,计算机时代来临,电脑取代人工,姑娘们没了用武之地,纷纷离去,只剩下张晶莉。张晶莉人在坚守,心陷迷茫:这辈子就这样了?
1999年初,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找上门,欲合作开发青岛市的地图广告。院领导不以为然,时任院长助理的张志华力排众议,说服院领导接受这件新鲜事物。任务最后落到了张晶莉头上。
“我正闲得慌呢,行,行!”张晶莉满口答应。没成想,到年底新版《青岛城区图》出来,广告收入上百万元!
勘测院随即决定设立广告部,由张晶莉当主任,又调来了当过三产公司副经理的李伟。一间小屋,一部电话,两员大将,两张旧桌。规模不大,但业绩不俗,接连两年,营业额均上百万元。
烦恼也随之而来。在勘测院,勘察和测绘是主业,这新冒出来的地图广告,被视作“边角碎料”,甚至有人讥笑:“几百元一桩的小买卖嘛,就像卖茶叶蛋。”请制图部门帮忙制图,对方说:“我们正事儿还忙不过来呢,等等吧。”
一天,时任院长韦昌华把李伟叫到办公室,把一卷图往桌上一摔:“你瞧瞧,做的是啥地图啊?这么多飘窗,狗皮膏药似的,哪像旅游图?干脆叫广告图算了!”
原以为出了啥差错,听院长这么一说,李伟松了口气,耐心解释:“很多企业都挤破头要上广告,说明有需求;这图一年要卖10多万张呢,都是游客自愿买的,说明有市场。”
韦昌华想想有理,但还是叮嘱了一句:“咱们院是省文明单位,不能光为了钱,要注意形象。”
“放心,咱两个文明都不耽误!”李伟大嘴一咧,拍拍胸脯。
一幅两年才创作出来的“地图”
几年摸索下来,张晶莉和李伟们朦朦胧胧地感觉:地图,并不只是一堆数据和图形,而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文化处女地。随后,印着各种地图的披肩、丝巾、围巾、折扇、领带、箱包陆续制成,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
李伟外表粗犷,却心细如发。一天,李伟路过一户农家,窗户上的一幅剪纸引起他的兴趣。画面上,两只喜鹊栖息在枝头,正亲昵地相依相偎。他突发灵感,兴冲冲地对张晶莉说:“我们能不能搞一个剪纸地图?”
制图专业出身的张晶莉沉吟道:“制图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其精度、画法、用色都有严格规定。剪纸的颜色单一,用于制图会不会不伦不类?”
李伟不死心,说:“这样吧,我先和设计人员试试,说不定,也是一种创新呢。”
动起手后,他们才知道难度之大:纸张太薄,力道必须适中,轻了重了都不行;剪地图不像剪传统花草,上面既有道路、河流、山川,其走向必须准确无误,同时还有汉字,横折竖弯,点、线、面结合难度大;剪纸地图清晰度必须高,技术难度不容小觑。
从构思到出图,花了两年多时间。2012年,一幅以青岛市四方区为主体的剪纸地图终于大功告成。作品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图概念:说它是地图吧,一色的大红;说它不是地图吧,路名地貌一目了然,又分明是地图模样。
2013年9月,德国德累斯顿第二十六届国际地图制图大会。《四方区剪纸地图》从529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专家评审委员会其它地图类一等奖。评委会给予的颁奖词是:“关于传统中国民间艺术的制图应用,非常惊奇和精致。”
四方区剪纸地图,荣获第26届国际制图大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其它地图类一等奖”
姑娘们的地图T台秀
“什么?你一个青岛勘测院,就想办中国地图文化节?不可能!”
“做了几张青岛地图,就想代表中国?你怎么可能代表中国?”
2014年5月,在湖南湘潭召开的全国地理信息学术年会上,青岛勘测院想申办中国地图文化节的想法,犯了“众怒”。
张志华言辞恳切:“传统地图制图日渐衰落,被电子地图、导航地图冲击得七零八落。再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
最终,三家专业委员会达成一致意见,共同主办中国地图文化节,承办重任则交给青岛勘测院。
2014年10月9日,首届中国地图文化节在青岛开幕。活动现场,一些民间艺人各献绝技:剪纸艺人嚓嚓几剪,就剪出一幅地图作品;烙画艺人手持电烙铁,或在木板上,或在葫芦上,烙出一幅幅地图。
最后一项内容是走秀。青岛勘测院的姑娘们,身着印有地图图案的服装,一边在T台上款款而行,一边展示着各种眼花缭乱的地图产品,有雨伞,有手包,有扇子,博得阵阵掌声、喝彩。
如今,青岛勘测院已经设计、开发了2000余种地图文化产品,其中20%生产出产品,已为北京、重庆等数十个城市提供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年产值数百万元。勘测院还着手挖掘更深层次的地图文化,通过对地图元素、古今地图、城市肌理的研究,以及AR(增强实境)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提升地图文化及其衍生品的内涵外延。
《漫游崂山》AR地图,将代表中国参加2017年7月第28届国际制图大会角逐国家奖项。
在当年的文化节上,中国地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宣告成立。尽管有了全国性的组织,但客观地说,地图文化产品尚处于探索阶段,离产业化还有不小的距离。
“这恰恰是文化创意产业不得不跨越的一道坎。”在山东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汪霏霏看来,再好的文化创意,成功与否,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应是市场,“消费者是不是接受,愿不愿意购买,决定着文化创意产品的生死。”(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民眼工作室 徐锦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