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8-01-03 10:28:10 锡林 造化
潘锡林,1955年生于安徽天长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潘锡林花鸟画工作室导师、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安徽省中山画院副院长、滁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
潘锡林先生风趣幽默为人洒脱,就像先生的作品一样,笔随意动即气韵生动,让人回味无穷。按照先生的话:“画画嘛,其实就是画自己的心情,画自己的情感。”
潘锡林先生启蒙于原滁州书画院院长赵怀禹先生,八十年代多次求教于白石老人的得意弟子陈大羽先生,后辗转于北京,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陈大羽先生为他指明了书画同源的道路,教给了他以书法的线条入画绘画理念,为他以后的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央美术学院就学时,经贾又福,张立辰,郭怡孮等名家的指导,得到了系统的传统书画教育,用几十年的时间来慢慢的吸收,慢慢的去悟,将这些滋养变成自己的艺术构成,同时,潘锡林先生说:“我把古人走过的路,重新再走一遍,因为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我们现在的创新对于五十年一百年,两百年以后肯定也会变成传统。所以我要把传统再捋一遍,把根基打牢。”锡林先生也表示了对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看法:“现在的一些年轻人,画笔拿起来没有几天,画笔还没有拿稳,就想着要创新。连一些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怎么能创新。创新的前提是把根基打牢,然后有了传统笔墨、有了修养,这个时候创新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你各个方面功力都到了,修养都到了,阅历都到了,属于你的风格也就形成了。”
潘锡林先生兼容徐渭、八大山人、任伯年和吴昌硕等诸家之长,他画鸟的时候,眼睛会画炯炯有神,直接取自于八大山人的表现方式,但又不落窠臼,从吴昌硕先生的石鼓文里学到书法的线条入画!学习潘天寿先生的构成与框架,但又有自己独到的理念和创意。潘锡林先生说:“对于先贤,作品的吸收与借鉴,首先要临摹,多下功夫,一个画家到了一定的阶段,学养、阅历,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绘画高度也上不去,心里想表达的,却表现不出来,就是功力不够,学养不够。同时,加强书法的练习,书法上不去,书画作品的线条就难以达到洗练,格调难以支撑,大写意花鸟画家潘锡林先生作品以书写入画,表现出写为上,画为中,描为下的创作理念,表达自己的写意情感,抒发自己大写意的激情。
人有正大气象,做人要堂堂正正,人品要高于艺品,绘画才会出现正大气象。这正是潘锡林先生从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