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生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生态

上海人把家里垃圾涂到了脸上?啥情况?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05-04 16:43:19 上海人 垃圾 情况

大江东

近日,国务院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并在46个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46个城市中,自然少不了上海。都说上海垃圾分类早就动了真格,真的吗?大江东工作室得亲自勘探勘探。

变废为宝,小区自行处理垃圾上百吨,你服不服?

眼前瓶瓶罐罐,大小不同,颜色各异。一群主妇忙活着,身边不同的桶子上,标注着“一个月”“一个半月”“两个月”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果酸香味。

尚艳华递过来一块儿形似透明皂的自制酵素,“我每天都用,纯天然的,对皮肤很好,你也拿块儿回去试试。”

制作好的酵素,形似透明皂,摆在架子上,很是精美呢!(凌云街道供图)

什么情况?这……这可是你家的垃圾做的啊!东妹懵圈了。

这里是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在他们的酵素坊,居委书记尚艳华手一指,“这都是用菜叶、果皮等厨余垃圾制作的。”

这也能往脸上涂?心里虽嘀咕,但东妹回家试了下,果然皮肤滑滑的,易过敏的脸没有任何不适!

“我们可不是黑作坊,大学里的专家教授来指导我们配比、发酵、制作。”一位忙活着的阿姨超自豪,“我们学会了再教别人。别看我们是一群家庭主妇,还经常去学校给孩子们讲环保课呢!”

梅陇三村利用厨余果皮制作酵素的酵素坊(凌云街道供图)

她们有个响亮的名号:“绿主妇”。

这一切,源自于6年前一场环保公益课。

2011年4月,环保志愿者在梅陇三村居委办公室,给十几个家庭主妇上环保课。“知道上海每天产生多少生活垃圾?接近2万吨!什么概念——16天就能堆出一个金茂大厦!”

“天哪,这么多!”一句话炸了锅。

“来不及处理的垃圾,风吹日晒雨淋,就会腐烂,太阳一出来,浮游颗粒开始飘,产生空气污染。更严重的是,腐水又流入地下,渗入黄浦江,为了达到人们饮用标准,就要加漂白粉,所以当初外地人觉得上海自来水难喝……”环保志愿者继续讲道。幸好后来上海人喝上青草沙水库的水,水质才没得说。

家庭主妇坐不住了,“那以后儿孙们怎么办?”

这天起,梅陇三村开始垃圾分类,“绿主妇”亮相了。

如今,小区垃圾箱房干干净净,几乎没有异味,“厨余果皮都做酵素了。”

平时弃之不用的易拉罐、利乐包、旧纸盒、碎布头、旧毛线,“摇身一变”成了手工艺品,而居委会议室里的椅子竟是废纸箱做的。东妹试探着坐上去。“放心,两百斤的胖子也不在话下!”尚艳华笑道,“还冬暖夏凉,坐了好几年,一点儿损坏都没有。”

梅陇三村居委会议室里纸箱做的椅子(凌云街道供图)

梅陇三村现在声名在外,各地来访者络绎不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都来“取经”呢!

还真不是盖的。从2011年到现在,小区“绿主妇”自行处理的生活垃圾达上百吨。垃圾分类做到这个份儿,东妹心里只有一个大写的“服”!。

世博会台北馆“刺激”出上海连续7年的实事项目,日均减量2000吨

说起上海垃圾分类,有业内人士笑说“受了上海世博会台北案例馆的刺激”。台北馆展示了“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案例,呈现垃圾分类、随袋征收制度的有效推行,生活垃圾大幅减少,环境明显改善。正为“垃圾围城”困扰的上海市政府痛下决心,决定大力推行垃圾分类。

从2011年开始,连续7年,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

上海生活垃圾60%是厨余果皮等湿垃圾,干湿分类便尤为重要,要将“厨余果皮”等湿垃圾分拣出来,专门投放,用于资源化利用,减少末端的垃圾处置量。

“做起来真不容易。”徐汇区虹梅街道惠工新村小区自管小组组长张月红感叹。

惠工新村小区是自建房小区,无物业管理、无业委会,居民组成了自管小组,184户居民全部签订承诺书,实行垃圾源头分类。

惠工新村小区家家户户统一发放的垃圾分类桶(唐小丽/摄)

“小区扔的垃圾不准带塑料袋,家家户户都发了统一的垃圾桶,桶内用垃圾钳一隔,分成两个格子,干湿分开。”张月红现场演示。

垃圾箱房定时开放,早晚两次,一开始居民很不适应。“只能让志愿者在垃圾库房边轮流值班,不断指导、劝解。”她说,“现在大家很自觉了。”

惠工新村小区干干净净的垃圾厢房(唐小丽/摄)

在上海,垃圾分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组织志愿者指导居民垃圾分类的,有补贴保洁员二次分拣的,还有政府购买服务,让社会组织做专业推动……宝山区还建立了“黄马甲”专职队伍,对老旧小区垃圾箱房实行环卫专业保洁管理,提高垃圾分类实效。

在市中心万航公寓,保洁员老黄说,“原来垃圾每天5大桶不止,分类投放后,大部分能利用了,剩下的垃圾两桶都不到。”

分类减量后,进入末端填埋、焚烧处置的垃圾有所减少。上海日均末端焚烧、填埋的垃圾总量,从2011年1.8万多吨减少到2016年的1.6万多吨,减量2000吨。

资源化利用补充土壤有机质,激励机制提升公民意识

都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松江区叶榭镇,东妹还真见识了湿垃圾“变身”。

那是一种名为“欧格堆肥”的新型生产模式:针对麦秸、菜叶、剩饭等湿垃圾,通过分拣、粉碎、添加辅料、高温细化、堆肥发酵等环节,大大缩短有机肥形成周期。据上海农科院肥料测试,可应用于农田、园林绿化等。

在松江区叶榭镇经过处理后的成品肥料(唐小丽/摄)

“湿垃圾再生利用的试验效果还不错。”上海绿化市容局人士表示,上海土壤比较贫瘠,湿垃圾正可补充土壤有机质。“出于食品安全考虑,再生有机肥目前只用于园林绿化,不用于农田。”

“垃圾资源化,不是简单的从错的地方挪到对的地方,而是一个再造过程,需要成本投入。”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徐志平处长说,推动资源化利用,还需要一定的政策激励。

“湿垃圾要做到资源化利用,纯净度要达到97%—98%,不易降解的物质多了,会对菌群生存环境产生影响,降低生物分解效果。”这意味着对居民垃圾分类要求更高。

“日本关于垃圾分类法律有30多部,德国加上技术标准多达2000多个,上海加上上位法也不到10部,约束性非常有限。”徐志平说。

2014年5月,上海颁布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标准及相关责任人的尽责要求,甚至规定了违规处罚条款。今年再出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在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试点垃圾强制分类,“不分类,就不收运!”

然而,对居民个人,处罚措施操作不易。早在2013年,上海就开始探索以“绿色账户”为载体的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实施方案,对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行为发放积分奖励,并可兑换一定的资金或实物以及精神激励,覆盖面已达200万户居民,今年新增200万户,全市覆盖率将达50%。

不过,年轻人对此兴趣不大。近日,上海绿化市容局局长陆月星做客“民生访谈”节目,又出了新招,“我们把‘绿色账户’推进跟银行卡、蚂蚁金服等金融、互联网企业对接,垃圾分类获得的信用积分,可用于将来的信用支付。”嗯,能刷支付宝,这个可以有!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应就事论事”,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环境经济学博导戴星翼看得更深:垃圾分类与每个市民息息相关,能提升大家的环保公益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孙小静 唐小丽)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