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7-06-27 15:58:05 车间 快车 妇女
菏泽共有1199个贫困村,其中省定贫困村855个、市定贫困村344个;有贫困人口91.4222万,其中妇女43.0453万人,占总贫困人数的47.08%。在这些村中,“三留守”现象突出,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赚钱补贴家用成为菏泽农村妇女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有些厂家为降低生产成本,将一些对技能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村里,搭起“小窝棚”招揽群众务工。2015年, 菏泽市因势利导,通过“政府出资、部门援建、引企入驻、集体所有”的办法,对这种“小窝棚”进行改造提升,将其建成标准化“就业扶贫车间”。各级妇联组织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与当地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结合,探索出一条以扶贫车间为载体、以激发贫困妇女内生动力为核心的“送岗上门、就近就业”扶贫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扶贫车间1803个,其中以妇女为从业主体的“扶贫车间”有538个,涉及服装加工、手工艺品、电子配件、特色农产品加工等81种行业,直接安置和带动191341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使57685名群众脱贫(含49724名贫困妇女), 其中60岁以上老人8653人(含80岁以上的69人)。主要做法是:
应用“四种模式”,打造巾帼特色“扶贫车间”
一是厂房式“巾帼扶贫车间”。依托优势企业,由镇村出厂房,企业负责设备技术、产品发放、检测和回收,基层妇联组织人员、参与管理。如云履布鞋加工厂是牡丹区安兴镇的品牌产业,在区、镇妇联的协调帮助下建设了安兴镇云履布鞋精准扶贫点,并专门建立了《云履布鞋贫困人员花名册》、手工活外放区和手工活外放流动车间,对贫困人员实行优先派活,动态管理。同时,还联合镇政府为一些腿脚不便、年龄偏大的贫困户开通“送货上门”贴心服务,明确了专门人员为他们定期送活、取活。目前,云履布鞋加工厂已辐射带动7个乡镇,帮助千余名留守贫困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112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二是居家式“巾帼扶贫车间”。通过“居家项目+农户”的模式,应用闲置的农家庭院、民居民宅设置分散加工的居家式“巾帼扶贫车间”,大力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如鄄城县妇联充分发挥当地人发制作产业优势,打造巾帼扶贫就业车间236个,直接安置和辐射带动贫困妇女1.5万人;巨野县妇联依托当地书画产业,将无法转移、无法就业、无固定收入的“三无”贫困妇女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组织其从事绘画工作,打造了像鲁西书画院、凤凰办苲草坡村等巾帼绘画产业扶贫基地,带动2937妇女就业,1760名妇女实现自主创业,362名贫困妇女脱贫,探索形成了“绘画产业+基地+妇女”的产业居家扶贫新模式。
三是合作社式“巾帼扶贫车间”。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贫困妇女以土地、扶贫资金等入股,除年终领取保底金和分红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到合作社务工,领取工资,一年有3项收入,确保实现脱贫致富。定陶县是大棚蔬菜种植重点县,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尚谷农业打破传统思维,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引导妇女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20多家,辐射带动7000多人、80多户贫困人口自己创业种植大棚,安置贫困妇女就业182人,人均增收4000多元,有效激活了土地的活力,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成武县秀清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试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有芸豆基地3000余亩,吸纳社员12000户,生产经营范围覆盖9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服务菜农22000多户,安置贫困妇女就业182人,120余户贫困人口自己创业种植大棚,人均增收3000多元;单县美佳青山羊养殖公司充分发挥联合社作用,结合包村书记扶贫工作活动,在周边十二个村参与发放青山羊种母羊3000余只,受益户数近1500户,受益人数4000多人,使贫困家庭增加收入平均2500元左右。
四是互联网式“巾帼扶贫车间”。通过“互联网+农户”模式,建立农村网络服务平台,引导农村妇女在网上销售自种自养农产品、手工制品,激发农村妇女电商创业热情。市妇联申请注册了“花城巧姐”商标,自建了“花城巧姐手工坊”淘宝店铺,启动了“菏泽巾帼商荟”电商平台,集中开展“巾帼好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巨野县妇联与山东奥德福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三农网络服务站”,各村妇代会主任担任各分站“站长”,为村民提供网上购销服务;定陶区妇联与尚谷农业建立“爱村购”网络服务平台,通过“尚谷O2O互联网+订单式种植、会员制销售和宅配”模式,精心打造尚谷百城千店网络,帮助该县优特农产品打开网上快速销路;郓城县积极跟进阿里巴巴村级服务站在该县布点工作,40多名妇女成为农村淘宝的合伙人,有效实现了“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发挥“三大作用”,促使“巾帼扶贫车间”充满活力
一是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和引领作用。各级妇联通过采取“单位联村、干部联户”的双向承诺机制,带头参与扶贫车间的建设,并按照市“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要求,积极为帮扶村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建设巾帼扶贫车间。市妇联帮包村曹县武桥口村是传统农业贫困村,在无集体经济、无支柱产业,村民文明素质不高、文化生活匮乏、创业就业项目少的情况下,从市财政局争取了2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在村口搭建了1处300平米的“巾帼扶贫车间,争取4万余元的爱心物资,为村建“妇女儿童家园”,并引进穿珠、中国结等手工编织项目,帮助贫困妇女实现居家增收致富,丰富精神文化活动。
