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保障人民健康 赋能经济发展”新闻发布会,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丁一磊在会上回应社会关切的国家集采药品价格降低是否会影响药品质量问题。他表示,确实有少数群众本着“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朴素观点,担心集采后药品降价会影响药品质量。但国家集采走过的5个年头,已经证明药品质量值得信任。
丁一磊引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制作的反腐专题片指出,药价虚高既是价格问题,也是腐败问题。“涉案代理商在面对镜头时说到,‘能不能把自己代理的产品送进医院,关系到的利益相当大,因此有些不良供应商不惜拿出业务额的一部分来行贿,这就是所谓的带金销售’、‘回扣不可能无缘无故送给他,那都是在经营成本里面的。”丁一磊指出,这深刻揭示了部分药品价格虚高的重要根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同一种药品的企业有若干家,哪家生产企业的药品能进医院、进医院销量多少,相当一部分由代理商操作。
二是虚高药价的大部分收入由代理商获取,并流向灰色地带,既加重群众负担,又污染行业生态,生产企业却没有获得相应收入。
三是在代理商眼里,从生产企业拿货的底价和其销售价之间的价差大、适应症万能,才是好药、才好操作,而药的质量好坏反而并不是决定因素。
丁一磊表示,集中带量采购就是针对这样的行业现象,挤出药耗价格虚高水分、减轻群众负担、净化流通环境的作用。
一是集采阻断灰色空间。集中和带量两个关键操作,跳开代理商环节。医院公布采购量,生产企业公开竞争,中标企业药品直接进医院,按照医院预先报量销售。企业一次集采中标,就可实现进入全国或地区大批医院和规模化销售。
二是集采遵循市场规律。集采非新药,新药不集采,集采的药品耗材是有多家企业生产的,在产能大于需求的前提下,生产企业争取交易机会,且尊重供求关系是商品领域普遍规律。
从医保的角度,丁一磊希望竞争激烈度保持在合理范围,这需要行业差异化发展,主动避免在同一种成分、同一个靶点上过度重复立项,避免加剧供大于求。“我们愿意看到一个药物由适量的企业生产,希望产能和需求基本匹配,我们不愿看到37家甚至50家企业同时生产一种药物,产能数十倍、数百倍于需求,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的压力必将把价格拖到谷底。”
三是集采促进动能转换。2024年医保目录新增了38种创新药,这是因为集采节约基金留出来的空间。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累计节省医保基金4400亿元左右。其中,用于谈判药使用超3600亿元,即“老药”集采省下来的费用80%用于创新药。集采充分发挥了减负担、腾空间、促改革的动能转换作用,符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
四是集采符合民心民意。集采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过去五年里,许多终身服药的慢病患者负担显著减轻,许多收入不甚宽裕的群体也有能力负担起更高级的药物,更多听障人士有条件用上人工耳蜗,更多老年人有意愿换上一口好牙。绝大多数患者欢迎集采,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推介中国的做法,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任是集采越走越稳的最大靠山。
(记者 李贤娜)
(责任编辑:罗芳菲)