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社会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书记区长站台,政府服务送到家门口?浦东在绣啥新花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08-31 09:17:46 浦东 政府服务 区长 站台 书记

家门口的生活小事,居然上了全区大会?还是区长主持,市委常委、区委书记也来“发号施令”?大江东工作室的东姐闻讯,立即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以“绣花”为喻,是强调城市管理的“微操作技术”,看来浦东这是在“绣”新花呢,东姐兴趣大增。

8月23日,上海浦东新区召开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会议,明确开出时间表、任务单:年底前,“家门口”服务体系覆盖“半壁江山”,明年年底前100%覆盖。

浦东这个“家门口”服务体系,到底是个啥东东?

“浦东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把村居党组织作为资源下沉的重要渠道,使‘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过程,成为树立党组织形象威信的过程,成为发挥党建对社会治理引领作用的过程。”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在会上强调。

家门口小事,搞得这么高大上?老百姓是不是认同和欢迎呢?东姐决定到百姓“家门口”去探探。

家门口服务站,社工正抽空看服务手册。孙小静/摄

居委会“变身”服务站,不是换个牌子那么简单?

走进银桥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红色港湾”大活动室里,十来个老人一边“孵”着空调,一边说着闲话。“这几天小区换电表,怕老人热着,让他们来这儿休息。”银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史守黎说。

斜对面的“群团之家”活动室,毛象新老先生在收拾笔墨,刚写的两幅大字送给了服务站,“他是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小区宣传墙的书法都是他写的。”史守黎接过宣纸介绍道。

嗬,这儿还真成了居民另一个家呢。

经常来“家门口”写写书法,毛象新老先生高兴,写好了,就送给“自家人”。孙小静/摄

原来可不是这样。

这里曾是银桥居委会,上下两层,256平方米,8间房,3间办公室,4间长期闲置,堆放着杂物,惟一的一间开放活动室,在居民的观念里,也只是“你们居委会的会议室”。

今年6月,居委会办公室“浓缩”成两小间,闲置房间重新装修,成为不同功能活动室。“这是我们居民编织队作品,这是我们居民种植队成果。”史守黎带着东姐转悠,推介自家的“宝贝”。

布局变了,功能也重新梳理。史守黎把东姐拉出门外,“家门口服务站”绿底白字特别醒目,右侧树着三个大牌子,党总支、居委会、“银桥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的绿牌子,党建服务站、青年中心、残疾人协会、法律援助联络点等23个小标牌,整洁美观、功能明晰。

原来,这样的牌子有27个,对应着某个区级条线,按要求都应配备相应资源,“可有的根本是个‘空架子’。”浦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周秀华说。他们重新梳理,打破分隔,整合资源,“有牌子无服务”的机构铭牌直接清理掉,“要名实相符,一块牌子至少就是一项服务。”周秀华说。

居民种植队有了自己的展示空间。孙小静/摄

为将服务真正送到“家门口”,浦兴路街道不仅把40个居委会改成服务站,更打造了6个专业服务园、6个综合服务园,布局更合理、服务更贴近。

在浦东,建设步行“15分钟生活圈”也是家门口服务体系要求之一。川沙新镇地域大、人口多,在居村建了85个家门口服务站,还缩小半径、向下延伸,在有条件的村民小组、党小组,建立了353个诸如“健康小屋、睦邻互助点、民情工作室”等小型灵活、个性化的家门口服务点。

最基层的村居,哪来那么多服务资源?

居委会“变身”家门口服务站,需要大量服务资源,“囊中”羞涩怎么办?

“浦东新区1200多平方公里,面积大,要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精细化管理,就要将管理和服务重心下沉到村居。”在回答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问题时,对于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如此点题。

精准服务,就要精准施策。浦东新区政府梳理了“3张清单”:自下而上听取居民服务意愿,形成“需求清单”;自上而下梳理部门下沉资源,形成“资源清单”;上下互动对接资源和需求,形成“服务清单”。

19个职能部门全面梳理可下沉资源,确定为党群、政务、生活、法律、健康、文化、社区管理七大类42个服务项目,形成区级层面资源清单,提供给村居“点单”。区妇联开展两轮精细普查,从问题中理出符合妇女特点的前五位需求:维权咨询、助老帮困、生活技能培训、妇幼保健、心理咨询,据此设计服务项目,让基层妇联选择。

各街镇和村居如何“点单”?“我们有‘三会’:听证会、协商会和评议会,把服务项目选择权、决定权、评价权交给群众。”浦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周秀华说,“服务项目不在多,而在于对路”。

家门口服务站,成了居民另一个家。孙小静/摄

“太方便阿拉老年人了!”“孵”着空调的卢来娣阿婆抢着对东姐说。

卢阿婆长期高血压、糖尿病,一个月不到必得跑一次社区医院,看病、配药,“来回加排队,至少两个小时。”有了“家门口”,做这些不用出小区了。

“社区医院和两家民营医院,各派一名医生,每周来小区坐诊,居民一周有三次看病机会。”史守黎说,两家民营医院上午诊疗后,中午就把药送过来了。

“今年夏天上海交关热,倷么勿会中暑喽!”卢阿婆笑得灿烂。

在书院镇塘北村,“家门口”更有“村味儿”。所有办理事项都归口服务站,包括就医记录册领用补换、社保业务受理、居住证办理、为行动不便老人上门采集人像等,让村民享受到“零距离”的温暖。

一个“前台”,真的可以全天候、全方位服务?

服务站居然还有“前台”服务。“前台”可牛着呢,居民咨询办事,当场直接回答、办结;当场办不了,你只要撂给“前台”走人,几个工作日内必有答复。

这是浦东家门口服务体系的“全岗通”模式。“前台”都是居委会专业社工,原来各有分工,居民来办事,碰到相关社工不在,其他社工两手一摊,“下次再来吧”。

现在,谁值班谁全责,没得推托。首问责任制、指定责任制、兜底负责制,要求社工向“一岗多能、事项通办”转变,从以条为主向“条块结合、一站服务”转变,让群众“少跑一趟路、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

黄蕴兰老妈妈前些天来银桥“家门口”,咨询儿媳妇“加金”事宜。值班的是陈秀萍,文教专业社工。“‘加金’本不是她的事儿,要是以前我就白跑了,现在几分钟她就搞定了!”

“我们制作了‘全岗通’手册及三级题库,针对居民高频询问的251个问题,明确答案和学习要求,培训社工成为‘服务通才’。”史守黎说。

正在值班的仇春富抽空就看题库,“睡觉前也背上几题,要尽快提升服务水平。”

各街镇八仙过海,陆家嘴街道开发了“社工助手系统”,即“全岗通”统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服务需求在线收集、服务政策在线解读、服务事项在线办理。

延时、错时工作制,让年轻人随时可以来咨询办事。孙小静/摄

“‘家’里有人值班,我们也有更多时间走访居民,上门服务。”仇春富说。

“有了‘全岗通’,居民找我的少多了,我不用天天忙着各种琐事,更有时间做服务拓展工作。”史守黎笑道。

转了一大圈,冲着东姐点赞家门口服务体系的居民真不少。如今,新区36个街镇已有700多个村居试点推进。

到底好不好,口说无凭,有标准没有?浦东还真出台了村居家门口服务站建设验收标准,“今年底,区地区工委将联合区委组织部、区科经委、区民政局、区农委等部门组成验收小组,针对今年试点村居集中验收。”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冯伟说。“我们还将针对群众满意度,对家门口服务体系进行后评估。”

东姐也决定一直跟踪,看看政府管婆婆妈妈那点家门口的事儿,究竟能“实”到哪一步……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孙小静)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