二是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牵线搭桥作用。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上下协调、外引内联的作用,积极寻求“扶贫车间”的项目支撑。巨野县妇联在省妇联派驻巨野东隅村、南隅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举办了居家创业就业项目对接会,就居家创业项目落地的扶贫车间建设、妇女组织发动、技能培训、产品销售等问题与结缘金梦商贸有限公司、巨野县鲁西书画院的编织、绘画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为乡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单县妇联在省工商局派驻黄岗镇申庄村第一书记的牵线搭桥下精准选定中国结手工编织项目作为帮助妇女脱贫致富的重点项目,并注册成立了单县编织协会,吸纳会员2000多人,发展条编分会等团体会员3个,成立1个县级编织指导中心,在10个各乡镇(办事处)成立编织指导站。她们还依托“巾帼手工坊”、“花城巧姐”妇女手工培训基地建成10个村级编织点和10个手工编织巾帼扶贫就业点,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编织发展服务网络,为贫困妇女免费提供场地、培训、原材料供给、产品验收、统一发货等一条龙服务,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妇联推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已完成中国结产品编织制作42000个,人均月增收900元。
三是发挥城乡互助作用。发挥市直妇委会和“巾帼文明岗”、“三八”红旗集体、巾帼维权岗以及市女企业家协会的资源优势,组织其参与“巾帼脱贫行动”、“岗企村结对扶贫奔小康行动”中,并通过与贫困村结对,开展送信息、送项目、送技能、送文明、送教育、送文娱下乡活动,为“巾帼扶贫车间”发展提供帮助。截止目前,全市共结成帮扶对子752个,开展帮扶活动1936次,直接带动妇女就业创业6200多人,发放救助物资380.9万元,6万余名妇女儿童受益。
加大“三个力度”,为“巾帼扶贫车间”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媒体促动。开通菏泽市妇联和花城巧姐微信公众平台及移动专属手机短信、社会各主流媒体、新媒体和村中黑板报、宣传栏、妇女之家等平台,广泛宣传“巾帼扶贫车间”的意义,宣传就业扶贫、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积极促进企业参与“就业扶贫车间”,形成强势推进的舆论氛围;典型带动。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创业典型推荐机制,在菏泽日报开辟“全民创业 巾帼榜样”专栏,在市广播电台开播“女性创业故事”,举办“巾帼返乡扶贫先进事迹报告会”,培树了一大批巾帼优秀创业扶贫典型,用典型的力量激发贫困妇女求富裕求发展的内生动力;广泛发动。发挥农村妇联主席带头引领和农村女能人的带领作用,使巾帼扶贫车间”就业门槛低、成本低、风险低、就业自由度大、技术适应性广”的特点能深入人心,提高群众认同度,坚定广大农村贫困妇女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决心。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扶贫车间”的技能培训需求,对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培训意愿的农村贫困妇女实行免费培训,并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花城巧姐”手工课堂、家政服务技能、电商技能、烹饪等技能培训活动。目前,全市举办各类技能培训234场次,培训妇女4万余人次,直接带动1.2万名妇女实现居家创业就业,增强了妇女脱贫致富本领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资金扶持。积极推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向扶贫就业车间承租人倾斜,帮助符合条件、有创业意愿的妇女通过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扶贫贷款等扶持政策解决创业资金困难,提振致富信心;项目扶持。市妇联与市电视台《希望的田野》栏目组对接,推介曹县魏湾镇王泽户村芦丁鸡、鄄城红船镇柳条编、巨野麒麟镇商贸养殖场国氏兔业、田桥镇木耳、开发区远东鹧鸪良种培育等致富项目进车间,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各级妇联通过引导服装加工、电子配件、藤椅编织、演出服、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巾帼扶贫车间”集中,同时鼓励有思想、有能力的“妇”字号企业、巾帼专业合作组织、巾帼农家乐、大姐工坊等致富带头人支持并参与扶贫车间建设,将实用技术、项目和好的经验做法不断推广,辐射带动更多妇女创业就业,确保扶贫车间有效利用,长效发展。
三、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企业的低成本发展,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难题,实现了就业增收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双赢。
(二)推进了农村妇女就业增收,帮助她们摆脱了文化水平、创业技能、致富门路及家庭负担的束缚,消除了贫困妇女“等靠要”依赖心理,解决了“务工”与“务农”、“钱袋”与“后代”兼顾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的文明和谐,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三)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缓解了农村“三留守”现象。
(四)妇联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凝聚力、影响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增强。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缺少有市场价值的扶贫项目。二是资金紧缺,影响巾帼扶贫车间的项目实施。三是部分农村妇女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思想保守,对接受新事物认识不足,畏难情绪严重。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引进更多适合妇女就业的扶贫项目,积极宣传、争取更多国家优惠政策,继续加强对广大农村妇女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家庭贫困、有就业需求的困难妇女,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帮助她们以技脱贫,以技致富。(菏泽市妇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