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人民大学深圳论坛®2024首届教育家前海论坛在深圳举办。本次论坛聚焦两大主题:“振兴县域教育”与“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展望”。活动期间,举办了多项重要仪式,包括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与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的合作签约、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的聘任、“刘彭芝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的揭牌及其首席专家的聘任,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揭牌。此外,论坛还发布了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编写组编写的《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论坛上致辞
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深圳论坛®2024首届教育家前海论坛聚焦“振兴县域教育”,由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河北大学双卓教育学院、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承办,精心设置了三大环节:“振兴县域教育——双卓教育学院的创建与探索”专题报告、“‘组团式’帮扶,推动县域校长教师专业成长”专题论坛、“人大附中人工智能在提升县域教师教育教学效能方面的经验与启示”专题论坛。
在专题报告环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河北大学双卓教育学院院长刘彭芝,河北大学原党委书记、双卓教育学院院长郭健,河北大学双卓教育学院执行院长赵建民、胡保利,指导专家代表姚守梅,班主任代表李丽娟,学员代表李荣玉、孙士魁、尹虎、许钦贤、李玉芹作专题报告。
在专题论坛环节,国家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邱成国,委员李有毅、高琛、燕立国、周建华、蔡辉森、吴金瑜,帮扶校长代表操柏松,以及人大附中袁中果、武迪、卢婧华、梁霄、谢广增、靳美发表主题演讲。
12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深圳论坛®2024首届教育家前海论坛聚焦“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展望”,由中国人民大学、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承办。
林尚立指出,作为构建教育强国的基石,基础教育不仅与实现中国现代化及民族复兴紧密相连,而且是确保社会长远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为了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应该全面遵循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素质兼备的人才。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他认为基础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专注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作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亮点纷呈,刘彭芝以《教育的至臻之道:爱与尊重 因材施教》为题,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她的报告分为“爱与尊重:创造适合每个师生员工发展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创造适合每个师生员工发展的教育”四个部分。她通过人大附中的四个实践案例,展示了爱与尊重教育理念如何助力师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推动学校在短短十年间从普通中学蜕变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名校。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施一公线上发表《留学报国 科教兴邦》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发表了题为《回归本源的教育:数智时代下成长的“第二通道”》的报告。他强调,数智时代正深刻改变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传统学校形态或将面临重塑。郑泉水提出“第二通道”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在于:一是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引导学生聚焦兴趣,实现深度学习与自我超越,培养高阶思维与自信;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打破壁垒,为拔尖人才铺设成长快车道。他还分享了清华大学钱学森班的创办经验及深圳零一学院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展示了与知名企业合作的成功案例,验证了“第二通道”模式的可行性与价值,为未来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启示。
在报告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礼作了题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蓝图》的报告。他围绕建设教育强国目标,强调需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以达成育人目标。他提出了六大行动策略: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确保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多学段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确保连贯性;提升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促进育考评一体化;推动教育方式的创新,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性;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
王曦以《奋力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宝安实践》为题进行了汇报。她介绍了宝安区概况及新时代宝安教育的基本特点,并分享了宝安区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上的实践: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推动学生全面发展。2023年,宝安区政府印发《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宝安区通过多项措施加大教育资源供给,深化课程改革,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并出台包括《教师队伍精英领航工程实施方案》在内的10余项专项文件,构建了覆盖教师全成长周期的成长体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宝安坚持“健康成长,公平出彩”的学生观,落实全面发展要求,2024年学生在市级以上活动中获奖超3500项。
论坛现场
在主题发言环节,深圳中学校长朱华伟聚焦于“多元融合的高中科学教育实践”。他介绍了深圳中学构建的多元一体科学教育课程模式,该模式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基础,结合选修、讲座和社团课程,丰富了科学教育的形态。学校还搭建了智慧融合的科学教育平台,与大学、企业合作,开拓学生视野,首创项目制“博士工作室”,营造科学氛围,助力学生科研成长。近年来,学校指导学生数千人次参加科学竞赛,培养其科研兴趣、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以《大学与中学合作培育资优生学术素养的“导师制计划”实践》为题,分享了与复旦大学合作培育资优生学术素养的“导师制计划”实践。大学教授走进中学课堂,为学生提供前沿学术知识,激发学术兴趣。他详细介绍了“导师制计划”的运作,包括结合大学教授研究成果与中学课程,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上海中学还建立了实验室、开设特色课程,并邀请大学教授定期举办讲座和工作坊,丰富学生学术体验。
人大附中党委书记、校长刘小惠以《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为主题进行分享。她回顾了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历史,聚焦人大附中40年的探索实践,阐释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她介绍了学校的七大实践创新路径:立德为先,培育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课程筑基,持续升级课程体系;教学求变,多样态教学助力创新素养培养;成长护航,全方位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生涯规划;以评促学,将教育评价作为学生发展的 “赋能棒”;师资助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文化蓄势,传承历史积淀与精神。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党委书记易国栋发表了题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创新素养与报国情怀的根与魂》的主题演讲。他从学校办学特色、斐然成绩、个性化课程设计和弹性的教学管理经验、对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等四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成都七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他提出七大建议,强调教学管理应改变“一刀切”的做法,超越标准化,注重学生的社会情感培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党委书记、校长袁卫星则带来了《育有灵魂之教育,造有底气之新人》的主题发言。他围绕“生命”这一核心,阐述了学校如何通过六大领域、三维度六板块、144个主题教育,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追求幸福人生。他还分享了学校文化立校的理念,提出将学校打造为图书馆,鼓励学生成为热爱阅读的“读书郎”,学校为此设定了经典阅读、全科阅读、项目式阅读的三级阅读目标。他通过AI校长自画像、AI智能秘书招生宣讲等实例,生动描绘了“未来学习中心”的教育愿景,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
(陈念信)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