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改革破题 凝聚人才建设和美乡村
——基于河南省新乡市的典型调查
来源:民生网
2024-02-03 22:13:01

2023年6月,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组织、河南省新乡市乡村振兴局和新乡县人民政府协办的“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乡村治理与人才振兴”调研活动在河南新乡翟坡镇东大阳堤村(朝阳社区)举行。新乡市党建引领、改革破题、凝聚人才建设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深刻地向人们揭示:产业振兴是基础,文化振兴是灵魂,生态振兴是支撑,组织振兴是保障,人才振兴是关键。

敢问路在何方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最和美最绚丽的前景依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将发展目标确立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农业、农村、农民将改变以往以服务于工业和城市居民、服从于城市建设为前提的从属地位,从根本上确立了城乡改革发展和分享成果的主体地位。如何按照“加快产业集聚,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确保收入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的建设和治理目标,因地制宜,加快步伐,重在实施,贵在实效,以脚踏实地的乡村振兴成果,确保发挥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压舱石”作用,任重而道远。

新乡市副市长刘军伟介绍,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在巩固脱贫攻关成果、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进程中,城乡之间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流动仍然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农村各种集体资源、资产如何在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次产业如何适应需求变化融合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共同富裕,尚未完全破题,“五大振兴”不容忽略的诸多短板仍然突出:乡村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以分散、小规模、兼业化、单一化为主的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障碍了与现代生产要素的有效对接,农民、农业、农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不足;伴随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就业,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严重,农村经济能人渐显接班断档,“谁来种地、谁来兴村、谁来引领”成为世纪发展难题;至今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幼,传承中华乡土文化精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面临诸多障阻;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历史欠账较多,改善生态宜居环境,开展村内基础设施和村外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需要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也需要农民群众、社会各界多方筹集;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优秀适用人才匮乏且吸引动力不足,导致包括村级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在内的基层组织建设受到制约。针对上述难题,新乡市、县、镇、村班子携手共建,进行了大胆有益探索,收到了令人翘首赞誉的显著成效。

破解路在改革

新乡市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乡路径”。按照“全域布局、试点先行、梯次推进、全面铺开”的思路,充分发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优势,以模式创新为乡村建设赋能增效,以机制创新加速乡村治理现代化,统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宅基地、土地利用综合推进等改革工作,打出了农村改革组合拳。

首先,通过清产核资、折股量化、确权到人、清理不规范合同,摸清村集体经济家底,形成干净、有力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推荐村支部书记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实现党政经一肩挑,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体资产、土地、旅游、劳务、置业等股份合作社,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由“分散经营”向“抱团发展”转变。

其次,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倒逼激发内生动力,按照“政府主导+平台运作+集体实施+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数字赋能”的实施路径,以村庄与农田水网、路网、林网、电网、互联网“五网融合”为目标,探索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各方主体为其赋能的“六位一体”全域乡村建设新模式,采取集采集供、筹资投劳、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实施乡村建设项目,实现节本降费和长效使用。坚持乡村建设村内村外一体规划设计、同步统筹推进,积极探索拓宽投融资渠道的方式方法,村内以实施“ 三通一规范”工程为切入点、形成乡村建设“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新模式,探索开展“七个一点”投入模式,即“向上争取一点、资金整合一点、财政奖补一点、企业让利一点、集体出资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募捐一点”,财政资金可以达到4倍的杠杆作用,实现“花小钱办成大实事”;村外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等项目资源,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乡村建设重点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重点推广辉县市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土地流转模式和封丘县“六位一体”土地托管模式,有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部分村集体每年仅经营耕地就能增收数十万元。通过集体投资、农民入股等途径,深度开发集体水面、林地、滩涂以及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资源,发展种养基地、休闲农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第三,以改革为乡村治理赋权,针对集体资产长期被个别人把持的问题,大力开展清资产、清村霸、清民怨工作,着力化解不规范合同带来的隐性风险,清理化解信访矛盾,解决了基层工作中过去存下的“灯下黑”问题,净化了基层工作风气,杜绝了“微腐败”。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镇村策划、村民细化、专业规划”模式,“一乡一策、一村一品”,变“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使得规划更接地气、更易实施。先后探索出盘活资产、产业带动、村企共建、项目扶持、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物业租赁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了“政府干、群众看”到“政府帮、群众干”的转变;建立“农业农村部门+平台公司+监理公司+乡镇政府+村民监督小组”的质量监管体系,可实现节本降费25%左右。

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586万亩,建成占比和投入额度位居全省前列,粮食产量稳定在95亿斤以上;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7家,其中国家级数量与驻马店市并列全省第一,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家,获批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5个;全市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1%,其中新乡县98%的村收入达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村占比近40%;乡村基础设施实现了自来水、网络全覆盖,创成“三星”以上党支部1598个,平安乡村创建达标率达到92.2%,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全覆盖,“星级文明户”认领制乡镇全覆盖、行政村覆盖86.5%。

振兴路在人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流传着“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现如今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新乡市注重培养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现了一批农业人才回归,着重从中发展党员,择优进入村级组织,选拔能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的支部书记,发挥排头雁、领头羊效应,为有效助推农村“五星支部”创建和善治乡村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乡县委书记祝显成认为,“只要抓住人才这个“关键”,用好以基层党员干部为重点的本土人才、愿意返乡创业的外出能人和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才这三类人才,就可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全县以实施“抓镇促村、支部帮建、党员联户、能人下乡”四项主要机制为抓手,打好党建引领、乡村建设组合拳,将123名能人推选成村党支部书记,实现“选对一个人,建好一个村”。引导各界精英人士参与乡村建设,全县49名乡土专家,35名各级老干部,7支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涌现出29名“兵支书”,奋战在乡村建设一线。全县178个村建立村级网格522个,共11636名党员、3650余名村民代表参与联户,带动村民共同认领乡村建设任务,形成“全民参与‘五星’创建、人人奉献乡村建设”良好局面。

翟坡镇把粮食系统退休干部陈来胜推选为东大阳堤村党支部书记,15年来他退而不休、退而奋进、退而有为,盘活引进企业13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5万元,一步一个脚印把一个软弱涣散的后进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实现了由乱到治、由穷到富的华丽蝶变。东大阳堤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党支部被授予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星”党支部等荣誉。陈来胜同志先后荣膺河南省劳动模范、优秀党务工作者和新乡市优秀共产党员、新乡市“史来贺式好干部”等称号。近日,中共新乡县委印发《关于开展向陈来胜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毋庸置疑,新乡市和谐善治乡村的实践经验可圈可点、弥足珍贵,倘若宣传、复制、推广,必将在同类地区生根、开花、结出丰硕成果。

关锐捷)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